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08-11-27 11:49 新华网
“李双黄”的别样人生
“李双黄”何许人?问起这个问题,广西山歌学会会长覃承勤用一首山歌作答:隔山唱歌山答应,隔水唱歌水回音;一李双黄交歌友,好比芦笙配天琴。
“在广西玩山歌,玩得最入迷、最出彩的,除了千年前的刘三姐,恐怕就数到李隆球、黄月香、黄月霜这3位歌王了。”多年醉心于山歌研究工作、广西山歌文化研究“掌门人”覃承勤说,这3个人歌德好、歌才好、歌风也好,加上志同道合,亲如兄妹,大家都称他们为“李双黄”。
1952年出生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贝江河畔的李隆球,自幼师从舅父学唱山歌。因医术精湛,如今李隆球在当地是有名的老中医,还因山歌唱得好,也是在当地十分有名的“歌王”。
2005年11月,“中国芦笙·斗马之乡——融水第二届芦笙·斗马节“上,来自柳州、桂林、河池和来宾4市9县的12对广西山歌王上演“广西歌王闹苗山”山歌擂台赛,主持全场比赛的,就是李隆球。
“当时我临场发挥,以歌代言,全用山歌来串台,这在广西山歌歌会主持中是空前的!”说起当日的盛况,李隆球掩不住内心的喜悦,对山歌的热爱表露无遗。
说起广西的“歌王”,没有人不知道刘三姐故乡宜州市的姐妹“歌王”黄月香、黄月霜。脸膛是健康的太阳色、笑容纯朴、快人快语,眼前的这对姐妹,看起来就是普通的农家妇女,但唱起山歌来,却显出几分“范儿”。
黄月香、黄月霜姐妹俩从小便向父亲学唱山歌,早晚活不离手、歌不离口,从学校毕业后,在农业劳作之余,经常出入乡村的歌场,1990年开始参加各种山歌比赛。
2004年,黄月香、黄月霜姐妹俩参加了广西歌王争霸赛,“当时上百名歌手将我们围住,对方歌声一落,要在30秒钟内对出来,不仅速度要快,还要对得好、对得巧。”说起当时的盛况,黄月香脸上有着说不出的兴奋。这次争霸赛,姐妹俩以歌多、歌巧、歌美“打擂”成功,成为名符其实的广西“歌王”。
在对歌中结缘的李隆球、黄月香、黄月霜,有空就邀约一起对唱山歌,切磋技艺,常常是通宵达旦,废寝忘食,无法当面对歌,就用手机短信对歌。除了对歌,他们还发明了“溜歌”,一人唱一句,四句有关联,组成一首首歌。
2004年,“李双黄”自费出版了广西第一张山歌光碟《苗乡情缘》,2005、2006年又相继出版了歌书《情醉歌乡》和《歌王恋歌》。2007年,收录“李双黄”三人共同创作的31辑山歌的《三友歌集》,也正式出版。
说起为何不惜自己花钱出碟出书,三人还是用山歌作答:“三友四年共练歌,为书为碟苦中乐;望它变成忘忧草,送给人们泡茶喝。”
父子两代科班“歌王”
眼前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干瘦、有些驼背,但一唱起山歌,目光如炬、洪亮的声音几乎穿透云霄。“歌王”名叫蒙水生,一名民间艺人,却是科班出身,接受了正规的民族声乐教学,擅长的却是原生态的壮语山歌。这些看似矛盾之处,在蒙水生这名老歌王身上却显得如此和谐。
“我从小就很喜欢唱歌,出去放牛听到别人吹笛,很喜欢。后来自己砍来竹筒,做了一把二胡。奶奶教我的第一首山歌现在还记得。”由于从小就表现出出众的音乐天赋,1958年,蒙水生成为了武鸣县文工团第一批团员。
1964年,蒙水生考上了广西艺术学院,学了4年的民族声乐。毕业后,一心想当歌唱家的他,为挣钱养家,回到武鸣当了一名小学老师。做歌唱家没戏了,但乐观开朗的蒙水生,却从当地的壮族山歌中找到了珍宝。 #p#副标题#e# “壮族的民歌实在太丰富了,至今我还珍藏有一些民歌歌集和手稿。”蒙水生说,在当教师的8年里,以及后来调往武鸣县文化馆工作期间,他走遍武鸣的村村寨寨,收集到大量壮族民歌,并一一翻译成汉语,其中有10首被收录在《中国民歌集成》里。
蒙水生像一本活的“民歌辞典”,“歌王”的称呼也慢慢叫开,谦虚的他却常说:“其实我只是一个爱歌人。”
“当三姐她捧出那桂花酒,黑衣壮的歌声正飘在天上;当小哈哥奏响了独弦琴,渔家女的珍珠像那动人的月光。”2004年,一首由广西的音乐人创作的新民歌《中国·广西》,在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一亮相,就紧紧抓住了观众的耳朵。歌曲中的壮语伴唱,粗犷而野性,也让人们认识了这名伴唱者,武鸣壮乡民间新“歌王”蒙海泊,蒙水生的儿子。
同样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的蒙海泊,如今在武鸣一所高中当音乐教师。教学之余,他最大的兴趣就是从父亲这一辈老歌手身上汲取传统山歌的精髓,“捣鼓”民歌新唱和摇滚山歌。
“保留山歌的调,借用流行歌曲的模式,将电声乐器和民族乐器融合。”蒙海生“捣鼓”出来的《龙眼花开》《贫世总不忘》等山歌,在武鸣县每年举行的歌圩上,受到很多年轻人的欢迎。
对儿子的“搞古搞怪”,蒙水生表示赞赏:“继承不是复古主义,而是古为今用,原汁原味的和现代的流行音乐元素融合,表现出多种风格,这才是传承和发展。”
“歌王”的断代之忧
壮乡广西素有“歌海”的美誉,各地民间自封的“歌王”“歌匠”,曾是普通群众崇拜的“偶像”,为广西的村寨带去无限欢乐。1992年,广西产生了第一代歌王,至今已封了约百名“歌王”,成为广西山歌传承与发展的生力军。
虽然每年的广西山歌擂台赛都会产生新的歌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广西歌王正面临断代危机,后继乏人。
广西山歌歌手分为三个档次:“乡村歌手”,在本乡本土有名气,用本地方言唱歌;“民族歌手”,可以“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克服了本民族方言的障碍,对本民族的歌有较深了解;“时代歌手”,能够跟上时代步伐,对社会、民族都有比较深透的了解,并且有一定的民歌理论素养,唱歌的特点是时代感强烈。
只有成为“时代歌手”,才有望成为真正的歌王。
如今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三姐歌谣”传承人的黄月香说,现在的年轻人娱乐活动越来越多,闲时泡网吧、逛歌厅,会唱山歌、喜欢唱山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广西每年举行的山歌擂台赛,参赛歌手年龄基本上都超过30岁,所封歌王都上了岁数,而且几乎是由操桂柳方言的北壮歌手一统天下。
为了培养山歌新秀,广西近年来举行了一系列的民间歌手邀请赛,封歌王时也有意向年轻歌手倾斜,但仍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参与。
“山歌历来是壮乡群众的精神食粮,传统山歌在抚慰人们心灵、鼓舞人民志气、弘扬传统美德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如今,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们正企盼着新式山歌的涌现。”覃承勤说,担起这一重任,仍要靠各民族的“时代歌手”。(完)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