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诞生在1942年太平洋战争的炮火中,重新修建于1999年的新世纪前夜,经历了67年风云变幻的中山公园音乐堂今年4月16日迎来了重张10周年纪念日。漫步在中山公园松柏森森、亭古廊长的环境中,北京乃至世界上唯一一座坐落皇家古典园林的现代化剧院——中山公园音乐堂展现着自
2009-05-04 08:19 北京晚报
音乐堂
从屈辱到当家做主
今年70多岁的侯希三老先生1973年作为电影放映员来到音乐堂工作。他不仅是音乐堂的老员工,还是剧场史的研究专家,他对音乐堂历史掌故如数家珍。
侯希三说:“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加紧军事进攻的同时也要加强精神统治,日本侵略者和北京新民会(日本特务机关)搞了一个歌曲征集活动,需要一个演出场所,最终选中位于市中心的中央公园,建了一座可容纳5000人的露天简易剧场。”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在音乐堂举办聚会,经常遭到国民党的破坏。这里也会举办一些文艺活动。尽管没有亲历那个时期,但侯希三手头有很多资料。“那时音乐堂大多上演音乐舞蹈、曲艺杂耍和放映电影。节目之前加演曲艺杂耍,如侯一尘、谭伯茹的双簧,三磨茹、白全福的相声,侯宝林、郭启儒的口技,节目之后加映电影,有美国片也有国产片。”
解放后,音乐堂进入繁盛时期。1949年5月31日,《北平解放报》刊登了《华北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启事》:“本社奉命从29日起,每晚8时仍继续招待部队机关团体,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子弟兵和老百姓》话剧。该剧有枪声、手榴弹声效果多处,从9时到11时30分完毕。望市民闻声勿惊。”当时人民大会堂还没有建成,全国和北京市的很多重要会议都在音乐堂召开。
音乐堂
从露天到现代化剧场
1942年到1955年,音乐堂是完全露天的,只有舞台和后台两部分,舞台上面有个人字形的顶子,后台则是日本式的平房建筑,观众是阶梯形的,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的水平差大约3米,剧场外的围墙就是铁丝篱笆。1949年音乐堂被接管时还保持着初建时的原貌,围绕剧场的铁丝篱笆已残破不全,砖围土填的舞台,台面已破烂不堪,无论外观或设备,都显得十分破败简陋。经过整修后,音乐堂便基本具备了开展营业演出的条件,因为音乐堂在公园里,是消夏好去处,晚上在露天剧场看演出,凉风习习,是件很惬意的事,但音乐堂毕竟是露天剧场,基本是“半年闲”和“雨来散”,得不到充分利用,有一次开会时遇到大雨,有人因避雨滑倒在地,于是音乐堂的重建问题便提到日程上。直到1983年音乐堂经过多次改建最终变成了封闭式的剧场,摘掉了“半年闲”的帽子。
尽管北京有那么多剧场,但在侯希三的眼中,音乐堂是独一无二的:“中山音乐堂地处北京的文化、政治和古建中心,交通也发达,拿着音乐堂的门票还可以逛中山公园。”
音乐堂
从古迹到经典演出
1999年4月,徐坚来到了中山音乐堂,如今作为总经理,徐坚已经和音乐堂一起走过了10年春秋。在工作之余,徐坚最喜欢的就是在中山公园内散散步,“周围是几百年的古树和建筑,呼吸着新鲜空气,所有认识我的人都觉得我在这里工作特幸福,”徐坚说。不过与普通观众和游客不同的是,徐坚更喜欢在苍松翠柏间端详音乐堂,“旁边的一切都是古迹,而音乐堂却是一个现代化的音乐厅,每天上演着经典、现代且时尚的艺术作品,这种感觉很奇特。”
很多到过音乐堂的观众都有一个感觉,从迈进中山公园大门那一刻开始,心情立刻好了起来,外面的喧嚣平日的浮躁都在走向音乐堂的路途上一点点被剥离,当站在音乐堂的门口时人已变得心平气和,以这样的心态欣赏音乐格外舒服。这就是中山音乐堂的魅力,低调中透着亲切。
众说音乐堂
杨鸿年(著名指挥家、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指挥):音乐堂音响效果好,是我们团最喜欢的剧场。
谭利华(北京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指挥家):中山音乐堂就像我们的家。我们在这里逐渐形成并确立自己的声音特色和演奏风格,一种独特的北交风格。北交依托音乐堂这个“主场”,同许多当今世界的音乐大师合作。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实现中外作品的中国首演和世界首演,许多中国作曲家的新作,就是从中山音乐堂起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罗颖 文WJ132
本报记者张风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