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相关 About
瓦格纳 - 四联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WWV 86 Wagner: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The Ring of the Nibelung), WWV 86 |
2010-08-16 00:09 新民晚报 李正欣
“Cory Weaver/旧金山歌剧院”
歌剧这一门艺术,从开始有商业操作的传统起(源自17世纪威尼斯),便存在需要平衡艺术和观众两方面的经营需求。拜罗伊特歌剧节虽然是瓦格纳迷的“朝 圣”重镇(在那里艺术价值极为重要),可是年复一年地重复那些陈年旧事的老制作,一成不变的神话人物和舞台布景,不但不能产生新意,也无法吸引具有创新意 识的后进艺术家的参与。
1945年后,瓦格纳的孙子费兰德从父亲手中接过拜罗伊特歌剧 节的领导权。为了与“纳粹”划清界限,决心与父辈的传统决裂,把每一次《指环》的制作(除了音乐)给予重新设计,从不同的角度、视野,甚至结合当时当地息 息相关的社会话题进行创作。从此开创对传统歌剧进行新制作的风气。
迄今为止众多新制作 中,最划时代的现代《指环》当属1976年帕特利茨·舍若导演、皮尔·布列兹指挥的制作。那年正好是拜罗伊特100周年庆典。这个制作描述的故事背景,再 不是众神、女武神、英雄或精灵的世界。观众面对的是欧洲工业大革命下受到压迫,在地底当苦工的尼伯龙根奴隶。那些众神其实就是地主,工厂的老板。更令人惊 讶的是,奴隶在工厂里穿着现代西装。首演当年,好些拜罗伊特观众无法接受,不停地喝倒彩并产生争执,场面既混乱又紧张。可是当1980年再度上演时,观众 终于洞悉舍若的现代观点,不但再没有人喝倒彩,全体更给演员长达90分钟的掌声。
近年 最前卫的,应该是卡斯帕·贝克·侯尔顿2006年在丹麦皇家歌剧院的制作。故事从头到尾,都是女武神布伦希尔德追忆往事的片段。这部制作凸显故事中的女权 主义倾向:在《女武神》剧中,改变人类命运的英雄不是齐格蒙德,而是他的双胞胎妹妹及情人齐格琳德。到了《众神的黄昏》最后一幕,布伦希尔德没有为情自 杀,却产下一个婴儿。故事突然变得很人性化,因为小生命实实在在地象征着未来新人类的新希望。
要举一个令人会心微笑的案例,那必定是2004年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歌剧院的制作。导演注入不少令人目不暇给的河水与圣火的特技效果。澳洲人是幽默一 族,所以出现在《齐格弗里德》的巨人,不是什么模型或者穿高跟鞋的演员,而由一个庞大的机械人代替。而女武神聚集的地方,再不是荒芜的山头,而是一个金光 闪闪的酒吧。
可是,并非每一个新制作都获得成功。加拿大多伦多的四季表演艺术中心2006年落成之际,邀请了四位导演执导《指环》的四个剧目。可惜因为没有统一的理念,效果欠缺。
美国近年也产生不少庞大的《指环》新制作。洛杉矶歌剧院由德国名导演阿西姆·弗莱亚执导。观众对视觉效果(尤其是服装)有所保留,因为看起来好像动画一样。但音乐方面,这个歌剧院的阵容可算是世界级的。
旧金山歌剧院找到名女导演弗兰切斯卡·赞贝罗,明年六月将完成整套制作。数月前《女武神》在旧金山已经亮相。拯救英雄的一幕中,女武神每人都拿着英雄人物的肖像,以大头照片显示出来,十分震撼(见图)。布伦希尔德沉睡在火山的效果,也特别有层次。
大都会歌剧院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上演了奥托·申科比较传统的《指环》制作后,历年来不断重演。这个美国最著名的歌剧院,从今秋开始,也在筹备一个崭新的现代版《指环》。
九月将在上海首演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来自德国科隆歌剧院。他们带来的也是千禧年后的新制作,带有很多当代意识:全球化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人类与大自然 因不协调所引出的灾害。在德国演出时,媒体普遍称赞这部制作的崭新主导理念。科隆歌剧院聘用了加拿大导演罗伯特·卡森与布景设计帕特里克·金蒙斯,他们描 述的故事超越了19世纪的时空,远离了北欧众神、凡人与大自然。这个制作,已成为歌剧演出中“导演主导剧场”潮流的一个成功案例。
虽然不同的新制作不免惹来连绵不绝的争议。但追溯原因与内涵,却能发现很多不同因素。在很多歌剧里,由于音乐充分表达感情、欲望,以至人物彼此间的恩义 情仇,完全表达了人类的本性。而当时空转移之后,我们看到舞台上的人的本质仍然不变。因此我们认为,把《指环》的背景改朝换代,真的可以开拓艺术思维。
让歌剧参与现代意识,是瓦格纳后裔的艺术宗旨。所谓“新制作”,其实对音乐没有丝毫改动,甚至包括演唱的歌词。但在视觉上(布景、服装、道具、舞台科技)增添了新意,让观众领会更大的寓意,有更宽阔的思想空间。
(作者系美国知名音乐学者、上海大剧院艺术课堂指环讲座主讲人)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