提要 Overview

如果说,建筑是城市的雕塑,是大众的瞩目,那么,音乐就是流动的建筑,是城市中流动的雕塑。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用什么样的音乐才能表达……

2009-02-20 15:40 人民日报海外版

如果说,建筑是城市的雕塑,是大众的瞩目,那么,音乐就是流动的建筑,是城市中流动的雕塑。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用什么样的音乐才能表达……

话题一:

世博会歌如何书写?

谷建芬(著名作曲家):对我来说,给上海世博写歌,是件极富挑战的事。以小见大,是我一直秉持的。在我看来,人动感情,通常都是由于一件小事、一处细节。因此这首歌要清新、热情、浪漫,要听来令人感动,要合情合理地糅入包括旧上海老唱片的上海元素,要让上海人听了知道是上海的歌,让中国人和外国人听了知道是中国的歌。

李泉(上海音乐人):目前有这样一种误区,认为风格越宏大越复杂就越适合上海世博,我认为恰恰相反。我想创作的是一首极具聆听度、记忆力强、流畅舒服的歌,让人一听就晓得,嗯,这是上海。而上海是什么样的呢?在我看来,它的最大特征就是多元文化交汇,融入上海元素可以是一种融入沪剧、爵士等各元素的集思广益,要具国际性,更具前瞻性。

阎肃(著名词作家):说到这儿,我倒有个想法。上海世博音乐,可否是不紧扣主题的?像《蓝色多瑙河》,就从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的露天音乐剧场里响起。这样的不朽之作,恐怕是很难以急功近利的心态创作出来的。我们还是快快乐乐地办一场美好的聚会,从艺术、人性、爱的角度写音乐,我觉得就是一次艺术的世博了。

话题二:

怎么样用音乐来演绎上海?

纪尧姆·科内松(法国奥伯尔维里亚音乐学院教授):怎样用音乐来演绎上海?上海给我的最显著印象,就是上海的灯,和那种对比的感觉。我记忆最深的,就是豫园,所以它也成了我音乐的主题。在中国很短的采风让我窥见了中国文化的一角,回到法国后我重新沉溺在对上海的回忆中时,惊讶地感到的就是对比。中国和法国的对比,中国文化之间的对比。上海是一个现代的、活跃的、充满生气的大城市,同时我又在闲逛中,发现了上海安静的、文化的一面。两者和谐地共生在一个城市里,而豫园正是这种对比最典型的代表。

克里斯托夫·马拉特卡(法国作曲家):在上海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爆炸般的力量。我这次带来的协奏曲,标题就是《上海》,因为上海的“上”在法语中音似歌唱的意思,而“海”代表了大海,因此,我回到法国后,思念上海,就会想到“在海边唱歌”。而是谁,怎么唱呢?最终我决定选用我最钟爱的中国民乐乐器唢呐。

阎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上海,我心中的上海,美就美在变化。上海,我来了多次,石库门、弄堂都不陌生,甚至还在“老虎灶”打过开水,炉灶火星四溅,屋内水汽弥漫,木柴在噼里啪啦爆裂。我曾专为上海写过一首歌《东方明珠》。那首歌从轻柔的合唱声起,旋律渐渐上升,我想表达的是这个城市宛若一颗明珠自水中冉冉托起。

  话题三:

哪些经典音乐可以借鉴?

奚其明(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教授、上海作曲家):要说什么音乐能代表上海,还真是蛮难讲的。不比莫斯科,人们一唱、一听《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脑海里立刻就能浮想出小河、月光、隐约的克里姆林宫尖顶和似有似无的莫斯科城市轮廓。

李泉:说到这很惭愧,通常能让人们联想到上海的,就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诸如《夜上海》的老歌。而现在,我只能说我们在重新起步,不过仍充满信心……

奚其明:那我举个更早的例子。知道《春江花月夜》吗?就是浦东一个小琴社在上世纪20年代改编并命名的。原本它只是一首琵琶曲《夕阳箫鼓》,后被改编成民乐合奏曲,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典雅、舒展、深远,不愧中国传统音乐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现在,打个比喻,国内流行乐就像三明治,北京和香港广州在两边,中间挤得扁扁的就是上海。

陈其钢(著名中国旅法现代音乐家):的确,在法国,每年国家文化部和广播电视委员会都会拿出经费支持80位作曲家写新作品。新作品并不一定全好,但我们对创新应该从一开始就鼓励。我觉得,我们本土音乐要发展,它需要各界的支持。

这并不是简单的一句话,不是虚无缥缈的,比如城市有多少支乐团,有几座音乐厅,学校里有多少架钢琴、还有好的音乐老师,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受到音乐教育与熏陶。音乐,它能提升人的文化素养,进而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追求与人们生活的美好。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