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柏辽兹的《感恩赞》本身就是要通过众声合唱、大型乐队和洪亮管风琴来勾画一座声音的大教堂,这是一个有着巨大空间的殿堂,它浑圆透明的水晶拱顶使阳光直射进来,这光芒仿佛来自天堂。

相关 About

柏辽兹 Hector Berlioz 法国浪漫乐派主要代表人物
柏辽兹 - 感恩赞 Op.22 Berlioz: The Te Deum, Op. 22, H.118

时间:2018-02-28 15:45 《行家》杂志 刘苇

透入天堂之光的水晶拱顶
——柏辽兹的《感恩赞》

刘苇

在西方音乐史上,宗教是与音乐的诞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①。那些著名作曲家所创作的经典音乐,往往都与宗教有关。著名的有巴赫《b小调弥撒曲》、亨德尔《弥赛亚》、莫扎特《c小调弥撒曲》、贝多芬的《庄严弥撒》等。

《感恩赞》(拉丁文:Te Deum)是合唱乐,最先也属于教堂音乐,用于晨祷和感恩集会,首句以素歌“赞美你,主啊”(Te Deum laudamus)开始。以后逐渐演变成声乐和器乐的节庆风格。有许多著名作曲家都为各种节庆写过《感恩赞》。如:亨德尔(Handel)1713年为庆祝乌德勒支和约写的《乌德勒支感恩赞》、1743年为哥廷根战役胜利而创作的《哥廷根感恩赞》;以及布鲁克纳(Bruckner)、德沃夏克(Dvorak)、威尔第(Verdi)等都为特定节日或活动而写过《感恩赞》。柏辽兹为1855年巴黎博览会创作的《感恩赞》也属于此类节庆风格的作品。

柏辽兹(Berlioz,1803—1869)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曲家,浪漫主义元素与他敏感、热烈的天性极为吻合,他自己说,“我音乐的主要特点在于:激昂的外表,内藏的狂热,撩拨情绪的节奏及出人意料的转折。” 他致力于扩大管弦乐团的功能,让乐团更具灵活性和触发深远联想的能力。他的管弦乐作品《幻想交响曲》在配器、和声与旋律上都有新的突破和大胆的尝试,狂想、情感的奔放、梦幻意识、心灵激情,得到了极有力的表现。德国诗人海涅称他的作品为“硕大的夜莺,剽悍如雄鹰的云雀”。但他一生并不如意,穷困潦倒,有时为了生存不得不为杂志撰写音乐评论,他文笔清丽,评论精要,虽然他鄙视这份工作,可却为后人留下极为珍贵的乐评文章。

他的这部《感恩赞》非常独特,不逊于前面提到的那些作曲家的作品,无论从他个人作品的角度,还是从整个西方音乐史的角度来看都是如此;当然,肯定这一点是要以洞察力作为后盾的。这部作品是为大教堂而创作的。有资料显示,他对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和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因它们宏大建筑结构而激起他丰富的想象力而情有独衷。可惜,这部作品创作于1849年,直至1855年4月30日才在法国博览会的闭幕式上首演。后人演出才正式移入教堂。毫无疑问,这部作品只有在大教堂中演出才能相配。它是如此壮美、圣洁和崇高。柏辽兹坚决要求管风琴在这一头,管弦乐队在另一头,中间是多达数百名的合唱人员,其中童声合唱人员就有六百名。如此庞大的乐队在音乐史上是绝无仅有(也许,只有马勒的《第八交响曲》才可与它媲美),其宏伟的场面和声响效果令人震颤,直透人的灵魂。

柏辽兹的《感恩赞》本身就是要通过众声合唱、大型乐队和洪亮管风琴来勾画一座声音的大教堂,这是一个有着巨大空间的殿堂,它浑圆透明的水晶拱顶使阳光直射进来,这光芒仿佛来自天堂,大天使列队飞翔在拱顶四周,对神的赞美与感恩的歌声在四射光芒中渗入人心,那歌声宛如天梯,是将信仰传递上去的途径。乐曲开始时管风琴悠缓地奏出引子,雄壮的歌声尽情地、发自内心地唱出,紧接着管弦乐奏响,乐队与歌声彼此呼应,响彻殿堂,之后歌声又缓缓低吟,仿佛歌声越过高山后是一片平原,童声纯洁的声喉像是云端中天使飘游,管风琴声嘹亮赞颂……整部乐曲有六个乐章,其中既有激情洋溢的场面,又有幽雅宁静的时刻,它仿佛在告诉人们,尘世是个牢笼,只有在聆听《感恩赞》时人的灵魂才可超越、飞升。从这意义上说,柏辽兹的《感恩赞》几乎是音乐中的《神曲•天堂篇》。

意大利指挥家克劳迪欧•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在准确揭示作品内涵,把握作品风格和乐曲速度、力度基础上,渗入了他特有的热情、深邃、敏感和流畅性,更使得这部作品非凡无比。

曲名:《感恩赞》
作曲:柏辽兹
指挥:阿巴多
演出:伦敦交响合唱乐团、伦敦爱乐乐团、欧洲室内乐团、奥尔本唱诗班等
场地:圣奥尔本大教堂
出品:DG
编号:CD-410696-2

注①:西方最早的音乐就是为宗教服务的,那些重大的礼拜活动或庆典仪式上的圣咏(也称素歌)(Chant)、赞美诗(Hymn)、经文歌(Motet)等由宗教活动而伴随音乐产生。早期有不少修士直接进行赞美诗创作并附加旋律与节奏,六世纪末教皇格利高里(Gregorian)选定了三千余首圣歌和八种基本调式,成为罗马基督教礼拜仪式的基础,称为格利高里素歌(Gregorian Chant)。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音乐的重要性日益提高,记谱方式和调式系统也于中世纪逐步完善。到了十六世纪,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他认为在宗教仪式中音乐“仅次于神学地位和最高荣誉”,强调复调和多声部音乐。各国大教堂的不断兴建,礼拜仪式被进一步确定,也促进了教堂音乐由单声部唱咏向多声部合唱发展,以及管风琴、乐队与人声交替奏响,作品日益趋向宏大、庄严和完美。随着时代的发展,宗教音乐逐渐走向节日庆典和世俗场合。

本文刊登在《行家》杂志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