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巴洛克音乐指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后开始兴起,且在古典主义音乐形成之前所流行的音乐类型,延续期间大约从1600年到1750年之间的150年。

相关 About

巴洛克时期 Baroque

时间:2017-09-30 19:51 新芭网

巴洛克音乐指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后开始兴起,且在古典主义音乐形成之前所流行的音乐类型,延续期间大约从1600年到1750年之间的150年。

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Barocco”,意指形态不够圆或不完美的珍珠,最初是建筑领域的术语,后逐渐用于艺术和音乐领域。在艺术领域方面,巴洛克风格的特征是精致细腻的装饰以及华丽的风格,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因,是因为巴洛克时期是贵族掌权的时代,富丽堂皇的宫廷里奢华的排场正是新的文化以及艺术的发展中心,而这个大环境的改变也直接的影响到了音乐家的创作。十七、八世纪宫廷乐师所写的音乐作品,绝大部分是为上流社会的社交所需而做,为了炫耀贵族的权势以及财富,当时的宫廷音乐必定得呈现出炫耀的音乐以及不凡的气度,以营造愉悦气氛。

巴洛克音乐的特点是极尽奢华,加入大量装饰性的音符。节奏强烈、短促而律动,旋律精致。复调音乐(复音音乐)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大小调取代了教会调式,同时主调音乐也在蓬勃发展。于是复调的和声性越来越明显。复调在 J.S.巴赫时代发展到极致。

数字低音及即兴创作是巴洛克重要的部分,并且管弦乐团编制尚未标准化。

主要作曲家

意大利:

  • 科莱里(Arcangelo Corelli, 1653-1713)
  • A.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
  • 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 D.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

德国:

  •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 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
  • 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

法国:

  • 吕利(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
  • 弗朗索瓦·库普兰(Francois Couperin, 1668-1733)
  • 让-腓力·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 1683-1764)

英国:

  • 普赛尔(Henry Purcell, 1659-1695)

音乐创作

巴洛克音乐

巴洛克音乐创作的发展中心以贵族的宫廷、私人组织的学会以及天主教教会为主,其中又以宫廷最具影响力。此时期的音乐创作除了适合在宫廷里演奏的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以外,还有贵族沙龙里带有私密气氛的小规模乐器奏鸣曲(Sonata);弥撒、神剧、受难曲以及丰富的管风琴曲目,令教堂充满了圣神的光彩;另外,歌剧在威尼斯快速兴起,借着音乐和戏剧的结合将情感抒发到最高点。音乐创作从此步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乐器作品的类型

当时富有的贵族大多都拥有专属的乐团,以便在宫廷中娱乐宾客,而变化多样又音乐宽广的乐器曲就广受青睐。乐器曲崛起后,音乐的创意更有了发挥空间,音乐家开始发展出不同的乐曲类型:

  • 组曲(Suite)
  • 奏鸣曲(Sonata)
  • 协奏曲(Concerto)
  • 赋格曲(Fugue)
  • 罗曼尼斯卡(Romanesca)

创作技法

  • 数字低音(basso continuo)
  • 顽固低音(basso ostinato)
  • 赋格(fugual polyphony)
  • 竞奏(concertato medium)
  • 即兴演奏(improvisation)

巴洛克时期音乐

西方音乐史上,1600年—1750年称为巴洛克时期。巴洛克(Baroque)一词是法语,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为“不规则的、鳞茎状的珍珠”。巴洛克一词最早用于建筑艺术中,批评建筑师把更适用于金盒子和餐具等小物品的装饰用到大型的建筑装饰中。17世纪流行的建筑风格叫作巴洛克式。特点是规模宏大,大量采用圆柱、圆顶和大量精细甚至奢侈的装饰。在艺术批评史上巴洛克一词一直带有某种贬意。表示变形、奇异、夸张、怪诞的风格。可是这一词在音乐史中并没有明显的贬意。

17世纪欧洲已跨入近代的历史,几个世纪的商业革命已摧毁了停滞的中世纪行会经济。国家规模扩展,国王权力的增大,欧洲政治专制主义时代正向着鼎盛发展。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运动,使欧洲的教会处于分裂的复杂对立状态,导致了宗教派别间及专制君主间的大规模战争。

这也是科学振兴的时代,培根、笛卡尔、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之父们为人类翻开了科学思维的新篇页。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与其他艺术交相辉映,呈现出比往昔更加繁荣的艺术景象。当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已达到最后巅峰,法国古典主义戏剧流派勃勃兴起的时候,意大利的音乐家显示出令人瞩目的音乐戏剧才能,蒙特威尔第1607年写出了杰出的歌剧《奥菲欧》。英国文学家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综合了新时代宗教信仰观念,被称为新教信仰的庄严诗篇。而亨德尔宏伟、蓬勃的清唱剧《弥赛亚》和巴赫深刻、压抑的《圣•;马太受难乐》则以他们对宗教的新的解释而震撼人心。当贝尼尼雕刻艺术和卢本斯的绘画以动态和起伏表现出巴洛克新风格的时候,巴洛克的音乐家们则在古代修辞学的启发下,探寻着音乐对激情的表现。

一、 意大利歌剧

歌剧虽然产生于16、17世纪之交,可是这种综合的音乐戏剧形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悲剧、中世纪的宗教剧,对歌剧有更直接影响的是文艺复兴的意大利牧歌、幕间剧(inter-medi)和牧歌喜剧。

  • 第一部歌剧的诞生

    16世纪末意大利佛罗伦萨艺术赞助人巴尔弟(Bardi)和柯尔西(Corsi)的周围聚集了一批学者、诗人和音乐家,他们在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启发下,力图创作出把诗歌、戏剧和音乐融为一体的音乐戏剧。他们深信古代的单音音乐比文艺复兴的复调音乐更有表现力,更能打动人。

    1594年里努契尼(Rinuccini)写脚本,1597年由培里(Peri)和卡契尼(Caccini)谱写音乐的《达芙妮》可称是第一部歌 剧,狂欢节时在柯尔西的剧院里演出,获得成功,可是脚本、乐谱均已失传。1600年里努契尼为佛罗伦萨亲王的盛大婚礼又写了一部《优丽狄茜》的脚本,主要 由培里(少部分由卡契尼)谱写音乐,成为第一部留存下来的歌剧。这两部歌剧都是田园剧,以独唱的宣叙音调为主,古钢琴和弦乐器组成的小乐队伴奏。由于对古 希腊音乐风格的模仿,音乐过于依赖剧词,音乐在旋律、节奏和形式上均缺乏特性。

  • 蒙泰韦尔迪

    早期意大利歌剧的第一位伟大作曲家是蒙泰韦尔迪(Claudio Monteverdi 1576—1643)。这位跨世纪的音乐家,把意大利牧歌和经文歌的创作经验,运用于歌剧之中。他1607年在曼图阿谱写的《奥尔菲斯》是第一部真正意义 的歌剧。他创作的宣叙性音调既充满戏剧性,又有旋律性,并把咏叹性唱段、二重唱、牧歌式合唱和舞蹈加入歌剧中。并以约40人的管弦乐队伴奏,使歌剧音乐初 具轮廓,真正发挥出了音乐的戏剧性力量。他第二年创作了《阿里安娜》,其中仅留存下的悲歌以其至深的感染力而著称。

    1613年,蒙泰韦尔迪担任了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的唱诗班领班。1637年威尼斯建立了欧洲第一座经常公开演出的圣.卡西厄诺歌剧院,已70高龄的蒙泰韦尔迪晚年还为威尼斯创作了最后两部歌剧《于里斯还乡记》和《波佩雅封后记》。

    蒙泰韦尔迪之后,威尼斯歌剧乐派继续获得发展。蒙特威尔第的学生卡瓦里(Pier Francesco Cavalli,1602—176)创作了41部歌剧,显示出当时歌剧演出的繁荣。他的歌剧中咏叹性唱段与宣叙性唱段已有明显的区别。重要的作品如:《伊 阿宋》(Giasone)。另一位威尼斯歌剧作曲家是契斯蒂(AntonioCesti,1623—69),他的歌剧音乐以抒情的咏叹调和二重唱见长。 1667年在威尼斯利奥波德一世的婚礼上上演的《金苹果》以大型乐队、合唱和奢华的舞台布景效果而闻名,其中有暴风雨、海战、沉船、神从天降等壮观场面, 全剧共有5幕67场,反映出宫廷娱乐性对威尼斯歌剧艺术的影响。 那不勒斯乐派

    意大利歌剧诞生于佛罗伦萨,成长于威尼斯,成熟于那不勒斯。那不勒斯四所著名的音乐学院:基督受难、洛雷托圣玛丽亚、圣奥诺弗里欧和图文基尼怜悯造 就了一批批作曲家和歌唱家。从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那不勒斯乐派的歌剧风格在欧洲广为流传。它的重要代表是A.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他创作了115部歌剧,重要作品《仙草灵药》、《蒂格拉内》和《格里塞尔达》等。他开始采用返始咏叹调(da capo aria),并重视乐队的戏剧作用。

    那不勒斯乐派时期,意大利歌剧形式结构已初步成熟。歌剧音乐主要由宣叙调(recitative)和咏叹调(aria)组成。宣叙调也称朗诵调,节 奏自由半说半唱,用作叙述情节,可分为拨弦古钢琴伴奏的清宣叙调(recitativo secco),和用于紧张的戏剧场景的乐队伴奏宣叙调(recitativo accompagnato)。咏叹调是歌剧中最重要的展示人声旋律美的部分。形式一般是返始咏叹调(即a、b、a三部结构),再现的a段旋律可加花装饰。 咏叹调又可根据表现类型分为:抒情咏叹调(慢速,表现悲伤或渴望)、炫技咏叹调(快速、有难度、表现热情、复仇、欢乐、凯旋)和白话咏叹调等。此外还有间 于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的咏叙调(arioso)。那不勒斯歌剧由于注重优美、华丽的美声技巧而忽视戏剧性。阉人歌手和女歌手的精湛技巧成为吸引人的重要因 素。18世纪30年代那不勒斯歌剧已明显地分为正歌剧(opera seria)和喜歌剧(opera buffa)。正歌剧一般以严肃的悲剧或历史为题材,三幕、结构严密、情节紧凑。正歌剧的发展与意大利诗人、剧作家梅塔斯塔齐奥(Pietro Metastasio,1698 —1782)的歌剧脚本创作密切相关,他的27部脚本,约一千多次被各国作曲家谱写成歌剧。喜歌剧则是古典主义时期富有活力的歌剧形式。

  • 罗马的音乐戏剧

    1600年卡瓦莱里(Emilio de’ Cavalieri,1550—1602)的一部宗教道德歌剧《灵魂与躯体》在罗马上演。这部作品把佛罗伦萨的单音宣叙风格介绍到罗马。之后,兰第 (StefanoLandi,1590—1655)、罗西(Luigi Rossi,1597—1653)等罗马歌剧作曲家对早期歌剧发展作出贡献。

    17世纪中叶,一种宗教戏剧体裁——清唱剧(oratorio)出现。它源于中世纪的宗教剧,文艺复兴带戏剧性的歌唱祈祷,是一种与歌剧相似的音乐 戏剧形式。包括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与歌剧不同之处是戏剧题材是宗教或史诗,用拉丁文或意大利文演唱,多数清唱剧没有布景服装。它没有歌剧的舞台 戏剧情节表演,剧情由叙述者来叙述,常常有令人思索的道德寓意。

  • 卡里西米(Giacomo Carissimi,1605—1674)是17世纪中叶罗马重要的清唱剧作曲家,代表作品《耶弗他》、《所罗门的审判》等。
  • 康塔塔(cantata)是17世纪初意大利的另一种声乐体裁。世俗内容,包括宣叙调、咏叹调、器乐伴奏的室内声乐形式,规模比歌剧小。后来德国作曲家创作了大量宗教内容的康塔塔,并把它加入合唱。

二、 意大利提琴音乐

意大利不仅是歌剧之乡,也是提琴音乐——最细腻抒情、最接近人声的器乐音乐——的发源地。17世纪意大利提琴制造业空前发达,阿玛蒂(N.Amati,1596—1684)制作了古典式样的小提琴。他的学生斯特拉底瓦里(Antonio Stradivar-i,1644—1737)制作的近千把大、中、小提琴中,有许多是音响出色的名琴,少数流传至今者更是稀世之宝。阿玛蒂的另一位著名学生是瓜尔内里(Giuseppe Guarneni,1698—1744)。在这一时期里小提琴的型制得到改进,琴颈和指板加长;演奏方法也发生变化,开始置于肩上演奏,不再像早期演奏舞曲那样只是一弓一音,而是大量采用连弓奏法。

巴洛克最早兴起的提琴音乐是小型室内合奏的形式,17世纪后半叶形成两种体裁:室内奏鸣曲(sonata da camera)和教堂奏鸣曲(sonata da chiesa)。室内奏鸣曲是一组风格化的舞曲;教堂奏鸣曲在曲调上较为严肃,它的四个乐章按慢——快——慢——快的顺序排列,基本不采用舞蹈节奏。在演奏形式上,这两类奏鸣曲都是两把小提琴演奏两个高声部,一把大提(或大管)演奏低声部,拨弦古钢琴或管风琴演奏数字低音(basso continuo,所谓数字低音是作曲家在乐谱上低音声部下方标出数字,表示应构成的和弦。键盘乐器演奏者可按数字符号即兴填充中间的和弦声部。这种数字低音的方法在巴洛克时期被广泛使用。)由于作曲家要在乐谱上写下三个声部,故以上两类也称为“三重奏鸣曲”(tro sonata)。 1700年以后,出现了带数字低音伴奏的独奏小提琴奏鸣曲(Solosonata)和无伴奏的小提琴奏鸣曲。 巴洛克时期意大利的大型弦乐体裁是“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和“独奏协奏曲”(solo concerto)。与独奏协奏曲独奏乐器与乐队竞奏的演奏形式不同,大协奏曲是以独奏乐器组(主奏部)演奏的不断变化的经过段,与弦乐队的全奏形成对比。

对提琴音乐做出贡献的是意大利波伦亚乐派(BolognaSchool)。其中有卡扎蒂(M.Cazzati,1620—1677)、维塔利(G.B.Vitali,1644—1692)、巴萨尼(G.B.Bassani,1657—1716)、托雷利(G.Torelli,1658— 1709)。他们既是作曲家又是演奏家。其中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1653—1713)对波伦亚风格的影响最大。他就学于波伦亚,30岁以后的大部分生涯在罗马度过。他的三重奏鸣曲和独奏奏鸣曲发挥了小提琴的独特乐器性能,特别是连弓的抒情慢板乐章。教堂奏鸣曲的四个乐章之间运用调性对比的原则,标志了音乐形式思维的发展。

托雷里把大协奏曲精炼为快、慢、快三个乐章,并确定了第一、三乐章,先由乐队完整地呈示主题——独奏组插段——乐队主题再现……

在大协奏曲和协奏曲创作方面,维瓦尔第(1678—1741,Antonio rivaldi)是最为人们熟知的。他1703年受戒为神父,一头红发。因为其音乐受到人们的喜爱而有“红发神父”的绰号。他的454首协奏曲中,2/3是独奏协奏曲。他的协奏曲形式清晰,织体丰富,节奏富有动力性,独奏与全奏的对比已具有戏剧性。他的四部小提琴协奏曲,总称为《四季》,倍受人们喜爱。

三、法国歌剧与古钢琴音乐

法国革命前最后三个波旁国王中的第一位路易十四的统治,使法国君主专制达到盛期。政治的昌盛,伴随着文化艺术的繁荣。路易十四在宫廷中培植、聚集了大批优秀的文学艺术家。宫廷中上演了歌颂王权、崇尚理性的高乃依和拉辛的古典悲剧和能满足法国人感官享受的豪华的宫廷芭蕾舞。古典悲剧提倡运用法国民族规范的语言,特有的朗诵音调;而此时诞生的法国歌剧,是同样的艺术理想在音乐领域的体现。

第一位真正法国歌剧的作曲家是吕利(Jean—BaptisteLully,1632—1687)。这位佛罗伦萨人14岁时由德.基思骑士带往巴黎,辗转入宫。因其出众的舞蹈音乐才能,成为路易十四的宠臣。他曾为莫里哀的芭蕾喜剧配写音乐,并深深地被法国古典悲剧所吸引。一身兼容意大利和法国的舞台艺术经验,使他从1672年起创作了16部法国歌剧,代表作品是:《阿尔切斯特》、《阿尔米德和勒诺》等。题材选自历史、神话,内容多表现忠君爱国的天职与个人情感的冲突矛盾。歌剧序曲不同于意大利序曲为慢、快、慢三部分,慢板带有符点节奏,庄严、华贵,常为歌剧营造一种节庆的氛围。歌剧是规模宏大的五幕结构,其中加入合唱和华丽的或表现幻境的芭蕾舞场面。巴洛克时期欧洲流行的一些独立的器乐舞曲,如:小步舞曲(menuet)、加沃特舞曲(gavatte)、布列舞曲(Bourr’ee)等多源自吕利的歌剧和舞剧音乐。由于意大利歌剧快速的清宣叙调或咏叙调的风格都不适合法语的节奏和重音,吕利仔细研究法国古典悲剧演员的朗诵音调,并尽量模仿其音韵起伏创作出法国歌剧的宣叙调。

拉莫(Jean Philippe Rameau,1683—1764)是吕利之后重要的法国歌剧作曲家。在他50岁开始创作歌剧之前著有《和声基本原理》(1722),为近代欧洲和声理论奠定了基础。他以新颖的和声加强了歌剧音乐的表现力。伏尔泰为他写作了多部剧本。

路易十五在位时期(1715—1774),法国在建筑装饰艺术和绘画艺术中形成了洛可可(Rococo)风格,其大量采用漩涡和贝壳形的曲线,造成纤细、轻巧、华丽甚至繁琐的装饰性。反映出宫廷的审美趣味。洛可可风格在音乐方面的典型代表当属弗朗索瓦.库普兰(Francois Couperin 1668—1733)。他是巴洛克时期法国古钢琴乐派的杰出代表,库普兰音乐家族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古钢琴艺术音乐家。他创作有当时法国古钢琴作曲家们喜欢采用的组曲体裁,少则三首,多达二十多首乐曲组合在一起,有舞曲性的,也有标题性的。他后来创作的组曲中,则以非舞曲性的为主。新颖的描绘性小品,冠以引人联想的标题,他自称为“肖像画”,如:《莫尼克小姐》。库普兰把法国古钢琴学派的典雅风格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他的作品纤巧、细腻、装饰音繁琐,成为法国洛可可艺术的一个支流。

虽然法国古钢琴学派素以组曲享誉,但是第一位确立古组曲形式的作曲家是德国古钢琴、管风琴家、作曲家弗罗贝格尔(Johann Jasob Froberger 1879—1972)。他的二十多首组曲,大部分固定采用阿勒芒德舞曲(allemande,德国舞曲)、吉格舞曲(Gigue,英国舞曲)、库朗舞曲(Couvant,法国舞曲)、萨拉班德舞曲(Sarabande,西班牙舞曲)。之后,排列位置调换形成典型古组曲的顺序:阿勒芒德舞曲、库朗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吉格舞曲。

四、英国音乐与亨德尔

尽管英国在欧洲音乐繁盛的18、19世纪没有出现大作曲家,但是英国却是一个富有音乐性的民族。英国的音乐家曾对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的音乐发展作出贡献。17世纪英国正值资产阶级革命辗转反侧的年代,清教徒在反对天主教的运动中,破坏了大量的音乐学校、乐谱资料和乐器。然而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位英国作曲家,他的音乐在欧洲历史上闪耀出不可磨灭的光芒。

珀塞尔(Henry Purcell,1659—1695)一生主要服务于宫廷,写有许多戏剧配乐、颂歌和室内乐等。他为女子寄宿学校演出写的一部小型的歌剧《狄朵与埃涅阿斯》竟成为久演不衰的英国歌剧的杰作。作品吸取了意、法歌剧的经验,融合了英国民族风格的音调,具有质朴深刻的抒情气质。剧尾狄朵与世绝别的咏叹调《当我命归黄泉》乐队用固定低音的写作手法,烘托出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亨德尔

亨德尔(Georh Friedrich Handel,1685—1759)与巴赫同是巴洛克后期的两位伟大的音乐家,但是他们的经历、性格和音乐风格有很大的差异。亨德尔生于德国属萨克森王国的哈雷,父为理发师和外科医生。尽管从小学习音乐,但遵从父亲的愿望,入哈雷大学学习法律,父亲去世后即退学投入音乐事业。他立志从事歌剧创作,1703年前往汉堡,1706年转赴意大利,先后结识何莱里、斯卡拉蒂父子。在意大利三年熟悉了意大利歌剧、清唱剧、协奏曲、室内乐的创作风格。他的歌剧在意大利获得好评,《罗德里戈》在梅弟奇的赞助下于佛罗伦萨上演,《阿格罗皮那》是由那不勒斯总督、红衣主教撰写的脚本。后回德国任汉诺威选侯宫廷乐长。两次访英,第二次定居伦敦。

亨德尔以勃勃的雄心在英国从事意大利歌剧的创作、演出和歌剧院经营的事业,几度获得成功。他曾担任皇家音乐院——由国王和富有的贵族支持旨在上演意大利歌剧的机构——音乐指导这一重要职位。然而,宫廷派系和与对手的争斗,英国思想领袖对这位外来艺术宣扬者的批评及剧院明星的拒演,使他屡遭挫折。一部内容滑稽,讽刺英国上层社会和意大利歌剧的英国的《乞丐歌剧》所引起的轰动,使英国的意大利歌剧市场大大衰落。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亨德尔创作出大量歌剧。他的46部歌剧许多是仓促之作,可是其中也不乏大师的手笔。

亨德尔对环境的敏锐的适应性,使他在意大利歌剧在英国日趋衰落之时转向清唱剧创作。他的26部英语清唱剧的创作过程,是他逐渐在英国蒸蒸日上的中产阶级中寻找到新的观众的过程,也是他应和着时代的脉膊开辟新的艺术天地的探索历程。其中主要作品为:《把罗》、《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参孙》、《犹大•;马加比》、《耶弗他》等。其中一些取自新教的英国公众熟悉的《旧约圣经》,其中那些有关民族兴亡和英雄的故事,使正处于革命动荡中的英国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亨德尔的清唱剧虽然也是由咏叹调、宣叙调和合唱组成。但与意大利音乐戏剧观念不同,合唱成为戏剧表现的重要手段。其中既有新颖的叙述性、描绘象征性的合唱,又有宏伟史诗性的合唱。亨德尔常常以简捷的音乐手法创造出宏伟效果,在简炼的主调和声风格的音乐中,常常间以明晰的复调段落。

亨德尔的器乐作品有为露天演出而作的两首管弦乐曲《水上音乐》、《焰火音乐》,及管风琴协奏曲、大协奏曲、奏鸣曲、三重奏鸣曲、钢琴曲等。

五、德国音乐与巴赫

17世纪上半叶灾难性的三十年战争大大削弱了本来就落后的德国音乐文化的发展。然而通过战后的几代人努力,明显地出现复苏的迹象。马丁.路德的新教音乐传统和音乐教育体制焕发着活力,日耳曼人的理性思维的才智开始在音乐艺术中显露出来。 17世纪德国重要的作曲家许茨(Heinrich Schutz,1585—1672)写了第一部德国歌剧《达芙妮》,但是他创作的主要领域是宗教音乐。吸取乔万尼.加布利埃利和蒙泰韦尔迪的意大利传统,把熟练的复调技法与德国人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情感结合起来,为德国音乐开拓了道路。

17世纪后半叶,德国汉堡成为歌剧发展的中心,凯泽尔(Reinhard keiser,1674—1739)为振兴德国的歌剧事业创作了一百多部歌剧。但是总的来说,德国还未确立起自己的歌剧风格。

巴洛克时期是管风琴音乐的黄金时代,德国出现了著名管风琴建造师西尔伯曼(Gottfried Silbrmann,1683—1753)制造的巴洛克式样的大型管风琴。

德国管风琴音乐的宗师是佛兰芒的斯威林克(Sweel-inck,1569—1621)。他的学生硕埃特(Sch eidt 1587— 1654)及伯姆(Georg Bohm 1661—1733)、布克斯特胡德(1637—1707)形成德国管风琴北派。而德国南派的弗罗贝尔格则从意大利的著名管风琴家弗莱斯科巴尔第(Girolamo Frescobal-di,1583—1643)的艺术中吸取营养。

巴赫

约翰.塞巴斯梯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生于德国的爱森那赫,是延续了几百年的音乐家族中的第五代人。巴赫十岁时双亲先后去世,他跟随兄约翰.克里斯托弗(管风琴家)学习音乐。15岁参加北德吕奈堡童声合唱团独自谋生。1703—1708年在阿恩施塔特、米尔豪森任管风琴师。1708—1717年在魏玛任宫廷管风琴师,创作了他的大部分管风琴作品。1717—1723年,在柯滕的利奥波德亲王宫廷任乐长,亲王信奉喀尔文教,礼拜很少用音乐而喜爱室内乐,巴赫这期间创作了许多古钢琴曲、管弦乐组曲、协奏曲等。1723年经努力被任命为莱比锡托马斯教堂主领班的重要音乐职位,并在圣托马斯唱诗班学校任教,在莱比锡27年中,为礼拜仪式的音乐需要,写出了许多优秀的声乐作品。

巴赫虽然一生没有离开德国,但是他的创作中融汇了西欧各国的音乐风格。他从小养成抄谱学习的方法,通过抄写或改编不同风格作曲家的作品,学习研究不同国家、不同作曲家的创作经验。他保持一生的这种既简单而又有效的学习方式,使他受益匪浅。

管风琴音乐是巴赫最早实践的领域,是他音乐创作的经验基础。他以新教众赞歌的曲调改编创作了约一百七十首管风琴的《众赞歌前奏曲》反映了他对新教音乐传统的热爱。托卡塔、幻想曲或前奏曲与赋格曲组合在一起,是巴洛克重要的键盘乐形式,巴赫在这种形式的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G小调幻想曲与赋格》、《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巴赫的古钢琴音乐涉及了德、法、意的不同音乐体裁风格领域,包括《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十五首二部创意曲、十五首三部创意曲、六首德国组曲、六首英国组曲、六首帕蒂塔、《意大利协奏曲》、《戈尔德堡变奏曲》、《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的艺术》等作品。

巴赫的室内乐包括六首小提琴独奏奏鸣曲、六首大提琴独奏组曲和几首长笛奏鸣曲及《音乐的奉献》等。在提琴这类旋律乐器中,巴赫也创作出了出色的复调的织体。

巴赫的管弦乐作品有四首组曲、二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双小提琴协奏曲。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大多采用意大利大协奏曲的形式,其中对不同乐器组合的探索,及其中独奏段与乐队合奏段的生动交织,使它们成为巴洛克同类体裁的杰作。

巴赫的声乐音乐大部分是宗教作品,包括留存下来的近二百首宗教康塔塔、二十三首世俗康塔塔、《圣诞清唱剧》、《b小调弥撒曲》、《马太受难乐》和《约翰受难乐》。巴赫没有写过歌剧,但他清唱剧式的受难乐充分展示了他的音乐戏剧才能。《马太受难乐》实际上是一部充满激情的、深刻而壮丽的史诗般的戏剧。

巴赫是巴洛克时期音乐艺术的集大成者。他创作了除歌剧外的几乎所有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体裁,许多作品成为同类的典范。他的复调音乐是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欧洲复调音乐艺术的最后的概括与总结。他把巴洛克时期最大型复调形式——赋格曲,发展到了无法超越的完美境地,其中复杂的多声部获得高度逻辑性的纯熟处理,令后世音乐家叹服。他的赋格曲中,富有个性的短小主题、和声与转调的运用都预示了新时代的主调音乐。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次以作品的实践证明,在一个采用平均律调音的古钢琴键盘上,演奏24个大小调的可能性(巴赫的时代,平均律调音还没有广泛采用,在一个键盘上演奏升降号多的调子往往音阶上的音很不准确),为大小调体系和以主调为中心的转调开拓了道路。

天主教倡导人格化的客观的音乐观念,而路德新教主张:人人可以从《圣经》中获得启示的思想,促成了一种主观的音乐观念。巴赫的宗教作品一方面体现了他虔诚的新教信仰,另一方面包含了他带有世俗人文主义思想道德观念及主观幻想地对宗教的阐释。巴赫某些宗教作品,心理情感表现所达到的深刻程度是同时代的作曲家们所不及的。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