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战争安魂曲》是为二战中遭德机空袭而毁的考文垂大教堂的重建而作,1962年5月30日首演于原堂废墟边的新堂。

相关 About

布里顿 Benjamin Britten 英国作曲家
布里顿 - 战争安魂曲 Op.66 Britten: War Requiem

2013-09-27 09:31 新民晚报 朱墨青

布里顿

布里顿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人类蒙受的最大灾难莫过于两次世界大战,战争也因此成为20世纪作曲家永恒的创作题材,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音乐语汇,英国作曲家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以鲜明的时代特征、独到的视角和丰富的表现手法代表着20世纪反战音乐中的最强音。10月3日,指挥家迪图瓦将携三名独唱家、上海交响乐团、伦敦之声合唱团、上海春天少年合唱团在东艺献上这部巨作的中国首演,以纪念布里顿百年诞辰,为和平呐喊。

《战争安魂曲》是为二战中遭德机空袭而毁的考文垂大教堂的重建而作,1962年5月30日首演于原堂废墟边的新堂。作为一部控诉战争的作品,该作基调无疑压抑而苦涩,瘆人的增四度音程即“魔鬼音程”贯穿全作,时而出现于合唱,时而以丧钟的面貌闯入,时而又隐匿于独唱的旋律与器乐的和声中,仿佛无处不在的硝烟。布里顿虽然属于坚守传统的现代作曲家,但在作品中他 “混搭”了无调性、多调性、不规则节奏等现代作曲手法,将战争的暴虐与对人性的摧残表现得淋漓尽致,音乐中也有温暖或欢欣的段落,但往往一晃而过。长达一个半小时听下来难免身心疲惫,但留在脑海中的却是挥之不去的震撼和深思。

除作曲手法,《战争安魂曲》还有更多层面上的“混搭”。安魂曲即天主教追思弥撒的配乐,杰出作曲家们对此题材的挖掘已使其逐渐超越了宗教功能。布里顿参考传统安魂曲流程及威尔第等前人的范例将作品分为进台经、末日经、奉献经、圣哉经、羔羊经和安所经6个乐章,但在拉丁文经文中穿插了一战时的英国战壕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的9首英文诗歌。欧文1915年加入由艺术家组成的志愿步枪团,离战争结束仅一周时不幸阵亡,年仅25岁。为体现经文与诗歌迥异的意蕴,布里顿将乐手分为不同空间的三组:一是大型交响乐团加混声合唱团与女高音独唱,用来表现音乐语汇较传统的经文部分;二是从遥远位置传来的童声合唱加管风琴,用于配合经文中天国形象的段落;三是室内乐队加男高音、男中音独唱及重唱,专门演唱欧文的诗歌,其音乐处理接近无调性,听起来如诵读,如哀号,如喃语。

诗歌与经文结合方式多样,在内容上则相互呼应,俨然一部完整而流畅的音乐戏剧,这与布里顿在歌剧创作上的造诣密不可分。如末日经开头的“震怒之日”,它往往被作曲家用来描绘最后审判日的恐怖景象,而在布里顿笔下它被具象化为现代战争的战场,在罕见的七拍子进行曲节奏下,军号声、机枪的哒哒声、炮弹的爆炸声此起彼伏,正是之前插入的诗歌《厄运青年颂歌》中“如猛兽发怒的火炮”与“口吃般的步枪”等词句的写照。又如奉献经中合唱团以赋格形式唱出“那是你许诺给亚伯拉罕和他的子民的”之后插入了欧文的《老人和青年的寓言》,该诗重述了《旧约·创世纪》中家喻户晓的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但结局却来了个大逆转:亚伯拉罕杀死了儿子“以及欧罗巴一半的子民,一个接一个”,这正是影射将国民推上战场充当炮灰的政客们,对战争的罪恶本质作出最深刻的谴责。

终乐章掀起全作最高潮,惊悚的末日景象摧枯拉朽般袭来,如同亲历诗人阵亡前的最后时刻。男高音和男中音独白式地唱出全作中篇幅最长的诗歌《奇异的相遇》,表现素昧平生却相互残杀的英、德二士兵在地狱相会并和解的情景,随着两人一同唱起“让我们安睡吧”,三组不同空间的乐手依次加入,形成作品中唯一一段全体齐奏,以空灵的、洪流般的音响呐喊“愿天使领你入天堂”,但“魔鬼音程”上的钟声却再度闯入,给听者留下了深深的疑问。

尽管世界大战已过去很久,但地区争端依然此起彼伏,对今天的世界而言,战争阴影其实并不遥远,希望这部作品的中国首演能再次唤起人们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朱墨青)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