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15-05-06 15:31 大舞台 张利鸽
威尔第与瓦格纳歌剧比较
作者:张利鸽
《大舞台》2011第四期
摘要:瓦格纳和威尔第都是西方歌剧史上的大师,同年出生,都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流传于世,都引导了自己所在的时代潮流。可是在中国很容易就可以见到威尔第歌剧的唱片和音乐,而瓦格纳的音乐却较少为人们所知。本文试从二者歌剧的区别以及中国特有的审美理念出发来探讨这一问题。
关键词:威尔第;瓦格纳;歌剧;中国
在音乐史上,1813年是一个让人永远记住的年份,这一年诞生了两位音乐史上的大师,一位是德国的理查德•瓦格纳,另一位是意大利的朱塞佩•威尔第。这两位大师都是歌剧史上的巨人,又几乎同时蜚声国际,两人都有许多著名的歌剧作品流传于世。但是在中国,许多非音乐专业的人都知道《茶花女》《弄臣》《阿依达》等威尔第歌剧中的优美唱段,专业演出团体上演威尔第歌剧的次数和场数也是也是所有西方歌剧作曲家最多的;相比较而言,瓦格纳的歌剧就少见的多。
在西安音乐学院的阅览室中,有九本《外国歌剧小丛书》①,其中有三部威尔第的歌剧,就是上面提到的三部;其他的六部是:古诺的《浮士德》、柴可夫斯基的《奥涅金》、莫扎特的《费加罗婚礼》、比才的《卡门》、普契尼的《蝴蝶夫人》、莫纽什卡的《哈尔卡》,竟然没有一部瓦格纳的歌剧!当然,这里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从侧面反映出瓦格纳的歌剧在中国不太受欢迎的情况。可是,为什么呢?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二者歌剧题材的不同
瓦格纳的所有歌剧几乎都和神话有关,“瓦格纳认为真正伟大的歌剧应以体现永恒精神的神话为主题。但兴趣不是传统法、意歌剧所着意的古希腊,而是19世纪浪漫主义者所迷恋的欧洲北部的古代中世纪神话与传说”②。他的《尼伯龙根指环》来自斯堪的那维亚的史诗;《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古代不列颠群岛凯尔特人的传奇;《纽伦堡的名歌手》所依据的是德国“中世纪骑士歌手赛歌”的习俗。所以故事情节离奇、夸张、大胆,舞台的布景也是极具绚丽、诡异、色彩斑斓于一体。
威尔第的歌剧作品有一部分是体现爱国和民族情感的题材,还有更多的是来自于文学戏剧名著。《茶花女》最初是戏剧,由小仲马改编成小说,再由威尔第改成歌剧;《奥赛罗》原本是莎士比亚的同名悲剧,比起原剧,威尔第给了雅戈这个悲剧始作俑者很大的戏份,加入了作者对古典名著的个人解读;《弄臣》原是雨果 1832年的作品,原名是《国王寻乐》,作曲家将创作的热情给了黎哥莱托这个悲剧角色,以“永恒人性”的主题重新演绎文学作品,同时也给原作更强大的生命力。
二、歌剧音乐理念的不同
瓦格纳把他的歌剧称为“乐剧”,在其中,歌词和音乐往往交织在一起,大型的管弦乐队配器使人惊异于他音乐强大的表现力,所以瓦格纳有无数的追随者,许多都达到了痴狂的程度。最著名的就是阿道夫•希特勒,1906年同好友一起观看《黎恩济》演出后,从此对瓦格纳终身崇拜,至死不渝;最经典的话:“每个凡是想了解社会主义德国的人都必须首先了解瓦格纳”。《音乐圣经》的编者是这样评价瓦格纳的:“瓦格纳把他的人文与美学思想发展到极端。在心灵与肉体的冲突中,他强调了宿命,在自然与宗教的冲突中,他强调了毁灭”③。由此可以看出,瓦格纳歌剧首先强调的是个人风格特点,不断的大胆创新是作曲家毕生的追求。“无终旋律”“整体艺术”“半音和声”都预示了西方音乐后来的发展方向。
威尔第的歌剧继承了意大利歌剧的传统,曲调非常的优美。虽然在不同的歌剧作品中,重唱、合唱、独唱以及序曲、布景的运用都各有千秋,但都着力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每一个角色都十分的丰满,靠的就是富有表现力的人物唱段。《茶花女》中女主角与爱人阿尔弗雷德父亲之间的对话,那么绝望、凄婉,让听者完全进入歌剧意境。在《弄臣》中,黎哥莱托的咏叹调把角色刚开始的若无其事到知道女儿被劫而激愤的咒骂贵族,再到无奈而悲切的哀求,整个过程被作者完美的刻画完成。比起瓦格纳,威尔第关心的是旋律的优美动听,他是为音乐而音乐的。威尔第的音乐也有创新,否则大师就是模仿者。在《弄臣》的第三幕中,他把过去以咏叹调为单元的传统,变成了以场面为单位。威尔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戏剧性的力量与热情。
三、中国人的审美理念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孔子、老子等一个个的古代思想家无一不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包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自然也包括对歌剧的理解。
1.听觉习惯
中国传统的音乐以五声音阶为主,从物理学来说,听觉效果是最为和谐的。黄梅戏曲调简单优美,易于传唱,但凡听过即能随口哼唱,最受一般听众喜爱;而秦腔中的苦音音调,不仅有较难唱的中立音,而且曲调上下跳动较多,除西北五省人外,很少有人喜欢听秦腔。同样的原因,瓦格纳的音乐,除了那首经常在婚礼时演奏的《婚礼进行曲》以外,很少有特别容易传唱的曲目;比较而言,只要不是特别抵制西洋歌剧的中国人,大多都会喜欢《游吟诗人》《弄臣》中优美的咏叹调和令人振奋的合唱。中国人喜欢有特点而又清晰明了的声音,再加上“朱弦疏越,一唱三叹”的儒家音乐审美取向,而瓦格纳的乐剧理论把声乐、器乐完全混为一体,听觉上很难清楚的分辨,不容易记住,也不容易模唱。而且,半音化的和声技法、无终旋律的处理手段,并不符合中国人和谐感官的要求,自然没有市场。在这一点上,威尔第迎合了中国人听觉习惯的要求,大量优美的、振奋而又易于歌唱的旋律,使中国人最容易喜欢威尔第的作品。就像《纳布科》第三幕的合唱《张开金色的翅膀》,在奥地利流传的原因一样。
2.审美价值判断
瓦格纳的作品大都是神话题材,而中国人传统的神话人物不是高高在上、铁面无私的(如来、阎王等),就是美丽又善良的(七仙女、三圣母等),即便是有人性的弱点,也是少数,而且最终总是正义战胜邪恶。中国人传统审美观喜欢大团圆式的结局,即便是悲剧,也要浪漫的结束,就像梁祝最终化为蝴蝶一样。瓦格纳的神话歌剧虽然是借神话色彩来表达自己的艺术理想和人生哲学,但是作品中怪诞的色彩和匪夷所思的情节发展,并不能为中国人的审美观所接受。
威尔第作品中人性的光辉总是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人喜欢《阿依达》,就像喜欢《梁祝》一样,故事中的爱情是支配所有事物发展的力量。阿依达爬进爱人的坟墓时所给人的震撼就像化蝶给人的震撼一样,是一种悲剧中的永恒。人们在观看《游吟诗人》时,阿祖切娜这个吉普赛老妇人的苦难与复仇、爱恨交织的形象会深深刻入观众的心灵,在悲剧轰然落幕时,获得了置身事外的悲剧快感。虽然,两位大师的作品中都充斥着阴谋、欺骗、爱情,但威尔第的作品中,情节更为集中,更强调向上的积极力量,也更符合中国人的价值取向。
当然,瓦格纳歌剧作品在中国流传不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许多情况也并不为人所知,但无论对这两位大师持何种态度和看法,都无损于他们的伟大和永恒的魅力。
注释:
①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等
②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③林逸聪.《音乐圣经》.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版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