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罗马狂欢节》序曲是伯辽兹为他的歌剧《本韦努托·切利尼》第二幕所作的序曲。歌剧《本韦努托·切利尼》创作于1834-1837年间

2008-10-11 20:02 新芭音乐网

《罗马狂欢节》序曲是伯辽兹为他的歌剧《本韦努托·切利尼》第二幕所作的序曲。歌剧《本韦努托·切利尼》创作于1834-1837年间,剧情是:教皇司库之女泰蕾萨与切利尼相爱,但其父强令女儿与老教皇御前雕塑家菲埃拉莫斯卡成婚。狂欢节前夕,菲埃拉莫斯卡得知泰蕾萨将于狂欢节第二天夜晚与切利尼私奔,即带刺客来抢泰蕾萨,结果刺客被切利尼杀死。菲埃拉莫斯卡将切利尼告官,追究其杀人之罪。在此之前,菲埃拉莫斯卡为加害切利尼,曾怂恿教皇在狂欢节前夕向切利尼定铸柏修斯神像,限次日交货。限期已到,教皇派人前来索取神像,切利尼不露难色,立即赶铸。经过种种波折,一座栩栩如生的神像终于脱模而出。于是切利尼杀人之罪得到教皇赦免,并获准与泰蕾萨成婚。
 

一般的歌剧,在第一幕之前通常都有大的序曲,各幕之前则有短小的前奏曲。然而离经叛道的伯辽兹,在他的歌剧作品《本韦努托·切利尼》中,却做了一次大胆有趣、又难能可贵的尝试。1843-1844年间,他在完成歌剧《本韦努托·切利尼》的六年后,又从该剧中取用几段主题,为第二幕之前,写作了一首大规模的序曲。乐曲以剧中第二幕罗马狂欢节的热烈场面为背景,描绘了切利尼与相爱的女友泰蕾萨在酒后的化装舞会上翩翩起舞的情景,表达了狂欢节的热烈和欢快的情绪。全曲极尽豪华铺张之能事,充分发挥了伯辽兹在管弦乐方面横溢的才华。由于此曲异常优美,因此被后人单独称作《罗马狂欢节》序曲,并且经常出现在管弦乐演奏会的节目单上,而这首非第一幕前的序曲,乃成为音乐史上的一个特例。如今,《本韦努托·切利尼》这部歌剧已很少上演,但作为其第二幕序曲的《罗马狂欢节》,却以独立的音乐会序曲形式而闻名于世。

1844年2月3日,在巴黎音乐学院大厅音乐会上由作曲家亲自指挥,首次演奏了《罗马狂欢节》序曲,并获得成功。据伯辽兹本人回忆:“说真的我一到剧院,就被所有的管乐演奏员包围了,他们想到要吹奏一首他们连一个音符也不熟悉的序曲,一个个都吓坏了。”(排练的当天上午管乐组全部成员因事缺席)。我说,别害怕,各分谱都是正确无误的,你们又都精通业务,只要多注意我的指挥棒,正确数拍子,一切都会顺利的。”“结果没有发生一点差错。我一开始就用了特拉斯特维拉(罗马台伯河右岸的工人居住区)舞蹈者的那种旋风般的速度。……当最后一个小节演奏完,我立刻听到听众连喊着‘再来一次’。我们又把序曲从头演奏一次,这次比第一次效果甚至更好……”

《罗马狂欢节》序曲大致为复三部曲式。以第一幕终场的意大利舞曲“萨尔塔雷罗”为中心,曲式相当单纯,洋溢着明朗快乐的气氛。曲中出现的旋律,全部撷自歌剧。在激烈的序引后,英国管奏出优美的旋律,主题选自歌剧中切利尼的咏叹调“泰蕾萨,我爱你”。这一动人心弦的主题在不同调性上用不同音色演奏了三遍。第一遍在弦乐拨奏的背景下,英国管独奏;第二遍中提琴齐奏,木管在高音区遥相呼应;第三遍用高低音区的卡农手法(轮奏)处理。音乐气氛步步高涨,动人的抒情色彩越来越浓郁。经过发展后,乐曲逐渐兴奋,速度采用急速的快板,将音乐带进了萨尔塔瑞罗舞曲的本体。此段共有三个音乐主题:第一个主题具有进行曲特点,源于歌剧一幕二场中泰蕾萨随父来到剧场时,金饰匠们所唱的歌曲。歌词大意是:“欢迎,欢迎,欢迎来自罗马的尊贵客人。”。第二个主题欢快、热烈。第三个主题是在引子中提示过的主题,采用意大利萨尔塔瑞罗舞曲素材,也是歌剧中切利尼的朋友和徒弟们所唱的合唱段落写成。在这一快速部分,第三主题多次出现,表现了炽热的狂欢场面,第二主题穿插其间,更增添了活跃气氛。整段音乐体现了歌剧第二幕节日舞蹈中人们歌唱的情景:“小号吹起来吧!风笛,奏起来吧!铃鼓,也敲起来吧!”人们就在这样疾速如飞的音乐声中此起彼伏地狂舞。当切利尼主题再次出现时,乐曲进入尾声。最后,萨尔塔瑞罗舞曲音调不断变换的节拍和绚丽的乐队色彩交相辉映,以极其壮丽的气势将狂欢气氛推向高潮。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