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中国很早就有流行音乐,只是经过时代变迁和审美观念的转变,流行音乐基本上都处于一个“迅速成长、快速消失”的一种状态。这是符合流行音乐基本逻辑的。
相关 About
吕远 Lü Yuan 中国著名词曲作家 |
2009-04-04 19:47 中国经营报
《中国经营报》:你休闲时听什么音乐?心目中的流行音乐是什么样的?
吕远:会选择一些民族传统的、地方性的民乐。因为民乐在中国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
流行音乐在我看来是“俗文化”。“俗”不是贬义词,我们都知道《诗经》,它的产生就是从民间劳动和生活而来,所以它在产生时期就是“俗文化”,是来源于社会和生活的,但经过历史的沉淀就成了“雅文化”。这说明,任何文化都要经过历史的洗礼和民众的验证。
中国很早就有流行音乐,只是经过时代变迁和审美观念的转变,流行音乐基本上都处于一个“迅速成长、快速消失”的一种状态。这是符合流行音乐基本逻辑的。经过时间和社会的考验,能传承下来的,就是我们今天听到的经典音乐,像信天游式的《东方红》,还有闻名世界的《茉莉花》,它们当时全是流行音乐。
《中国经营报》:你长期致力于中日文化交流,你感觉中日文化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吕远:和日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国民性上,我和他们打了十几年的交道,感觉他们个性很保守。中国文化是包容的,中华民族是融汇贯通的,而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度远不如我们。
我向日本介绍了很多中国音乐,但只有一首他们接受了,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永远要憧憬》,这是首日本流行歌曲,我翻译成中文,成了第一首在日本流行的中文歌词音乐。
《中国经营报》:从创作来说,现代流行音乐与你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吕远:我们当年的创作意识与现在有很大区别。当时作者都追求雅俗共赏的状态。想让自己的作品覆盖所有年龄、阶层的人。而且必须寻找普遍都关注的问题。而从艺术形式上来看,要寻求最能被宽泛接受的,比如民族性、传统音乐等。这样再与时代主流相融合,成为经典。
现在的流行音乐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作曲家往往关注最具有商业价值的受众人群,而艺术形式也越来越接受外来文化。
《中国经营报》:你怎么看流行艺术的商业化?
吕远:首先我觉得,艺术不要单一的用钱衡量。社会生活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社会性,这是艺术创作中的“灵魂”。二是经济性。我们那一代人更重视的是社会性。
我不反对市场经济,但社会性的部分必须提升高度,要重视老百姓的诉求和社会发展趋势。不要认为主流的就一定是大而空的,我想强调的是艺术家要以蓬勃向上的时代感为创作背景,而具备时代感才会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文化艺术形式,“来源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经营报》:我们注意到现在很多流行音乐开始有意的融合民族元素,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音乐也开始流行,这是不是民间艺术和民族文化重新回归主流的一个趋势?
吕远:目前的结合更多是形式上的,我看的情况恰恰相反,我担心的是,国人越来越淡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最后连形式也没有了。
《中国经营报》:音乐是历史的记录者,对于你,这一生最自豪和遗憾的事是什么?你的这次音乐会主打回忆和怀旧,会不会给观众带来一些新的东西呢?
吕远:其实我并没有什么可骄傲和自豪的事,但我感到庆幸的是,大家还在关注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我是用音乐记录着建国初到现在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有机会通过歌曲给观众一个比较系统的回忆。
我还是希望音乐会的观众的层次尽可能宽一些,现在观众分化很厉害、文化和阶层差别很大,我不要求老中青三辈一起来看,但希望老中这两代能来,如果年轻人能来我当然非常乐意。
吕远:会选择一些民族传统的、地方性的民乐。因为民乐在中国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
流行音乐在我看来是“俗文化”。“俗”不是贬义词,我们都知道《诗经》,它的产生就是从民间劳动和生活而来,所以它在产生时期就是“俗文化”,是来源于社会和生活的,但经过历史的沉淀就成了“雅文化”。这说明,任何文化都要经过历史的洗礼和民众的验证。
中国很早就有流行音乐,只是经过时代变迁和审美观念的转变,流行音乐基本上都处于一个“迅速成长、快速消失”的一种状态。这是符合流行音乐基本逻辑的。经过时间和社会的考验,能传承下来的,就是我们今天听到的经典音乐,像信天游式的《东方红》,还有闻名世界的《茉莉花》,它们当时全是流行音乐。
《中国经营报》:你长期致力于中日文化交流,你感觉中日文化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吕远:和日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国民性上,我和他们打了十几年的交道,感觉他们个性很保守。中国文化是包容的,中华民族是融汇贯通的,而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度远不如我们。
我向日本介绍了很多中国音乐,但只有一首他们接受了,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永远要憧憬》,这是首日本流行歌曲,我翻译成中文,成了第一首在日本流行的中文歌词音乐。
《中国经营报》:从创作来说,现代流行音乐与你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吕远:我们当年的创作意识与现在有很大区别。当时作者都追求雅俗共赏的状态。想让自己的作品覆盖所有年龄、阶层的人。而且必须寻找普遍都关注的问题。而从艺术形式上来看,要寻求最能被宽泛接受的,比如民族性、传统音乐等。这样再与时代主流相融合,成为经典。
现在的流行音乐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作曲家往往关注最具有商业价值的受众人群,而艺术形式也越来越接受外来文化。
《中国经营报》:你怎么看流行艺术的商业化?
吕远:首先我觉得,艺术不要单一的用钱衡量。社会生活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社会性,这是艺术创作中的“灵魂”。二是经济性。我们那一代人更重视的是社会性。
我不反对市场经济,但社会性的部分必须提升高度,要重视老百姓的诉求和社会发展趋势。不要认为主流的就一定是大而空的,我想强调的是艺术家要以蓬勃向上的时代感为创作背景,而具备时代感才会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文化艺术形式,“来源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经营报》:我们注意到现在很多流行音乐开始有意的融合民族元素,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音乐也开始流行,这是不是民间艺术和民族文化重新回归主流的一个趋势?
吕远:目前的结合更多是形式上的,我看的情况恰恰相反,我担心的是,国人越来越淡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最后连形式也没有了。
《中国经营报》:音乐是历史的记录者,对于你,这一生最自豪和遗憾的事是什么?你的这次音乐会主打回忆和怀旧,会不会给观众带来一些新的东西呢?
吕远:其实我并没有什么可骄傲和自豪的事,但我感到庆幸的是,大家还在关注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我是用音乐记录着建国初到现在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有机会通过歌曲给观众一个比较系统的回忆。
我还是希望音乐会的观众的层次尽可能宽一些,现在观众分化很厉害、文化和阶层差别很大,我不要求老中青三辈一起来看,但希望老中这两代能来,如果年轻人能来我当然非常乐意。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