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10-09-20 21:11 新华网 鲍越
新华网哥本哈根9月19日电 报道员鲍越
“2004年我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也是我第一次听到中国的传统音乐。我坐在台下泪流满面。旁边的欧美音乐人却表现平静,并评论说中国的音乐只有技巧没有灵魂。我非常震惊。”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吉他和鲁特琴演奏名家拉斯·汉尼巴尔近日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
“我听中国传统民乐的时候,深深感到内心深处的角落被触动了。这样的音乐怎么会没有灵魂呢?”
汉尼巴尔说,从此他开始了对中国音乐的研究,并且努力探索中西方音乐结合的音乐创作之路。这促使他2005年再访中国。在上海艺术节上,他再度 被中国传统民乐的魅力打动。他开始思考:如果用其他乐器演奏中国音乐,会有什么效果呢?此外,他还开始沉迷于一个宏伟的构想:把中国音乐介绍到欧美,让西 方人见识中国音乐,欣赏中国音乐,让西方人听到中国音乐的“灵魂”。
汉尼巴尔目前在丹麦皇家音乐学院任教,并且经常在世界各地巡演。他1993年获丹麦独奏家协会纪念奖,1999年他的专辑《回忆》获丹麦流行音乐排行榜金唱片奖。他说,他完成的第一次中西方音乐对话与交流是2006年出版的专辑《精神》。
那一年10月,汉尼巴尔与前妻及长期音乐合作伙伴米哈拉·彼得里赴华,他们找到了年轻的中国箫演奏家陈悦,并且合作录制了这张主要介绍中国传统民乐的专辑。
汉尼巴尔说:“《精神》代表我们的梦想与希望。你可以在音乐中找到精神、意识和生命力量最极致、最统一的结合。我们用各自的传统音乐来表达自我并相互沟通。曲目涉及中国古曲、欧洲古典音乐,以及亚洲、欧洲一些流行的或是民谣的旋律。”
汉尼巴尔、彼得里和陈悦组成了三重奏小组。在2007年至2009年间,他们在丹麦、中国、英国、葡萄牙等国巡演多场。“对话——东西方的碰撞”是贯穿他们音乐巡演的主题。
这场“对话”中既然说到“碰撞”,说明还是遭遇了某些困难。汉尼巴尔说:“和中国音乐家合作的最初,我确实碰到了困难。比如,欧洲古典音乐的演 奏非常讲究时间上的把握,中国音乐演奏时却相对随意许多。兴之所至,演奏者甚至可以在某个调上随心所欲停留得更久。我们确实费了些工夫达成共识,并最终达 到‘心有灵犀’。”
在“对话”中,汉尼巴尔发现了中国传统民乐和西方古典音乐各自的长处。
他说:“我发现中国传统民乐较西方古典音乐更细腻、更微妙。这可能和中国传统民乐只有5个调有关。西方古典音乐也许更具立体感,中国传统民乐是更能发挥细节的精妙。”
汉尼巴尔准备把这场中西方音乐的“对话”继续下去。“明年,我准备去内蒙古和中国边远的小城市、小山村采录民谣。这些民谣也许随着城市化进程会最终消失。我要趁它们还在的时候去收集,”他说。
今年6月29日是上海世博会丹麦国家馆日,世博中心大会堂上演了汉尼巴尔担任艺术总监的音乐会。彼得里演绎了中国作曲家唐建平的笛子协奏曲《飞歌》;中国著名青年小提琴家陈怡演奏了丹麦著名作曲家卡尔·尼尔森的作品。
丹麦和中国艺术家联袂展现东西方艺术碰撞与融合的这场音乐会就命名为“对话”。
米哈拉·彼得里是丹麦和世界首屈一指的竖笛演奏家。汉尼巴尔和彼得里的合作作品《来自克莱斯勒的灵感》获2002年德国唱片大奖、《午睡》获2008年第50届格莱美最佳古典音乐专辑提名。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