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十九世纪中叶,李斯特已臻化境的钢琴演奏征服了整个欧洲。但当他在巴黎听了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后,不禁

相关 About

李斯特 Franz Liszt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

2009-09-20 18:24 新民晚报 陈友义

李斯特《前奏曲》

十九世纪中叶,李斯特已臻化境的钢琴演奏征服了整个欧洲。但当他在巴黎听了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后,不禁被其色彩丰富的管弦乐技法与文学内容相结合的形式所折服。不过李斯特并不愿落入传统的四乐章和奏鸣曲式的固定概念中,而是想开拓“寓文学于音乐中”的新路,这种创新概念便产生了他的众多“交响诗”。

    李斯特一共创作了13首交响诗,题材有根据哥德戏剧的《塔索》,有古希腊神话题材的《奥菲欧》《普罗米修斯》,有根据雨果诗作的《玛捷帕》和莎士比亚悲剧《哈姆莱特》等。而《前奏曲》 (Les Preludes)是全部交响诗中最著名的一首。

    1840 年李斯特从英国起程,开始了他的欧洲巡演。1847年2月在俄国基辅时,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当时票价是10卢布,可是有贵妇人竟花1000 卢布买下“黄牛”票,她便是沙皇宠臣维根斯坦公爵的夫人卡洛琳公主。卡洛琳非但花巨资为音乐会捧场,还决定放弃一切愿和李斯特结合,结果遭到沙皇和教会的阻挠。

    此事对李斯特产生极大影响。当李斯特读到法国诗人拉玛丁写的“人生是什么 ? 难道它只是死亡的前奏吗”,“无情的暴风猛烈地吹散了爱情的幻想……不受人生风暴所干扰的幸福命运又在哪里呢”等诗句时,不禁百般感叹。他找出自己在1844 年根据法国诗人奥特朗的诗谱写的合唱曲“四元素”,将其重新谱写成管弦乐曲,取名为《前奏曲》,并于1854年亲自指挥首演。

    这首交响诗的序奏,朦胧的意境犹如人生地平线上露出淡淡的曙光。接踵而来的长号、大管和低音弦乐器强奏出雄伟的主题,好像一个巨人站起在广袤浩荡的大地上。圆号和木管乐器轻吟的抒情音调,不过是风暴来临前的寂静。刹那间从地底升腾起一股旋风,召来了弥漫整个弦乐声部的不祥阴云。当暴风雨逐渐平息下来后,人生的舟楫驶向了光明的彼岸。蓦然的一声响亮和弦,缓缓打开了这首交响诗再现部的大门。在这里李斯特没有按传统奏鸣曲式的再现方式,而是逆向进行,从连接部主题到副部主题,最后回到主部的主题再现。再现部的主题,已不再是温柔的梦境,而是铿锵的行进,犹如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壁画,镌刻着人生旅途的坎坷和艰辛,最后,乐曲在壮阔宏伟的凯歌声中结束。拉玛丁的诗篇,对人生充满悲观消沉,而李斯特的这首《前奏曲》,没有死亡的阴影,迎接挑战才是人生的前奏。

    这首《前奏曲》的权威演绎,是卡拉扬的“李斯特管弦乐作品集”(见图)。上世纪七十年代,卡拉扬与柏林爱乐都处于巅峰时期。这种状态当然也保留在这个录音中。质感鲜明的录音再现了柏林爱乐庞大的动态,乐队演奏几乎没有技术上的败笔。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