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相关 About
朱践耳 Zhu Jian'er 作曲家 |
朱践耳 - 英雄的诗篇 Op.14 Zhu Jian'er: The Heroic Poems, Op.14 |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 Shanghai Spring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 创办于1960年 |
2011-04-29 07:01 文汇报 张裕
与以往相比,昨晚的第28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音乐会显得有些特别―――音乐会上演了5部作品,只有1部是新作,其余4部都是“老面孔”。历来高举“新人新作”大旗的“上海之春”,通常都会在开幕音乐会上力推音乐新作;而这一次,“上海之春”转风向了。
难道“上海之春”趋向保守了?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陆在易一语道破天机:“著名音乐家贺绿汀生前就一再提醒,‘上海之春’一定不能学‘狗熊掰棒子’。优秀 的作品,上演之后,还可修改,修改之后还应再演。”本届“上海之春”艺委会围绕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这根主线,将这5部作品集结呈现在本届 “上海之春”的开幕音乐会上。
4部曾经在“上海之春”的舞台上崭露头角的音乐作品,借着重登“上海之春”舞台的机会,重新打磨,“老 曲”唱出新声。曾在2001年“上海之春”首演的《中国序曲》,作曲家叶国辉对作品作了重新修改,这首交织着国歌音调的作品,旋律更为宽厚和激越。作曲家 郭文景对竹笛与管弦乐作品《野草》进行重大修改,鲁迅身形嶙峋、性格孤傲、一如苍劲寒竹的形象和气质,在深沉的竹笛声中显露无遗……
打磨、上演,“新人新作”才能不成流星
昨晚的大轴之作,是朱践耳根据毛泽东诗词创作的交响曲―――
大合唱《英雄的诗篇》第一、三、四乐章,这部1962年在“上海之春”舞台上初露峥嵘的作品,翻开了我国交响合唱这一崭新的创作篇章。
当年,第一次接触到这一作品时,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师生们感觉耳目一新。当时还是作曲系学生的陆在易说:“大家都被震撼了。《英雄的诗篇》中的有些主 题,我们都能整段整段地背诵下来。”面对毛泽东诗词描述的“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的景象,朱践耳创造性地运用转调技术,以凸现山峰重叠、红旗漫卷 的立体感。
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人们习惯只用一个调门唱完一首歌,何曾见过这连续转调的手法?有人讥讽:“转调转来转去,不知转 到什么地方去了?”众口铄金,朱践耳也动摇了:是否自己的作曲手法太洋化、太不“群众化”了?于是,他开始修改作品,努力减少作品中的转调,努力让一长段 乐句都不转调。为了让老百姓听懂,他还特地加入了中国戏曲的旋律。这一修改后的作品,于1964年再度登上了“上海之春”的舞台。
这 前后两版作品,孰优孰劣?到底哪一版更加符合艺术规律?在之后的岁月里,朱践耳又陷入茫然和惶恐中。他时常拿出两个版本的录音,独自比较。到了改革开放 后,全社会思想解放了,朱践耳顿悟:自己被“左”的文艺思想害苦了,重重叠叠的高峰,就应该不断运用转调技术来体现。
于是,在 2005年整理出版《朱践耳管弦乐曲集》时,他以1962年的《英雄的诗篇》为基础,恢复了丰富的转调技术,并使作品内涵更为深刻。在乐谱上修改完成后, 朱践耳就期待着《英雄的诗篇》能再度上演:“任何音乐作品,一上舞台,作曲家都会发现自己的创作有某些不妥之处,有些需要小改,有些暂搁一边然后再大改, 都有可能。音乐,一定要打磨,打磨之后一定要上舞台,这样,新人新作才不至于变成流星。”朱践耳说,他很幸运,《英雄的诗篇》
能三进“上海之春”,与观众一起检验自己的创作。
“上海之春”不只有《梁祝》和《红旗颂》
提起“上海之春”,人们立即会想起这个平台推出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和管弦乐序曲《红旗颂》。提起中国当代的音乐作品,或许还会再加上一部钢琴协奏曲 《黄河》。陆在易却认为:“跨越了半个世纪的‘上海之春’推出了上千部作品,这中间,不仅有《梁祝》、《红旗颂》,至少有上百部作品曾在历史上留下了痕 迹。很多优秀音乐作品不应湮没,倘若加以打磨,将有更多作品能流传后世。”
于之作词、陆在易作曲的混声合唱与乐队《雨后彩虹》 1984年登上了“上海之春”的舞台。然而,《雨后彩虹》并没有一炮而红,之后更是遭遇专业乐团的冷落。数年后,《雨后彩虹》竟然“墙内开花墙外红”,在 南方多个城市流传开来,并出现了童声合唱版、混声合唱版、女声合唱版等多种版本。当《雨后彩虹》“出口转内销”,“红”回上海时,上海的音乐人士纷纷去广 东观摩、讨要乐谱。广东的音乐人笑答:“这是你们上海音乐家的作品啊!”这个故事,更是印证了贺绿汀的题词:“真正的音乐,将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昨晚, 《雨后彩虹》再度登上了“上海之春”开幕音乐会的舞台。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