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时间紧,难度高,数万人的交响大合唱《黄河》无形中成了一次对上海市民合唱艺术水平的大检阅,总指挥曹鹏日

2009-09-28 08:41 新民晚报 宋 铮

时间紧,难度高,数万人的交响大合唱《黄河》无形中成了一次对上海市民合唱艺术水平的大检阅,总指挥曹鹏日前告诉笔者:“上海的业余合唱水准很高!”

一曲《黄河》,汇聚了沪上2.2万名合唱团员,把近几年上海越来越火的合唱热又一次推到了高潮,也让数百支业余合唱团集体亮相,以多声部的真唱完成了高品位的大作品。演出结束时,总指挥曹鹏向所有在场的合唱团员双手高跷起大拇指,盛赞合唱团员“代表了上海的文化水平,可以给100分!”

参加大型歌会的团队中,由各国“老外”组成的“上海国际节日合唱团”,是一支每年都要举行多场高水平合唱音乐会的团队。他们的领队 Theresa Fei告诉记者,刚报名时,团队里有不少人心存顾虑,听说是和许多里弄的阿姨伯伯们一起演唱,担心会不会只是一次众人扯着嗓子叫的大齐唱?结果排练时发现前后左右的团员大多很棒,每个声部的音准都做得很好。

Theresa Fei坦言,没想到上海人的合唱水平那么高,完全出乎了他们原先的预料!

歌会排练前期,大、中学生还在假期中,因此有不少学生因时间仓促而被分派到唱单声部的方阵。这让大家觉得委屈:如果多给一点排练时间,他们是能拿下多声部的。上海大学学生袁邢杰说,他在学校合唱团唱的就是低声部,而这次合唱盛会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真遗憾。杨浦高级中学两位女生说:“我们在初中时就都学过多声部演唱,我们觉得合唱应该是有和声的呀。”

在前不久一次高校工作会议上,部分高校教师转达了大学生们对参加合唱歌会的“条件”:如果不是多声部合唱,他们会不屑一顾!担任复旦大学合唱团指挥的徐以忠先生说,上海大学生合唱团的普遍水平较高,新一代上海人的音乐修养和文化素质越来越提升了。

真正的合唱艺术具有超强的魅力和吸引力,这也是《黄河》受到大家踊跃报名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许多合唱团员还是觉得不过瘾:大家希望歌会能更多保有合唱艺术的纯粹性。也希望有更多机会演绎合唱经典作品。当然,要不是这次主办方SMG和曹鹏等音乐专家选择了《黄河》,并坚持多声部演唱,上海众多合唱团真正有机会演绎如此经典大作品的还是凤毛麟角。

如此众多的人群对艺术怀有渴望,对一个现代都市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大好事。但笔者从上海扬子江合唱团指挥陈学知先生处得知,相对市民的“合唱热”,如今上海的优秀合唱指挥可以说是奇缺。好在上海很开放,善于学习。我们是应该认真考虑如何进一步满足大家的文化需求了。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