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09年春节前后,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沈阳评剧院为广大观众奉献出了一部根据著名现代女作家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等文学名著改编的六场大型现代评剧《我那呼兰河》。这部戏可以说是该剧的主创者在现代评剧的音乐创作方面所进行的一次多元化的创新。此剧上
2009-04-22 20:13 中国文化报 胡天虹
2009年春节前后,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沈阳评剧院为广大观众奉献出了一部根据著名现代女作家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等文学名著改编的六场大型现代评剧《我那呼兰河》。这部戏可以说是该剧的主创者在现代评剧的音乐创作方面所进行的一次多元化的创新。此剧上演后得到了广大评剧观众的热烈欢迎。
本剧的作曲是沈阳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徐占海,作为凭借歌剧《苍原》、《归去来》两度获得文华奖的知名作曲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他就陆续为评剧《魂断天波府》(1992年)、《天职》(2003年)、《天堂花》(2006年)以及京剧《英台梦》(1993年)等剧目进行过音乐创作,并多次获得文化部优秀作曲奖和辽宁省艺术节金奖,此次为大型现代评剧《我的呼兰河》作曲是他第四度染指评剧,也正是由于他多年来潜心于评剧艺术的研究与实践,为这部戏增添了许多新的艺术元素,而这些新的艺术元素为评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首先,徐占海在此剧当中摈弃了以往评剧在人物唱腔上固有的传统程式,而是选用了戏曲中的一些经典音调进行重新整合,然后用主题贯穿的方式来塑造此剧当中的人物角色。例如在该剧中,主人公王婆的音乐主题主要采用了《卖饺子调》,而另一主人公铁钟的音乐主题则采用了《燕青卖线》,人物所属的音乐主题随着戏剧情节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由此呈现出了虽仍然附着在评剧的声腔之中,但却通过充满个性化的音乐主题而鲜活于戏曲舞台之上的人物形象。从曲作者将这一手法运用到评剧当中的创作意图来看,“主题贯穿”这一在西方歌剧当中经常运用的创作手法最为主要的用途是通过音乐来塑造与表现人物,而作为中国的地方戏曲,评剧如果能够做到使剧中的戏剧人物既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形象,又符合现代舞台艺术对于人物性格在整体性表现,已经是评剧艺术在步入现代社会以后,既能够做到一定的独善其身,又可以做到符合时代要求的一个基本做法。因此说,此剧当中对于人物形象塑造所采取的“主题贯穿”的音乐创作手法是曲作者对于评剧艺术于今天的一个有益尝试。
其次,曲作者在该剧的音乐创作中运用了交响音乐的创作思维,即将器乐化的手段带入到能够充分表现该剧矛盾冲突的诸多场面之中,以此来丰富现代评剧所应具有的表现元素。例如在该剧的序曲部分中,为了预示全剧悲壮的历史感和表现以王婆一家为代表的生活在东北黑土地上深受压迫与侵略但永不屈服的劳动者群体,曲作者特意选用了管弦乐队并以交响性的方式来给予展现,在东北地方戏音乐中最常见的“哎嗨哎嗨呦”的旋律当中,乐队器乐化的表现以极具冲击力的震撼将观众带入到那段苦难深重的历史现实之中。而在王婆母子刑场诀别和王婆带领众乡亲立誓抗日的几场戏中,乐队交响化的音乐营造出人物内心情感的极度起伏和渲染出人民群众奋起抗日的群体形象。与此同时,运用歌剧音乐的一些表现手段来丰富此剧是徐占海先生在评剧音乐创作中的又一个亮点。例如在该剧每一场戏的结尾处,曲作者像插入一个“楔子”一样均为其加入了一个主题歌的段落。从这些主题歌的创作来看,其音乐旋律游弋在评剧音调与一般歌曲之间,时而对某一场戏的整体情绪给予衬托,时而对某一场戏给予在音乐上的总结,其音乐的作用既在戏中,又好似在戏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曲作者在这里还采用了歌剧音乐创作的多调性写法,最为典型的是为其创作了多声部无伴奏女生合唱。
再次,徐占海先生为了增加该剧戏剧情节的张力,还大胆采用了现代电影艺术在场景音乐上的处理手法。例如在铁钟听闻母亲王婆再嫁的消息愤然离去,追赶土匪队伍的一段场景中,曲作者并没有采用以往传统戏曲在处理场景过程中所常用的手法,而是专门为此创作了一段音乐,在看似简单的戏剧场景切换过程中,其起伏而又急切的音乐旋律将铁钟内心的情绪表露无遗。像这样来处理戏剧场景的做法在该剧当中还有多处,其艺术效果是对该剧戏剧矛盾的逻辑性发展给予了艺术化的表现。
应当说,该剧的曲作者徐占海所做的这些尝试是十分值得肯定的。从他对《我那呼兰河》这部大型现代评剧所做出的探索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评剧艺术在一段时期以来难于融入当代社会文化艺术生活的一个关键所在,即评剧音乐始终都落后于其自身在现实题材与舞台表演方面的不断进步,也就是说除去一定的声腔唱段以外,音乐在评剧这一舞台综合艺术当中越发显得难于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意识,进而也就局限了评剧的发展,因此,对于评剧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其中,对于评剧音乐的重新认识与创新实践是最为中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徐占海对于该剧音乐所做的探索既十分慎重又具有一定启发性的价值。(胡天虹)
本剧的作曲是沈阳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徐占海,作为凭借歌剧《苍原》、《归去来》两度获得文华奖的知名作曲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他就陆续为评剧《魂断天波府》(1992年)、《天职》(2003年)、《天堂花》(2006年)以及京剧《英台梦》(1993年)等剧目进行过音乐创作,并多次获得文化部优秀作曲奖和辽宁省艺术节金奖,此次为大型现代评剧《我的呼兰河》作曲是他第四度染指评剧,也正是由于他多年来潜心于评剧艺术的研究与实践,为这部戏增添了许多新的艺术元素,而这些新的艺术元素为评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首先,徐占海在此剧当中摈弃了以往评剧在人物唱腔上固有的传统程式,而是选用了戏曲中的一些经典音调进行重新整合,然后用主题贯穿的方式来塑造此剧当中的人物角色。例如在该剧中,主人公王婆的音乐主题主要采用了《卖饺子调》,而另一主人公铁钟的音乐主题则采用了《燕青卖线》,人物所属的音乐主题随着戏剧情节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由此呈现出了虽仍然附着在评剧的声腔之中,但却通过充满个性化的音乐主题而鲜活于戏曲舞台之上的人物形象。从曲作者将这一手法运用到评剧当中的创作意图来看,“主题贯穿”这一在西方歌剧当中经常运用的创作手法最为主要的用途是通过音乐来塑造与表现人物,而作为中国的地方戏曲,评剧如果能够做到使剧中的戏剧人物既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形象,又符合现代舞台艺术对于人物性格在整体性表现,已经是评剧艺术在步入现代社会以后,既能够做到一定的独善其身,又可以做到符合时代要求的一个基本做法。因此说,此剧当中对于人物形象塑造所采取的“主题贯穿”的音乐创作手法是曲作者对于评剧艺术于今天的一个有益尝试。
其次,曲作者在该剧的音乐创作中运用了交响音乐的创作思维,即将器乐化的手段带入到能够充分表现该剧矛盾冲突的诸多场面之中,以此来丰富现代评剧所应具有的表现元素。例如在该剧的序曲部分中,为了预示全剧悲壮的历史感和表现以王婆一家为代表的生活在东北黑土地上深受压迫与侵略但永不屈服的劳动者群体,曲作者特意选用了管弦乐队并以交响性的方式来给予展现,在东北地方戏音乐中最常见的“哎嗨哎嗨呦”的旋律当中,乐队器乐化的表现以极具冲击力的震撼将观众带入到那段苦难深重的历史现实之中。而在王婆母子刑场诀别和王婆带领众乡亲立誓抗日的几场戏中,乐队交响化的音乐营造出人物内心情感的极度起伏和渲染出人民群众奋起抗日的群体形象。与此同时,运用歌剧音乐的一些表现手段来丰富此剧是徐占海先生在评剧音乐创作中的又一个亮点。例如在该剧每一场戏的结尾处,曲作者像插入一个“楔子”一样均为其加入了一个主题歌的段落。从这些主题歌的创作来看,其音乐旋律游弋在评剧音调与一般歌曲之间,时而对某一场戏的整体情绪给予衬托,时而对某一场戏给予在音乐上的总结,其音乐的作用既在戏中,又好似在戏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曲作者在这里还采用了歌剧音乐创作的多调性写法,最为典型的是为其创作了多声部无伴奏女生合唱。
再次,徐占海先生为了增加该剧戏剧情节的张力,还大胆采用了现代电影艺术在场景音乐上的处理手法。例如在铁钟听闻母亲王婆再嫁的消息愤然离去,追赶土匪队伍的一段场景中,曲作者并没有采用以往传统戏曲在处理场景过程中所常用的手法,而是专门为此创作了一段音乐,在看似简单的戏剧场景切换过程中,其起伏而又急切的音乐旋律将铁钟内心的情绪表露无遗。像这样来处理戏剧场景的做法在该剧当中还有多处,其艺术效果是对该剧戏剧矛盾的逻辑性发展给予了艺术化的表现。
应当说,该剧的曲作者徐占海所做的这些尝试是十分值得肯定的。从他对《我那呼兰河》这部大型现代评剧所做出的探索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评剧艺术在一段时期以来难于融入当代社会文化艺术生活的一个关键所在,即评剧音乐始终都落后于其自身在现实题材与舞台表演方面的不断进步,也就是说除去一定的声腔唱段以外,音乐在评剧这一舞台综合艺术当中越发显得难于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意识,进而也就局限了评剧的发展,因此,对于评剧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其中,对于评剧音乐的重新认识与创新实践是最为中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徐占海对于该剧音乐所做的探索既十分慎重又具有一定启发性的价值。(胡天虹)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