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相关 About
王甫建 Wang Fujian 指挥家 |
2011-06-30 07:09 东方早报 周云
王甫建
当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副主任、王甫建教授2005年接手上海民族乐团时,不少人曾怀疑甚至担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民乐风靡大地的“辉煌”已经 过去,观众流失、演出频率下降、市场份额被挤占。在王甫建的指挥棒下,这个老牌乐团还能保持它昔日的名声与风采吗?6年过去,在民乐“时运不济”的今天, 王甫建与上海民族乐团交出了一份答卷。2011-2012年是上海民族乐团的第六个演出季,从今年5月到明年4月,一共将推出16场演出。而今年演出季的 一大亮点便是大量涌现的新人新作,彻底打破国内民乐团面临“十年一张节目单”的尴尬。
翻开演出季节目单,首场演出《龙跃东方》中,作曲家赵季平创作的合唱与民族乐队作品《将进酒》是首次在内地上演,乐团委约作曲家刘长远创作的二胡协奏曲《梦释》为世界首演,京胡、清唱与民族管弦乐《万花绽放》及琵琶协奏曲《听江南》均是上海首演。
东方早报:中国民乐在整个国际乐坛甚至在国内乐坛始终没能被纳入主流音乐范畴,根本原因在哪里?
王甫建:其深层次原因是,民乐界的人没有团结起来,把民乐作为一个事业去发展,民乐停留在民间音乐时间过长所形成的一种江湖艺人的文化心态:只 关注自己技艺的发展和传承,中国民乐没有形成集群的力量去推动其发展。在交响乐界,老一辈的音乐家非常团结、执著,穷毕生精力去推广普及交响乐,指挥大师 李德伦曾带着乐队去大学一边讲一边演。民乐要振兴的不是它的形式,而是要振兴它的精神。首先要创新,拿出新的、观众喜欢的曲目,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如果 自己没有发展,很多方面在后退、复旧,仅仅寄希望于政府支持是不行的。
东方早报:目前,民乐圈有一种心态,觉得民乐搞创新搞不好,应该搞复旧。对此,你怎么看?
王甫建:所谓坚持传统的这部分人,属于“遗老遗少”,追求的是一种趣味。我承认古琴音乐里包罗了中国文化精华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品味。但 是绝大多数人,评论民乐好与坏都是站在民间音乐的立场上,比如用经典的《二泉映月》来否定我们所有的新创作,其可笑程度类似于用算盘去否定电脑一样。另一 拨人则站在西方文化立场上来评判民乐,这样的心态也有问题。中国的民族音乐要发展到西洋音乐的高度,缺少的不是技术,而是精神,缺少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 索。我们听斯梅塔那的《伏尔塔瓦河》觉得非常感动,但是我们中国人自己为什么不想写一些优美的音乐去歌颂长江黄河呢?我们音乐界的老前辈们曾经那么不遗余 力地培养中国人去听懂西方的交响乐、歌剧,为什么我们不能再花点时间去培养中国人去听懂我们自己写的民族音乐呢?
如果把中国的民族音乐与西方的音乐进行比较,有了高低文野之分的时候,心态上就会有问题。许多搞民族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在创作民族音乐作品时,他 们会不约而同地拿西方的音乐标准去衡量我们的民族音乐。音色的认同上,如果用衡量西方交响音乐的标准来衡量民乐的话,就会在音色认同上产生偏差的。但是, 在演奏技巧和音色方面,通过科学的训练,一代代演奏家素质的提高,这些都不是问题。
东方早报:过去将近半个世纪,中国的民族音乐一直停留在民间音乐的阶段。未来,民乐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王甫建:虽然音乐发展可以是多元的,但是有些基本的观念还是要有的。是要推进整个文化体系的发展,还是一定要借助某种力量和传统?我认为,首先 观念上要有所突破。第二,技术上要发展,民乐技术上发展不平衡,有些乐器发展得好,有些却很保守。第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作。任何一种类型的音乐,没有 新创作就没有发展。西洋音乐的发展是音乐创作的繁荣。中国民乐要发展,就不可能老去演奏一个世纪以前的作品。
东方早报:能否介绍一下你的改革理念。
王甫建:我从1982年开始着手民乐创作。我是学习管弦乐指挥出身的,后来选择做民乐指挥,我想从西洋音乐里找出一条路子。民乐怎么做也不可能 达到西洋管弦乐队产生的音响效果。就像传统建筑的土木材料,可以建造出精致的亭台楼阁,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表达出来,音乐创作上也是,用 我们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文化积淀和创新的手段创作出新的现代中国民族音乐。于是,我开始寻找我的同学,1983年一直到1990年,创作了大量的民乐作 品。谭盾、郭文景、叶小钢、周龙等人对民乐的音色、演奏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通过演奏他们的作品,年轻一代民乐演奏家们的技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他们写出 了过去演奏家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音阶、音乐的技巧结构,对整个中国民乐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代人对当代民乐发展起到的作用就像当年的刘天华一 样,甚至要高于刘天华,因为他们是一个集群,不是一个人。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