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12-03-11 22:21 新民晚报 杨燕迪
◆杨燕迪
被中国乐迷戏称为“姐夫”的指挥家捷 杰耶夫,日前率著名的伦敦交响乐团(LSO)在上海大剧院连演两场。这位俄罗斯最当红的头牌指挥大师,出道以来一直以力推俄罗斯作品为专长,并因此成为 “俄罗斯最有力的文化象征”(《纽约时报》语)。如此尊称果然名不虚传——“姐夫”此次再度访沪,依然以俄罗斯曲目为演出核心。两场音乐会的安排,除开场 以《四首海的间奏曲》向英伦的布里顿致敬之外,其余曲目均为清一色的俄罗斯作品。
于是我们就连续两夜领受了特别的俄罗斯声音和俄罗斯风格。经过与“姐夫”的多年磨合,来自英国的LSO也显然适应了这位俄罗斯大师的特殊调理,从而能够 勾勒出正宗的俄式音乐造型:长气息、大气象,粗犷的姿态与浓重的音色,并在时间流中雕刻出明确而硬朗的建筑。这当然首先要归功于俄罗斯作品本身蕴涵的音乐 内在品质,它向演奏提出要求,也为演绎提供机会。柴科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三位俄苏作曲家,虽不能说“一脉相承”(三人的艺术旨趣和音乐 目标都相当不同),但音乐中的起运落笔每每彰显出只有俄罗斯人才有的浓烈气韵。
听者能够下意识地感到“姐夫”对这种特殊的俄罗斯风味有出自血脉的亲情认同,这尤其体现在最富俄罗斯味道的悠长线条伸张和扩展中——如老柴《罗密欧与朱 丽叶幻想序曲》中那个如泣如诉的副部主题(尤其是再现部乐队全奏的高潮段),柴“六”末乐章“悲伤的柔板”,肖“五”的第三乐章“广板”,以及肖氏《第一 小提琴协奏曲》著名的帕萨卡里亚乐章。在这些需要持续张力并不断加力的音乐流动中,LSO的乐手在“姐夫”的指引下,以层层叠加的动态和绝不松怠的投入绷 紧一个又一个大跨度的旋律弧,从而给听众带来极大的情感满足和听觉享受。另一方面,俄罗斯人特有的极端化性格在这些作品中得到释放,其奔放、热烈乃至疯狂 也令在场观众沸腾。肖氏小提琴协奏曲和普氏《第三钢琴协奏曲》由于协奏曲体裁特有的辉煌炫技倾向,不啻加强了这方面的印象(尤其在快速乐章中)。小提琴独 奏萨拉·张和钢琴独奏马祖耶夫,两人作为“新生代”技巧派的代表人物,可谓极尽动感和迅疾之能事。尤其是马祖耶夫,将普氏该作中淘气、捣蛋与刻意“刺头” 的形象表达得酣畅淋漓,并在加演中以一曲带爵士风的即兴继续延伸和扩充了如此体验,让观众在逗趣中欢笑,在欢笑中陶醉。
有点出人意料的是,与多年前相比,“姐夫”此次演出的外在形体动作收敛了许多。好像与一般的预期有意相左,在音乐或震耳欲聋、或热情似火的高潮处,“姐 夫”反而几乎纹丝不动,似用“四两拨千斤”的手势让音乐自动展开。显然,“姐夫”意在避免俗套的“煽情”,这为常见的俄式音乐表达习惯平添了一份他特有的 超然感。音乐本身的热烈和悲切,与“姐夫”指挥风格的冷静掌控形成一种有趣的反差。在音响组织的大尺度建筑感的营造方面,“姐夫”手下的LSO给我留下了 深刻印象——如肖“五”第一乐章发展部最后至再现部开端高点的奋力跋涉,如此刚劲的线条和如此有力的推进,让人不禁屏住呼吸。尽管由于指挥手势的拍点不是 非常清晰而有时影响了乐队声部气口间的整齐统一,但瑕不掩瑜。与柏林爱乐乐团众所周知的“精准”和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乐队享有盛誉的“精细”相当不同, “姐夫”所代表的俄罗斯管弦风范,因那片广袤大地的孕育而生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趣味:出色的大结构造型,以及粗壮而深厚的歌唱能力。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