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人,在音乐中表达和感 受来自他人或者自己的情愫,又在感情中照见和发现或者愉快兴奋或者惆怅苦闷的心灵。音乐与人文,也是如此。

2010-04-02 00:37 教育人生网

(一)音乐即人文

  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凭借“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情节和思想的媒介。人,在音乐中表达和感 受来自他人或者自己的情愫,又在感情中照见和发现或者愉快兴奋或者惆怅苦闷的心灵。音乐与人文,也是如此。不管是音乐创作、音乐认知、音乐传统、唱片版 位、音乐教学、音乐学术等等诸方面,音乐与人文的关系都不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关于音乐与人文的观点、信息,希望对大家进一步了解音乐与人文有 所帮助。

  笔者之所以持续关注音乐理解问题,究其原因,是心存一点小小的奢望:想为音乐作为人类精神文化一份子应享有的 形而上尊严寻求辩护。同时也继续为维护这种精神文化尊严的理论学科——作为达到这种精神文化内涵的理解的音乐学——进行辩护。音乐在国人眼中,太多的时 候,或是被当作技艺把戏,或是被当作消遣娱乐,或是被当作宣传工具,或是被当作风雅附庸。这是笔者习乐过程中所亲身经历的切肤体验。音乐在中国一般民众的 意识中,基本上还没有被作为“文化”——不是描述意义上(即人类学意义)的生活方式,而是规范意义上(即哲学意义)的生命升华。而在学院里,音乐要么被异 化为技术训练的展览,要么被风干为枯燥乏味的标本。音乐究竟有什么值得令人为之神往的“意义”?这样的问题似乎少有人问津,而这个问题却是决定音乐具有文 化品格的关键所在。

  当贝多芬说“音乐是比哲学更高的启示”的时候,他不是在比喻的意义上,而是以“此在”的意义这样说的。音乐是 直接步入“真”的通道。因此,音乐与哲学平起平坐,甚至更高。如果音乐仅仅是感官性的“美”,它就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精神高度。康德在其美学中,用“崇高” 的范畴将审美概念进一步扩大,使审美具有了深广的精神维度。但后人却拘泥于他的形式主义概念,从而丢掉了康德美学中最重要的思想可能性。正如达尔豪斯所总 结的(《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第四章),“(康德的)决定性证言是,艺术不需要是美的而成为艺术。”。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论点。为了揭示人性的深刻内容,艺术可以是不让人愉悦的(因而是崇高的)。贝多芬所有的晚 期作品都有这样的质地,极端当然是“极其难听”的《大赋格》。康德的美学思想直接预示了二十世纪以“丑”为“美”的现代艺术。而海德格尔在他着名的论文 《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更是直截了当地指明,“艺术就是真理的生成与发生” 。艺术于是成为人类把握世界和认识自我的最根本的方式之一,故此,艺术(包括音乐)才具备文化的资格,才可与文学、哲学、历史相提并论成为“人文”现象而 值得我们为之呕心沥血。

#p#副标题#e#

  (二)音乐传统与人文精神

  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凭借“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 情节和思想的媒介。人,在音乐中表达和感受来自他人或者自己的情愫,又在感情中照见和发现或者愉快兴奋或者惆怅苦闷的心灵。音乐与人文,也是如此。不管是 音乐创作、音乐认知、音乐传统、唱片版位、音乐教学、音乐学术等等诸方面,音乐与人文的关系都不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关于音乐与人文的观点、信 息,希望对大家进一步了解音乐与人文有所帮助。

  音乐艺术与人类所从事的其它活动一样,都是人的主体行为,无不受人的心理活动的支配。音乐实践的三大环节,即 创作一表演一欣赏,都离不开人的心理活动。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的精神产品,它与人类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把哲学看作是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 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一方面揭示出世界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存在与思维的关系,在这里它体现了一种反映某种世界观的认识论;另一方面,它在揭示出这种关 系的同时,又充分阐明了一种逻辑手段,也就是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论。而音乐传统的研究既具有认识论的本质,又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方法论的基础 上,所以,哲学对于音乐传统研究来说,实际上是一种基础理论。音乐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部分,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性载体,记录和 发现了人类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音乐产生于社会,又作用于社会,它一旦产生就要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影响,并参与人际关系的交流, 以实现其社会功能。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所谓人文精神通常是指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一种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也可以说关怀人生价值的实现,关 怀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关怀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是一种“终极关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中心,融天地万物与 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人文精神是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本主义教育是“以人为本”,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使整个教育 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在人本主义教育的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人合作,有效交流,和 睦共处。

  当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分工更加专门化和职业化,人们的日常生括在一定程度上被程序化,人的 感性一面受到压抑,而人的理性一面却得到了超前的发展,人本身也被过分的理性化了。另一方面,高效率的工作,生活节奏加重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冷漠了人际间 的亲情关系,物欲横流更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变得更加焦虑和不安,缺乏一种对生命意义进行探寻和追问的精神,缺乏一种 以人文精神为背景的生活环境和人格力量。为此,呼唤人的“精神家园”的建设,追求一种有助于个体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群体人际关系保持和谐的精神生活就是 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音乐是人类思想情感的最自然本性的表达,音乐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音乐的目标已经从“美育”,“技术”向 着文化及人的发展上转移,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内特尔在 1992年国际音乐教育大会的发言就提出了将“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点。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题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 在:

  1.注重人对音乐的基本感受和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的获得不是依靠外在的知识灌输,技术训练,而是通过人们的 亲身参与,自然地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黑格尔所说:“使一切有教养的人或是无教养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凡是人在内心最深 处和最隐蔽处所能体验和创造的东西……在赏心悦目的观照和情绪中尽情欢乐。”

  2.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音乐教育与个性并行和谐的发展。是人们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3.音乐教育具有社会性,如何使自己成为社会中的一员,在音乐的表现过程中,不只是个人的表演,而是团队协作的结果,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质,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促进人格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二,音乐传统的思维方式

  把一种观念转化为某种表现形态时,必然需要有一个思维方式作为它的中介。假如没有这个中介,这种转化是不可思 议的。正是多声部的思维方式才使西方宗教性的音乐观念实现了它在形态上的表现特征,也正是华格纳新的思维方式,才使浪漫派的音乐观念在新的形态上得以表 现。所以,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传统的观念得以形态化的保证,而新的思维方式又是传统观念产生新形态的基本前提。

  人的思维方式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哲学范畴的问题,但当它以审美的形式出现时,又是一个美学范畴的问题。所以, 传统的思维方式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为哲学意义上的,一为审美意义上的。着名南朝鲜作曲家尹伊桑在谈论创作时曾经这样说过:“欧洲音乐中一个音不能成 为音乐,要成音乐必须加上纵向,横向关系的音。在亚洲,一个音就能构成音乐,一个音的本身就是力量。这个音不是固定不动的音,而是以这个音为中心,形成一 条线的结构。这个线条有力地向前发展,装饰音不断出现,给它以新的力量帮助它前进。在乐旬中形成了静止,运动,静止的状态,也就是阴与阳的对比。”他还 说:“如果把升F作为主音,而我们把每件乐器也当作一个主音来看,也就是当作一个小宇宙来看,那么每件乐器在作品中将起到一个主要音的作用。如木管中的每 一件乐器,对木管组来说,它是一个小宇宙,而把它们加在一起便形成了大宇宙。而木管组本身又是一个小宇宙,如果与铜管组合,也形成了一个大宇宙。但是它们 在乐队中,却还是一个小宇宙。在乐曲中,每件乐器都有它自己的世界,它们互不依赖。”显然,尹伊桑的音乐思维是建立在传统哲学思维基础上的。所谓阴/阳, 大宇宙/小宇宙的关系正是作曲家创作思维的基础。作曲家赵晓生《太极乐旨》的思维方式也同样是哲学意义上的。他试图将《易经》中所包含的朴素的辩证法与现 代作曲中的音乐技法等结合起来。他根据《周易》中的阴阳哲学解剖音乐的内在规律,并把三和弦比作“四象”,把七和弦比作“八卦”,建立“太极和弦”体系以 及由此产生的六十四卦音集和六十四卦和声。在这里虽然也有审美意义上的思维依据,但从本质上说主要是哲学的思维方式。

  数理逻辑化的音乐思维在西方现代音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这种思维方式的出现虽然有各种现实的社会原因,但还应 该说它是有传统性的。早在古希腊时代毕达哥拉斯就提出“美表现于数量比例上的对称与和谐”,他同样把音乐也看成是一种数的关系。这种以数理逻辑为基础的思 维方式恐怕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审美实践,它不是哲学意义上而是审美意义上的思维方式。另外,比如欧洲复调思维的方式,也是审美意义上的。陈铭志先生认为,欧 洲复调思维基本上是建立在三种格律之上:

  (1)对抗律——以对位作为双方能同时存在的先决条件;

  (2)置换律——指织体中各声部的音调相互变换所处的地位;

  (3)互补律——对立的双方相互补充而使整体趋于完善。

  这一系列复调思维的传统规范一直到今天还发生作用。可以说:“几百年来复调思维的本质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 化,但复调的织体却是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面貌”.这个现象也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一种思维方式可以换来多种形态的结果,对一种传统的思维规范可以不 断地赋予其创造性的因素而改变它原有的表现形态。

  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传统内容。从形成来看,它与传统的观念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从运用来看,它又与 传统的形态不可分割。但是,无论如何它既不是观念也不是形态,而是观念和形态之间的转换结构。 传统的思维方式可以由于赋予它以新的观念而产生新的形态;传统的形态也可以由于赋予它以新的思维方式而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音乐传统是一个多层结构,其中传统形态是表层,传统观念是深层;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中 介结构,它对于观念来说是一种具体的方式,而对于形态来说又是一种抽象的依据。从音乐传统的多层结构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对音乐传统的继承发展也是一个复杂 的问题。我们不能仅仅把眼光停留在传统的形态上,还应该正视传统的观念和传统的思维方式对于继承和发展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观念,形态和思维方式都存 在继承和借鉴的问题,创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继承自身的和借鉴其他的传统内容。单纯形态的继承并不是唯一的途径,从观念或思维方式着手也同样是一 种继承,它最终虽然没有传统形态的痕迹,但却包含着传统形态所渗透的传统精神。

  三,人文精神在音乐传统中的体现

  什么是传统?传统意味着历史承袭给今天的一些东西,它既包含着某些习惯性的方式,也包含着某些固定的观念;同 时,它也必然包含着体现这些观念和方法的某些具体的表现形态。总之,传统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具有结构的特点。什么是音乐传统 音乐传统意味着体现在音乐艺术中的一些历史承袭给今天的东西,它同样也包括某些方式,观念和具体的形态。音乐传统并不单纯是一个形态学方面的概念,它也是 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渗透在音乐艺术之中。民族的音乐传统应该包括某一个民族音乐的传统形态,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

#p#副标题#e#

  作为某种传统文化,它不仅具有自身特殊的表现形态,而且也必然有某种观念在支持着它。这种观念虽然有时侯并不 十分引人注目,但它却在潜移默化中有力地影响着形态特征的形成。音乐传统也不例外,作为观念的传统内容也始终在影响着音乐的传统形态。某种艺术类型的传统 观念并不是独立于自身的艺术体之中,而往往与整个社会文化的大思潮联系在一起,甚至与更深层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联系在一起。比如: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传 统和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都是基于当时欧洲社会中这两种大的文化思潮之中。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礼乐观念,也基于当时封建社会的整体文化观念之中。另外,中国古 代音乐中的礼乐思想及“天人合一”的思想从本质上来说,又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从人种学的观点来看,某种民族精神在该民族形成以前就作为种族的心理特征存在。比如:法兰西人“其民族精神, 则第一便是感受性的敏速精妙,易被激动”,“其次,法兰西民族的感情很为丰富,而其感情却不是内向的而是外向的,即不是蕴蓄而燃烧于内心深处,而是倾向于 向外表现,向外散布”.这种精神特征对法兰西文化(包括音乐文化)中追求具体的感情表现和崇尚华丽的思想倾向有直接的影响。法国标题音乐的传统和轻歌剧的 传统都与这种传统的民族精神有密切的联系。另外,日耳曼民族则是“理想主义的,忠实,亲切,名誉心重,具有强大的精力,坚忍的意志,组织计划的能力”,并 且还“具有相对的或矛盾”的性质。这种特殊的民族精神对德奥传统文化中追求理性,崇尚英雄精神的思想倾向也有重要的影响。同样,德奥的交响乐传统(尤其是 奏鸣曲式中的辩证思维)和歌剧传统也正是这种民族精神在音乐文化中的集中体现。由于民族精神与种族的原始禀性有深刻的联系,因此,它作为音乐传统观念的深 层内容,也是一种难以侵犯和难以借鉴与被借鉴的传统内容。

  相反,由于某种文化思潮促成的文化观念与民族精神完全不同,它往往与某些文化运动有直接的关系,本身就具有开 放性的特点。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运动首先出现在德国,但它很快波及西欧乃至整个欧洲,而它的思想观念则影响更广。浪漫主义音乐作为一种欧洲音乐传统,它 的形态特征已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消失,但它的思想观念却在新的世纪中重新焕发光辉。本世纪初欧洲出现的表现主义音乐,在形态上与l9世纪浪漫派音乐相差甚 远,但其中强调主观感情,寻求尽可能强烈,真实和直接地表现自我的倾向却与l9世纪浪漫派的文化观念完全一致。美国当代着名作曲家乔治 克拉姆也曾被人称为浪漫主义者,这并不是由于克拉姆音乐中带有许多l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在形态上的痕迹,而是由于在他的创作观念中渗透着一种浪漫主义 的思想倾向,即强调感情的表现。

  有一位青年作曲家曾经这样认为,他对生活中的民族精神的追求超过对文化中民族精神的追求。我的理解是,所谓生 活中的民族精神显然是指那些与种族禀性有深刻联系的原始精神,而所谓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则是指那些由于文化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文化观念。显然,这位作曲家已 经意识到深层的民族精神是最富有民族性的,他希望自己的创作能与传统内容的最底层保持联系。但无论是民族精神,还是文化观念,都只能从宏观的意义上影响创 作。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将这些抽象的精神和观念转化为具体的音乐形态?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正是新一代作曲家应该力图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四,音乐与文化的传承

  目前,国外音乐教育界已经把音乐教育中的“音乐”作为“文化中的音乐”或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界定。 因为“每一种音乐都与一种特殊的文化相联系,也是这一种文化的表达”.“失去音乐,文化就没有未来。”我国多年来音乐教育注重技术,忽略音乐文化的现象, 严重制约了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讨音乐教育的传承对于保存并繁荣我国民族文化及发展我国的现代音乐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文化的界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同样长久的历史,一部人类史就是人 类的文化史。因而文化的概念是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学术界一般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文化则指人的精神,态度,意识,价值,意义等。广义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物相区别的,人所创造的一切财富的总和。而作为艺术种类中的音乐则属于精神文化 的范畴。“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或文化的一个机能部分,而且,音乐的意义是从文化这个角度去推论的”,音乐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与文化两个词结 合,似乎有一个按照音乐经验来研究对音乐的认识到按照总的文化概貌来研究对音乐的认识这样一个视角的转换,但实际上这两者是相互交结和相互联系的,而不是 相互排斥的。”关于音乐文化的概念,恩克蒂亚认为:“一种音乐文化可以称之为文化传统的聚合体,它联系社会和音乐交结而成为音乐文化的事实。如人们在社会 实践过程中或特定教学制度中对传统的学习,以及由不同社会的社会成员,包括在不同制度结构中的音乐创造者,器乐制造者,观众对传统的培育,实践和再创 造。”我国的音乐历史渊源古远,早在先民们发明文字以前,音乐就已诞生。河南贾湖古笛的出土证明了音乐历史可上溯到悠悠八千年之久远。在八千年的漫漫历程 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早在先秦时期的周代,就有相当完备的宫廷礼乐等级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文化成就,从钟子 期遇见弹古琴的伯牙而流传下来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美好传说中可见一斑。魏晋文人音乐家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的音乐美学理论与现代奥地利音乐美学 家汉斯立克所阐述的“自律论,他律论”的着名美学观点曾相识,但时间却早了一千多年……中国音乐文化的光辉成就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音乐思维和审美情趣, 她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深切关联。如我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得表演和创作没有完全分离;音乐与语境和场合不分离;中国哲学有机宇宙 观及方法论是中国风格,音乐历史演变,演创方式的方法论基础;是中国音乐注重人文精神的内化,社会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基础; 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也是汉语“偏重 b理,略于形式”的思维方式……

  美国着名音乐人类专家梅里亚姆列举了十种音乐功能,其中一个是“对于文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作用;音乐在一种 感觉的积累中体现出其价值”.由此可见,音乐的基本职能是能够对文化进行保存以及维持音乐文化的生存,通过音乐使得音乐文化传承下去并发展。有意识,有目 的的音乐活动可以传授音乐文化中最重要的传统,经验,技能,从而使人们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传统知识。音乐与文化的传承是通过筛选,整理音乐文化来实 现的,但这种筛选和整理要根据社会需求和感受者的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年龄特征状况。例如,在我国音乐文化历史上,曾采用工尺谱,简谱,五线谱等集中音乐符号 作为记录音乐的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简谱和五线谱比较适合社会音乐活动发展的普遍需求,因而成为音乐学习记谱法主要的内容,而其余的各种记谱法则逐渐淡 化不用了。此外,音乐还可将音乐文化内容进行重构,以对受乐对象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传递,使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进而掌握音乐文化 主体,以确保音乐文化体系传统中的统一性,完整性,音乐文化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文化现象,是一种不断积累的东西,它需要通过音乐教育传递给下一代。

  音乐教育需要的文学传统功能,使得音乐文化得到传承和再生。因此要注重发展作为文化的音乐。在音乐文化传承 中,音乐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任何音乐体系都是接受由多种文化形成的音乐世界的存在事实,以其对其学习和理解的价值,并把这一观念作为音乐的新起点。” 只有“当音乐被置于社会和文化的前景中并作为其文化的一部分,它才能获得最佳的理解。

  对一种文化的恰切理解需要对其音乐有所了解”.所以,应当努力挖掘,理解音乐的文化内涵,致力于该音乐文化内涵的传承。

#p#副标题#e#

  (三)人文语境与中国音乐学术

  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凭借“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 情节和思想的媒介。人,在音乐中表达和感受来自他人或者自己的情愫,又在感情中照见和发现或者愉快兴奋或者惆怅苦闷的心灵。音乐与人文,也是如此。不管是 音乐创作、音乐认知、音乐传统、唱片版位、音乐教学、音乐学术等等诸方面,音乐与人文的关系都不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关于音乐与人文的观点、信 息,希望对大家进一步了解音乐与人文有所帮助。

  中国音乐艺术之有研究、有学术、有论着、其由来尚矣!先秦诸子、历史学家、文人乐工、乃至帝王将相、市井百 姓,莫不关心音乐,议论音乐,阐扬音乐,盖因在中国人看来,音乐不仅可以娱心怡情,还长于养气导德,更关乎宇宙之和谐,社会之秩序,国家之安定,焉可小 觑,焉可忽略?故此,音乐学术之在中国,自成体系,煌若大道,内涵极为丰富,成就甚为巨大。中国音乐学术,有独特的概念系统,中国之律、调、谱、器,中国 之音乐美学,中国人之特有的听觉追求和音乐行为,汇融于数千年人文传统之中而成为我们民族表诠自己世界观、审美观的音乐哲学,也富含着古代以来我们民族特 有的认识方式和审美趣味,还汇通于数理哲学、天文地理,竟是一门包含六合,涵盖三界的大学问!中国音乐艺术,乃是世界三大乐系中绵延千年不衰的东方伟大文 化传统,与波斯——阿拉伯体系、欧罗巴体系鼎足而立。

  然而,我们今天对这一巨大遗产的学习研究、阐扬光大还十分不够。百年来,西方文化挟政治、军事、经济力量强势 东来,西方音乐文化进入教育体系,成为规范化目标,乃至占据话语权力中心,西方音乐音乐价值观主导着现时中国人的音乐消费方式等,使当代音乐学术必然发生 观念和视界的“移位”。在一些人看来,中国音乐的现代化暗示着中国音乐的西方化,并自动放弃发言权利。专业音乐教育中,以钢琴作为体现西方音乐之道的工 具,十二平均律的视唱练耳正彻底改造着我们的听觉,作为民族音乐文化最深层的音概念(体现为音乐律学,音乐数学、音响心理学等学术)正在被颠覆;而廉价的 电子琴也正肆虐城乡,努力把“信天游”卡进它的均分率动的节拍轰鸣里,把最有文化特色的“微分游移音”格式化为黑白键的跳动;冷冰冰的MIDI音乐不仅进 入了剧场、家庭,甚至也正大踏步走进充满艺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空间——音乐厅。社会音乐价值观的变化,最为明确地标示了当代中国音乐的窘况:支持高雅艺术 即意味着欣赏交响音乐,表示生活质量一定会以购置钢琴而自豪,许多人正在自愿或不自愿,自知或不自知的状态里,以西方音乐价值取代本民族音乐价值,民族性 ——世界性,始终成为一个百年死结。固守既无必要,关门也无可能,以中国人的处事智慧,是一定会求一中道的。在这二元对峙的原则下,必然将发生“中庸” (执两用中)的结果,遂有二胡与钢琴协奏、唢呐与管弦交响,或者以民乐能奏洋曲为荣,或者以美声可唱民歌为尚;大型民族乐队正在以交响乐队为原则组织,各 种西方器乐也被倡导演奏中式曲调;在音乐美学上,传统社会学的观点(他律论?)与西方艺术学的观点(自律论?)正被加以调和而欲立一“和律论”(?);在 创作中,西方式现代技巧,也正企图表现中国传统的艺术追求,最极端的技法和流派,正与最传统的哲学和美学结合着,遂有当代“新潮音乐”滋乳弥漫;更不要说 还有一个庞大的人群——青年,正沉迷在流行音乐的劲歌狂舞之中,逐渐蜕化成“无根”的一群。另一个巨大的群体——农民,茫然失措于传统音乐价值丧失的混乱 里,在音乐上无法自守、自立、自觉、自强。他们执着于正在衰落的传统戏曲、民歌和乐舞,在民俗节日或功利目的下搬演,有时成为经济活动的配角,有时扮演旅 游文化的“导游”,传统音乐原生的土壤已经变质,其功能意义也已经变质。农民的文化艺术乃至被推到社会主流文化的边缘,在“亚历史”中生存着,或是被音乐 家遗忘,没有多少人顾及农民的需求、农民的趣味、农民的好恶;或是成为被掠夺的人文资源,成为专业人士创作的灵感土壤或直接成为别人的作品,没有人问过, 这些农民世代相传的民歌、乐曲属于谁?他们乐不乐意被改编、肢解、“提高”和“发展”?

#p#副标题#e#

  在我看来,中国艺术之所以千年不绝,其根本性人文资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中国文化继绝传续的伟大传统,存在于这一历史纵深所保存的功能结构性力量之中,当这一纵深发生质变、发生倾覆,则中国文化的真正危机就一定将降临。

  问题是,西方人还成功地将“传统化——现代化”这一对矛盾,转化为不同文化体系间的同化,全世界西化的势头仍很强大,各民族传统正以极快的速度死亡,胜过每年热带雨林消失的速度,世界文化的“厄尔尼诺”现象将不可避免。

  问题是,中国人尚未真正致力于自己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化,寻找体系内进化的动力,而企图以自己千年胜算的文化之 胃消解外来文明,“文而化之”,骨子里的套路还是祖传秘方。中国音乐的当代人文语境已发生了变化,如果说60年前救亡图存的主题成为时代的选择,音乐艺术 必须服从于、服务于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产生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音乐观念、音乐方法、音乐内容和形式并且是合理的,则在60年后的今天,世纪之交的门槛上, 中国文化、中国音乐还将有着更为艰巨、困难和韧性的任务,那就是维系自己民族数千年的文脉、文化、文明,继绝传续、创造宏扬我中华文化的伟大传统,以期回 归世界主流文化地位,维护民族话语权力,在未来世纪中,以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民族的世界性贡献,丰富人类音乐文化的园地,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

  这样,我们必得要在方法上,取“全元论”之观念。文化一元论,必导致文化中心论(如欧洲中心论、东方中心 论);文化二元论,必导致文化对抗论、文化优劣论(如东方——西方、传统——现代);文化全元论,倡导各民族文化存在合理性是文化人类性的前提,主张文化 的体系内进化,而反对体系间同化,反对将文化转型问题偷换成文化优劣论调,反对将现代化等同于、暗示于西方化。

  当然,这种种思想,不应成为文化原教旨主义,这也是肯定的。因为一个文化,没有保守性,则无法自立;没有变革性,则无法自存。纯种文化必将是衰落的文化。

  于此,我们应有民族的立场,世界的眼光。传统的继承,现代的创造。在艺术上,应有中国的趣味、世界的水准。

  这样,在音乐理论学术,应大力阐扬中华音乐美学,清理传统音乐概念,研究民间调式音阶,分析音乐作品构成,蔚成系统,推而广之。

  同时,在音乐理论研究,应十分清楚世界音乐历史,观察主要文化流向,引进现代学术思想,探寻创作技巧技术,洋为中用,百花齐放。

  毫无疑义,这一切,都指向一个重要领域:音乐教育。广义音乐环境(如城市及电气化音响条件下的音乐环境、乡村 人文化音响条件下的音乐环境)之保存民族特色,已属十分艰难,因为音乐文化之原生土壤发生了变化,现代化的进程,正极大的改变着城乡传统。但我们仍有可能 延缓丧失本土之根的过程,并以自己明晰的理路、合理的态度和有效的方法从事国民音乐教育,灌输传统养分,调节狭义音乐环境,保护民族审美意趣,引导国民音 乐心理。

  前贤有云:“吾将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使中国人固有之音乐血液,重新沸腾。吾将使吾日夜梦想之少年中国,灿然涌现于吾人之前!”

  吾辈感于斯言,能不奋志扬蹄,尽力与中华音乐伟业乎!

#p#副标题#e#

  (四)古典音乐的自我认知与文化深思

  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 光芒,既不凭借“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情节和思想的媒介。人,在音乐中表达和感受来自他人或者自己的情愫,又在感情中照见和发现或者愉快兴奋或者惆怅苦 闷的心灵。音乐与人文,也是如此。不管是音乐创作、音乐认知、音乐传统、唱片版位、音乐教学、音乐学术等等诸方面,音乐与人文的关系都不浅。下面小编就为 大家搜集了一些关于音乐与人文的观点、信息,希望对大家进一步了解音乐与人文有所帮助。

  欣赏人文艺术,本来是非常个人化、主观化的内心体验。除非有特殊生存 利益需求,否则一个正常人实在不必蓄意假装他热爱某种人文艺术。当然了,艺术素养是可以后天学习的,别有居心地接触人文艺术,学习得法照样可以获得很准确 的艺术眼光。不过,在我个人喜好的古典音乐界中,最常面对的就是这种入门问题,仿佛正常人特别需要去学习如何欣赏古典音乐(即使自己并不喜欢)!

  在我多年的通识教育经验中,每年约询问一千位不同的学生:‘你喜欢听古典音乐吗?’‘你真心认为古典音乐比你 听的流行音乐有水准吗?’。前一个问题反映出只有约1%的学生对古典音乐有兴趣,后一个问题却反映出约97%学生认为他们没兴趣的古典音乐是‘有水准 的’。这反映了当前社会一种特殊的‘圣俗二分价值观’:古典音乐往往被当成圣俗二分的‘圣’之代表 ── 这不是古典乐迷自命清高,而是社会的真实现象;大家听不懂也不喜欢古典音乐,却公认它是‘有水准的’,从而进行偏差的价值判断与衍生行为。

  正因为这种价值观上‘圣俗二分’的压力,导致很多人莫名所以地期望自己能欣赏古典音乐。但是艺术一定是有门槛 的,没有主观喜好却单凭价值观上的动力来‘学习’古典音乐、而不是‘喜欢’古典音乐,遂造成入门问题成为现实上或网路上古典音乐界最常出现的讨论,更导致 很多真假莫辨的古典音乐欣赏现象与资讯流通。因此,需要一套解释方法来帮助真心喜好古典音乐的爱乐者面对这种社会。

  古典音乐的门槛:

  古典音乐的入门问题中,最浮滥的就是:‘我要如何开始听古典音乐?’,常见的答案是‘只要去听就好了!’。这句话是非常容易误解的,因为它混淆了一个古典音乐与一般音乐最大的根本差别:‘古典音乐往往是“阅读”的而不只是“聆听”的’。

  想像一下原始人类:第一次发现不同长短的弓弦拨起来有不同的音高,他着迷了,尝试做出不同音高的弦,聆听不同 的感觉。然后,他发现长度为整数倍的弦(也就是八度音),会有一种音高的相似性,于是他们开始感受到‘音阶’、‘音调’,从而开始唱出‘旋律’出来,而成 为世界上的第一首歌。

  什么是‘歌’、‘旋律’呢?就是以‘音符’(音调、音高、音色)为最基本的语言要素,制造出一句完整的话(乐 句),刻划出一个完整故事主角(旋律、主题)。刚开始,故事都是短短的(民谣);后来,文明越来越发达后,短短的创作故事己经无法满足美感需要,所以开始 有诗词歌赋、有小说、有戏剧、有史书……文字越来越长,越要求‘阅读’字句的组合,越要求故事结构的起承转合。同样的,音乐从短短的民谣歌曲,也发展出曲 式、和声、对位,要求音乐如同阅读文章一样有起承转合(例如,奏鸣曲式或轮旋曲式),再组合成长篇大论的奏鸣曲、交响曲、歌剧等等……

  如何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无论使用什么方法入门而喜欢听这首音乐,喜欢听只是‘表象’。想要真正感受‘为 什么古典音乐要有这么长的篇幅?而不是像民谣一样两三句话就好?’,那就得像阅读长篇小说一样,记住那个旋律是主角、那个旋律是配角,从而感受到这首音乐 的起承转合。我们绝对不可能宣称我喜欢看金庸的小说,却不知道小龙女到底嫁给令狐冲还是杨过;而喜欢看电影《铁达尼号》却不知道Rose在Jack死后产 生什么人生巨大转变,对电影的感受当然不可能全面。同样的,听不到命运交响曲的旋律与节奏如何起承转合呈现一个完整结构的乐章,就不容易真正感受到古典音 乐的艺术特色了。

  当然了,这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不见得一定符合音乐学的曲式分析;就好像前述的电影《铁达尼号》,每个人‘看 到’的故事都会有差异:有人觉得铁达尼号只是俗烂的爱情肥皂剧、有人觉得它呈现出‘爱情成为拯救力量’、有人看到‘自由与尽责的双主题’…不管原意如何, 至少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同样的,仔细‘阅读’完命运交响曲的‘音乐结构’,也会听到一个‘故事’;只是这个故事不见得符合正规的曲式分析,展现个人 不同的主观欣赏旨趣。

  因此,欣赏古典音乐是有门鉴的。如果硬是把古典音乐认为没有门鉴,那古典音乐就会完全失去艺术价值,只是一种 独特的音响与歌曲而己。如果聆听古典音乐只喜欢听旋律、节奏与音质,却无法欣赏到‘阅读音乐的结构’,在这种层次底下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民间歌谣是完全 没有差别的;如此一来欣赏古典音乐的意义,很容易变成只是迎合圣俗二分的媚俗价值观而己。

  自我认知的不可靠性:

  提出上述看法,最容易引起的误解就是:我听了几十年古典音乐,都只想轻轻松松听,从来没想过古典音乐要‘阅读音乐的结构’,我是不是完全不懂古典音乐?

  心理学的研究早就指出了:人类永远无法直接内省、运思而表达出他完整的感觉经验。以音乐欣赏体验而论,即使学 有专长的音乐学者、作曲家或演奏家,都不见得能正确表达他对音乐的真实感觉。因此,‘自认为’不属于上述欣赏音乐方式的爱乐者,不代表他就不是这种爱乐 者。例如以上述问题而论:

  你愿意浪费几十年心力时间去聆听古典音乐,而不是选择容易获得的流行音乐,这就表示你从古典音乐所获得的感觉 与流行音乐不一样。那么,对你而言,两者到底有什么真正的不一样感觉?了解古典音乐的‘阅读音乐结构’欣赏方法后,将会发现自己多年来的古典音乐的真正感 觉应该是什么?

  例如我自己,这几年来对法国古典音乐的正确体验,就让我发现:我原先误以为古典音乐‘只是’线条的艺术,从而 在认知上彻底排除音色艺术的解释。但是,我的‘原始感觉’仍然完全正确地辨认出马洛维奇与巴黎拉慕鲁乐团的伟大演奏;即使我当年完全不知道什么叫做音色艺 术,但是我的真实感觉仍然正确地感受到。于是我写了一篇推荐该唱片的乐评,却没有写出真正的重点,把他们的艺术表现通通曲解成线条营造的能力。

  所以我喜欢把古典音乐的欣赏历程,称为‘重新认识自己’的历程。很多的音乐的感觉都是早就能感受到的,但是得 等到学会更进阶的音乐欣赏能力后,才能‘再发现’自己过去无法正视的部份感觉。因此,你如果能保持多年真心诚意的欣赏古典音乐,而不是别有居心的收集、炫 耀自己的唱片,那你的古典音乐赏能力绝对不会只是‘听得爽就好!’,一定是因为古典音乐有某种不同于流行音乐的特性让你选择了它。这些特性当然可能有很多 种类,以目前我个人的研究而论,倾向认为‘阅读音乐的结构’是最基本的差异点。

  修行主义与道德一元论的谬误:

  正因为圣俗二分的偏见,探讨古典音乐入门问题或门槛问题,常常被扭曲成道德问题或修行问题。因为被当成道德问 题,当然在道德压力下就害怕被人说自命清高而强烈主张古典音乐没有门槛。因为被当成修行问题,当然在表现境界高妙的修行下就得宣称古典音乐只要顿悟就可以 成大道……但是,‘事实’到底是什么?

  如果我们根本无法正确地描述‘古典音乐爱好者’的真实现象是什么,怎么可能正确地了解古典音乐入门的问题呢?‘入门’就是从‘不喜欢古典音乐’变成‘喜欢古典音乐’,既然是两种状态的转变,前一种与后一种有什么真实现象上的巨大差别,当然才是最重要的事实问题。

  试想存在一个人,一向只聆听一首短短几分钟的好听流行歌曲;他觉得非常舒服非常愉悦,于是他认为‘喜欢音乐就是很愉悦’。

  有天他听到舒伯特的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D.960第二乐章:这个乐章超过10分钟,内容则是同一主题旋律不 断地重覆与变形。这个欣赏者的‘真实心理感受’是:他抓到那个不停变换的主题当成故事的主角,而且在不停的变形与重覆中,得到主角表现在完整故事的‘阅读 快感’,了解‘最后一段就是最初主题的延申’,了解‘加了不同伴奏音型会造成音乐气氛转变’……

  但是,这种真实心理感觉,往往个人‘不知道如何用文字表达’。于是,基于修行主义与道德一元论的谬误习惯,这个古典音乐的欣赏会自称:他只是听得爽、很愉悦而己。

  问题是:如果只是听得爽,那随便一间教堂的吟咏声,与D.960的第二乐章听起来根本完全一模一样。只有你真 正注意并‘阅读’到‘最后一段就是最初主题的延申’、‘加了不同伴奏音型会造成音乐气氛转变’这些事实,你才会选择听D.960而不去听吟咏声。因此,只 要这个爱乐者明显表现出偏好与选择,不管他如何谦称自己不懂古典音乐、只是觉得好听……事实上他完全阅读出古典音乐的意义。

  所以,讨论古典音乐如何入门的问题,陷阱就在这里。诉诸古典音乐爱好者本身的‘内省报告’,后果一定错得非常 非常离谱!因为古典音乐爱好者常常‘无法正确描述自己为什么喜欢古典音乐’、甚至常常‘严重扭曲地描述自己为何听古典音乐’;再加上修行主义与道德一元论 的谬误习惯,遂造成现实上与网路上充满了对古典音乐入门问题言不及义的空泛清谈。

#p#副标题#e#

  阅读音乐资料与阅读文字资料:

  如上所述,进入古典音乐的一个很重要的门鉴,就是愿意花时间去‘阅读它’。当然,‘阅读古典音乐的音乐资料’ 远比‘阅读古典音乐的文字资料’还要难上非常多,因为人类先天不容易专注在听觉讯息(这部份会另有专文论述)。于是古典音乐界往往出现诡异现象:对古典音 乐相关资料了若指掌,却明显没有听到音乐的真实内容。

  在圣俗二分的价值观偏差底下,造成非常多本性上对古典音乐毫无兴趣的人,为了社会地位与圣俗二分的美名,强迫 自己假装成古典音乐爱好者。要假装成古典音乐爱好者,当然不会费心去‘阅读古典音乐的音乐资料’,当然会选择最简单的‘阅读古典音乐的文字资料’。于是, 一个很简单的判准就可以辨认出来:‘他愿不愿意阅读古典音乐的音乐资料?’,有,才是真正的古典音乐爱好者。没有,基本上他的资讯是有问题的。

  无论网路上或现实生活上,欺世盗名的古典音乐‘收集者’实在太多了。你会发现他们勤于‘阅读古典音乐的文字资 料’,对于各种古典音乐资料文字定见朗朗上口。但是,古典音乐的文字资料多的是来自蓄意吹捧的商业文宣,唱片的真实听感与资料文宣南辕北辙的事实到处可 见。基本上,我完全不承认这叫做古典音乐欣赏者,所以特别称之为‘收集者’。

  要如何分辨这种‘收集者’呢?很简单,如果你是欣赏者,你一定可以辨认出‘收集者’。欣赏者的意见偏好可能南 辕北辙甚至大打出手,但是都能默会对方真的听到了音乐内容。理由是,欣赏者往往‘不知道如何用文字表达’他的感觉,所以他看到有人提出与他感受类似的文字 描述会产生共鸣的狂喜感,看到有人提出与他感受相反的文字描述他会有挨巴掌的挫折感。相对的,收集者的文字资料不是从音乐内容的感受而来,所以对欣赏者而 言不痛不痒;资讯错误不会令人挫折,资料正确也不会令人狂喜。换句话说,如果你看懂一篇音乐文字之后没有反感或狂喜,很可能有某一方就只是收集者。

  如果不先仔细反省:‘聆听古典音乐的意义是什么?我为什么需要浪费时间去接触一种艺术?’就冒然谈论如何入门,往往导致‘收集者’的现象;造成许多自称古典音乐爱好者,事实上只是‘伪装的古典音乐迷’。

  一个价值观的反省:

  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不屑流行音乐的古典音乐收集者,很可能,这种人原本听古典音乐的目的就是要满足圣俗二分的虚 荣心,当然会故意轻视流行音乐来自我标榜,这当然就是‘伪装的古典音乐迷’。真正的古典音乐欣赏者,古典音乐不是用来自我标榜的工具,而是与欣赏者同好心 灵相遇的纯洁桥梁,他们当然不会以轻视流行音乐来自命清高,最多只是因为太沈迷古典音乐而导致对流行音乐彻底忽略。这种真诚热爱而导致的视野窄化,正反映 出一个人是否拥有货真价实的艺术心灵,反而是应该被赞许的。

  当社会存在着圣俗二分的价值观偏差现象,知识份子都能感受到这种价值观的不平等。但是,他们如何表现出对这种 偏差问题的社会关怀?很可惜的,从刘小枫《拯救与逍遥》和苏友瑞《修行与救赎》的多年研究,都发现中国知识份子面对社会偏差现象,只能惯常地嘲讽与嘻笑, 而不会走入世界真正的改革。于是,看多了‘伪装的古典音乐迷’的知识份子,不会真心地想分辨‘诚实的乐迷与伪装的乐迷有什么不同?’。他们只会很快的就下 结论:‘你们看!有水准的古典音乐迷也不过如此嘛……’于是,当他们面对真正高水准的古典音乐迷时,当然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嘲讽:听古典音乐?不就是爱假仙 吗?

  所以,对古典音乐的圣俗二分导致伪装的古典乐迷大增,大增的伪装乐迷又造成惯于愤世嫉俗的知识份子不想努力去好好分辨‘孰真孰假’,轻易去嘲讽真心想付出的诚实古典乐迷;于是,接触古典音乐界很容易发现真假莫辨的窘境,这是所有诚实的古典音乐迷最挫折的现象。

  古典音乐明明是外来文化,却轻易在圣俗二分与修行主义的文化习惯下,发展出西方社会罕见的诡异结果。我个人虽 然狂热于专注古典音乐,认识到法国古典音乐界的深厚素养;但是我也知道法国对流行音乐的尊重,一位流行女歌手伊莲被订出全国性的纪念日,一出钟楼怪人舞台 剧的音乐令人心醉,这都绝对不是对音乐圣俗二分的社会能出现的价值观平等现象。

  我个人很不赞成‘对多样音乐通通要涉猎’的看法,那是一种太廉价的多元主义,往往是虚无主义的帮凶。我主张的 是,多元化的社会并不是人人都多元化,而是人人可以自由选择他自己想要的一元化,多元化社会是透过一元化个人而组合成的。但是我们的文化价值却完全相反: 社会明显的圣俗二分一元化,导致伪装的古典乐迷大增;同时却基于修行主义,要求个人要有多元化的修行境界来包容‘伪装的古典音乐迷’。结果,不只非古典音 乐被岐视而削弱,乍看强势的古典音乐也因为伪装者过多而肤浅谬论当道。

  暂时的结语:能否摆脱这种文化困境?

  这个古典音乐的入门问题己经不是单纯的学问了,它牵涉到的是整个社会文化特定的结构问题。我相信前述的‘阅读 音乐的结构’与‘自我认知的不可靠性’都不是太深奥的学问,一定有很多人能理解这些入门问题;但是牵涉到文化结构的限制,面对大环境沈沦的知识份子却显得 那么无力。真的是生活太累无法兼顾这种文化问题的反省?还是修行主义的惰性导致个人宁可选择沈默不语或怪诞逍遥?

  网路曾经是一个理想,但随着参与者众,竟无可避免地走向相同的命运:占据大型讨论区与高人气部落格的意见,仍是以资料收集者占绝大多数,分不清网路与杂志有什么太大的不同……

  这一切问题,反映的是文化深层的问题:惯于圣俗二分,没有真正的价值观平等,被圣化的古典音乐界反而多出一大 堆伪装者。喜欢与尊重古典音乐不能避免这个困境,只有诚实地面对古典音乐、不管是圣是俗都发自真心的热爱古典音乐,积极地走入现实世界分辨真假古典音乐爱 好者,或许有可能避免这个难局。

  相对于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任何人只要善尽本份,把现实生活做得尽善尽美,不需要神圣修行境界就可以平等地与圣 人同入天堂。这种真正的价值观平等,不会把明明不喜欢古典音乐的摇滚乐迷逼上古典音乐界而导致虚伪,也不会高举古典音乐的神圣而导致单纯的音乐喜好负上无 意义的道德包袱。这种文化处境下的古典音乐环境,也许才能让诚实的古典音乐欣赏者安心地分享内心真正的感动。

#p#副标题#e#

  (五)关于“读谱听音乐”

  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凭借“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 情节和思想的媒介。人,在音乐中表达和感受来自他人或者自己的情愫,又在感情中照见和发现或者愉快兴奋或者惆怅苦闷的心灵。音乐与人文,也是如此。不管是 音乐创作、音乐认知、音乐传统、唱片版位、音乐教学、音乐学术等等诸方面,音乐与人文的关系都不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关于音乐与人文的观点、信 息,希望对大家进一步了解音乐与人文有所帮助。

  进入古典音乐的一个很重要的门鉴,就是愿意花时间去‘阅读它’。当然,‘阅读古典音乐的音乐资料’远比‘阅读 古典音乐的文字资料’还要难上非常多,因为人类先天不容易专注在听觉讯息(这部份会另有专文论述)。于是古典音乐界往往出现诡异现象:对古典音乐相关资料 了若指掌,却明显没有听到音乐的真实内容。 ’

  这里隐含一个重要的古典音乐之入门问题:人类先天无法专注在听觉讯息,那么如何完整吸收一首古典音乐的讯息?也就是说,很可能所谓的入门问题,就是发生在:真诚的古典音乐欣赏者比起入门者而言,拥有个人独特的一套专注吸收音乐讯息之方法。

  很多谈到这个进阶的入门问题的文章,往往强调‘要使用不同角度来聆听每一首音乐’、或者‘要聆听种种不同的音 乐类型’。这些都是表面上很正确的原则,却常常是说得到做不到的口号。原因就发生在,我们普遍对人类心理认知层面有太乐观的错误假设,导致逻辑思辨严谨无 比的方法,常常是完全不符合心理认知事实的错误方法。因此,我以我私人独特的‘读谱听音乐’方法论为例,把这个‘如何完整吸收音乐讯息?’的进阶入门问题 重新解释成能真正被实现的方法。

  要再三强调的是,这里所谓的‘读谱’绝对不是要研究乐谱,而是‘找一种方法来帮助专注于音乐讯息’。而且这只我个人极主观的私人方法,不见得适用于很多人;也一定会有很多人拥有自己不同的专注聆乐方法。

  人类难以‘专注聆乐’的先天限制:

  首先我要强调,人类的听觉能力非常强、却也非常差。人类的听觉可以接收一大堆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多量讯息。从 隐含性学习的认知心理学研究看来,说不定我们倾听一个人讲话时,甚至己经无形中‘听到’他刚刚失恋的伤心事,这是听觉能力极强的地方。但是,正因为听觉能 力太强,讯息太多,所以人类的认知系统无法负荷,导致人类的‘听觉注意力’是非常非常差的。

  两本书同时给你阅读,内容完全相同,只是一本书比另一本书多排一段。你可以在几秒内发现两本书内容是一样的?根本不必0.1秒。

  上述实验用念的给你听,一本书念给左耳听,另一本念给右耳听,两讯息的先后差距只有六个WORD而己,结果你可以在几秒内发现两只耳朵听到的内容是一样的?答案是平均4.5秒(Treisman, 1964)。你看,人类的听觉注意力多差?

  所以人类是‘难以专注于音乐讯息’的,就算是最伟大的音乐家照样做不到,最多只能说他的注意力会比一般人强。 相对的,如果能找到一种方法来帮助专注音乐讯息,那就算是业余爱乐者,也有可能比专业音乐人士吸收到更完美的音乐讯息;初入门的爱乐者使用有效的专注聆乐 方法,也有可能比老手吸收到更丰富的音乐讯息。

#p#副标题#e#

  ‘选择性注意’的听觉能力:

  ‘要使用不同角度来重听每一首音乐’,这句话当然合理;但是,谁有把握认为自己可以从‘聆听音乐’中获足够的音乐讯息?

  由于人类的听觉讯息过量,音乐本身的讯息是需要去‘选择性的注意’出来的。这个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相信‘只要 自己认真听音乐’就可以接收到大量的音乐讯息,这个假设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我们听一首音乐,真正‘选择性注意’到的讯息,可能不到 5 %(详细实验数据应该更低)。也就是说,‘使用不同角度来重听每一首音乐’这句话的真实心理现象是:‘使用不同角度来重听每一首音乐中特定的 5%’,也就是说,这样的观念实践后,只是让我们更封闭在那我们注意到的 5 %。而所谓的不同角度,只是根据封闭的 5 % 去进行主观诠释。换句话说,如果你对该首音乐己经偏见在 5 %,那么不管你再听几千万次,主观诠释再有几千万次不同角度,你仍然只是封闭的 5 % 而己。

  同样的,‘要聆听种种不同的音乐类型’可以让自己的聆乐体验更宽广吗?如同我先前一堆‘音、乐分立’角度重新 聆乐的心得文章所述,当构成古典音乐的种种素材中我偏偏只注意到其中一个‘线条’因素,那么再聆听几万首不同的音乐,我也永远只会从‘线条’的角度去映证 原始偏见而己。

  这跟个人的音乐素养一点关系都没有,就好像人再怎么伟大也绝对听不到一千万HZ的声音一样,这是‘人类的生理心理限制’,无人可逃。

  完整吸收音乐讯息的一种个人方法:读谱听音乐

  我热爱古典音乐开始,就一直苦恼于无法专注聆乐的事实,于是发展了一套‘读谱听音乐’方法。乐谱当然比原始音 乐简略,所以需要演奏家诠释才能成为完整音乐。但是世界上大概只有几个莫札特可以靠直接听音乐来还原总谱,这就说明了即使是这么简略的乐谱资讯,就己经是 人类无法完整吸收到的过量资讯了。换句话说,从方法论的立场,我这里所谓的‘读谱’不是要帮助音乐诠释,而是要‘还原正确的音乐讯息’;因为我们绝对无法 吸收唱片的完整音乐讯息,所以透过读谱来专注吸收便是很好的方法。

  我过去欣赏贝多芬后期弦乐四重奏是这样的:选择一首,ok,只盯住第一小提琴,全曲从头到尾听一次,ok。再 来只盯住第二小提琴,全曲从头到尾听一次,ok。再盯住中提琴,全曲从头到尾听一次,ok。再盯住大提琴,全曲从头到尾听一次,ok。好了,这时我己经把 这首音乐的完整讯息吸收地比别人多很多了,好,这次乐谱拿着,一次同时注意四只乐器,从头到尾完整听一遍。ok,会不会跟不上?跟不上就再听一遍。

  当然,以上这么累是刚开始读谱时,到了现在,就算是一次二十几行的拉威尔管弦乐谱,听个一次就可以全注意到了,这是死功夫,急不得的。

  有没有别的方法?当然一定有,我说这是我面对人类听力先天限制的‘个人方法’,当然不是普遍原则,所以不必去理会这种方法好或不好。这种方法对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你自己克服‘无法完整吸收音乐讯息’的方法是什么?

  因此很多人都知道,我一直只听3B2T,绝对狭窄而不宽广。但是当我遇到新天新地唱片行的林主惟先生,面对他提出来的法派音乐观念与唱片,学习速度之快之准是很明显的。音乐学习速度能这么快又准,就是因为我吸收音乐资讯的方法论是对我个人非常有效的。

  请注意:音乐的欣赏能力,当然不见得与读谱有关,但是,与‘你到底吸收了多少音乐讯息’却有直接相关,你如果能藉由其他方法吸收更多音乐讯息而不必读谱,那你当然会有相同的音乐水准。

  再者,任何方法论一定都会有偏失,无庸置疑。我认为我开始玩音响与遇到林主惟先生之前,无法认识法派音乐,正 是读谱方法论不够周延之故,因为乐谱无法记载‘正确的音色’。当然了,读谱方法论上述的缺失也不会致命,因为我学会音色艺术后,会自动编码编进乐谱中;所 以现在看乐谱时,己经可以‘阅读出’(猜想出)作曲家想要的完美音色应该如何。所以,方法论一定会有缺失,更正缺失的唯一途径是‘反省式的体验’── 很多时候,我们的体验只是加强与映证我们的偏见,能真正反省式的体验是非常困难的,这点太难解释以后再说。

  三者,很多‘会看谱’的人不见得是使用我这种‘读谱方法论’。我这个读谱方法论的重心在于利用乐谱来吸收最多 量的音乐讯息,透过分开注意听每个乐器独立发声的方式,训练自己整合多只乐器合并发声的音乐辨认能力。反之,会看谱的人,可能只是拿乐谱当成某种思想辨正 的根据,而不是当成一种吸收音乐资讯能力的训练。例如,所谓拿着乐谱紧盯演奏家有无犯错…这种人再怎么读谱都绝对不会是我这种方法论。

  最后,有没有其他方法?当然一定有!依我个人观察,强调‘正确音响’的音响玩家,是另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论。(注:所谓‘正确音响’是另一种音响观念,强调声音讯号的完整度而不是强调悦耳好听,相关论述请参考我的其他文章。)

  结语:

  自从我提出‘音、乐分立’角度后,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音乐的‘音’之讯息是非常多人完全没有听到的,甚至千万 音响玩家也听不到。假设他们的音响不是错误音响的前提下,合理的解释就是他们根本只有‘选择性注意特定 5 % 的讯息’的音乐欣赏能力。如此一来,无论人文素养多高、心胸多宽广、个性很多元……通通没有用!因为连音乐都没有完整听到,那有可能产生完整的音乐素养?

  就是因为音乐只听到小小一部份,所以一听再听都听不到更多讯息,只好进行‘乐’之诠释。因此,所谓的‘要使用 不同角度来重听每一首音乐’,常常只是在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总只能听到独奏小提琴,今天心情好就说很雄壮、明天失业了就说很悲壮……使用不同角度来重听了 半天几百次,还是没有听到这首音乐的低音管有多么美妙。

  所以,做为一个不满足于只是听爽的音乐学习者,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克服‘无法全面吸收音乐讯息’的困境?’。上述读谱方法论只是我的个人方法,不是普遍原则;重要的是找出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法,这样子,才能在音乐欣赏的水准上更进一步。

#p#副标题#e#

  (六)心灵:现代古典音乐随想

  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凭借“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 情节和思想的媒介。人,在音乐中表达和感受来自他人或者自己的情愫,又在感情中照见和发现或者愉快兴奋或者惆怅苦闷的心灵。音乐与人文,也是如此。不管是 音乐创作、音乐认知、音乐传统、唱片版位、音乐教学、音乐学术等等诸方面,音乐与人文的关系都不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关于音乐与人文的观点、信 息,希望对大家进一步了解音乐与人文有所帮助。

  关于音乐的线条与色彩的‘音、乐分立’观点,基本上是把音乐当成一种‘抽像物’:直接透过‘以线条为基础’的故事或‘以色彩为基础’的故事,来欣赏传古典音乐或‘现代的古典音乐’。

  但是前阵子心灵小憩网站举办‘现代古典音乐讲座’并且邀请专业作曲家林芳宜网友(martius)进行分享, 她却使用‘诉诸具体感受’的方法来谈现代古典音乐。martius先用自己的作品来挑战大家的‘直接听感’,再谈武满彻、再谈温德青。我本来以为会分析他 们的抽像型式,结果 martius都在谈直接听感……当然,诉诸直接听感是很好的音乐欣赏方式,当天的网友会也极为成功,但是却让我随想到一些文化问题。

  回应现代心灵的现代音乐

  诚如 martius 所说的、而我愿意使用更认同的口气来重说一遍:这些现代古典音乐是针对‘努力面对现代世界’的人而写的,对现代世界充满感觉(可能是关怀、可能是焦虑、可 能是希望……)的音乐家,透过音乐心灵唤起的是根植现代心灵的普遍感受。例如温德青表现书法的现代乐,大概只有处在现代化社会中面对书法艺术与现代化社会 的紧张关系,才会写出那么让人觉得‘挥洒书法是何等骄狂又喜悦’的音乐来。

  所以,只有努力面对现代世界的人,上述欣赏现代音乐的方法才最容易深入他们的灵魂。

  相对的,古典音乐爱好者的绝大多数,其实是为了逃避现代世界而躲进象牙塔的。越是真诚的古典音乐爱好者,说不定越是彻底地逃避现实世界而来的心灵。所以,他们期待在古典音乐中,透过否定现代世界而回归和谐的抽像音乐型式,从而找回心灵休憩之所。

  在这种情况下,我猜测,这种古典乐迷,会因为现代音乐乎呼应了现代心灵,反而更害怕现代音乐!因为那本来就是他们所要逃避的世界。

  逃避现代心灵的‘修行观’

  我以前还不是基督徒时,古典音乐是我心灵中的最深刻的归宿,是完全与宗教同级的生命抚慰;在那个时 候,martius 如果跟我谈现代音乐,保证吵架……当然现在我成为基督徒后,古典音乐不再是心灵的永恒归宿,转而变成欣赏上帝创造之美的重要媒介。如此一来,关怀着现代心 灵的现代音乐,我就可以欣赏并得到感动了。(而我没有写出很多现代音乐心得分享,纯粹是我喜欢把同一首音乐重覆听个几‘十、百’遍才敢写心得;所以要等我 再多活久一点,才可能会轮到写现代音乐……)

  我常常说我们东方社会是一种‘修行观’的文化,凡事都要讲究‘最高的境界’。在这种价值观主导下,古典乐迷绝 大多数为了求得最高的境界,一定会走向抽像型式的完美与平衡;因为一但‘具体’就落了下乘了。于是,若因缺乏信仰而走向音乐替代心灵抚慰之路,那就容易对 现代音乐充满‘宗教上的排他性’。更下乘者,会因为自我标榜‘看开一切’的最高境界,伪称自己能开放地接受现代音乐,其实正是一种虚伪现象。

  是否能有入世的盼望?

  在这样的文化系统底下,要保有一种走入现代世界、接触现代心灵的‘入世观’,会相当困难!这些现代音乐不只挑 战了固有的美学观点,更产生根深地固的价值观冲突:习于‘修行观’的社会不容易对现代世界与现代心灵产生真诚的关怀与入世意图,逃避现代心灵的人是否能理 解现代音乐的欣赏?

  在这种注视着现代心灵的现代音乐之下,每个人又将会如何自处呢?

#p#副标题#e#

  (七)关于唱片版位

  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凭借“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 情节和思想的媒介。人,在音乐中表达和感受来自他人或者自己的情愫,又在感情中照见和发现或者愉快兴奋或者惆怅苦闷的心灵。音乐与人文,也是如此。不管是 音乐创作、音乐认知、音乐传统、唱片版位、音乐教学、音乐学术等等诸方面,音乐与人文的关系都不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关于音乐与人文的观点、信 息,希望对大家进一步了解音乐与人文有所帮助。

  ‘……再来进入二十一世纪初,走向了‘微利时代’。因为再也不可能靠新发行唱片获利了,当然只能靠再版的大师 级唱片获利。这种再版唱片如何获利?非常简单,一张CD唱片本身的材质,价格可以相差超过五十倍,当然这种差别的就是音响效果的明显差异。而从使用的‘讯 源’到制作成唱片的过程,也相差过超过百倍。种种省钱方法的运作之下,即使是把再版的大师全集卖得便宜五成,仍然可以获得钜额利益。因此造成音响界开始发 现‘第一版CD唱片’居然比‘新出版CD唱片’好听,CD也像LP一样讲究版位的现象开始产生并流行。’

  这里牵涉到的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唱片的硬体版位成为‘收藏家’的收藏对象,并演变成商业价格飞涨。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的走向,好坏且先不论;然而从中看到很令人警惕的文化缺陷问题,却可以好好谈论一下。

  唱片版位的直接听感:

  LP(黑胶唱片)与CD都有第一版(首度发行)的唱片音质普遍较佳、高价版胜过低价版过现象,只是凡事当然都 有例外;所以我倾向体而直接地比较,耳听为凭。例如,EMI FRANCE 录音的卡拉丝在巴黎之《卡门》,西德版 CD 全面大胜荷兰版。EMI FRANCE的马替农与 ORTF 之圣桑交响曲全集,荷兰版小赢目前贩售的红与黑双片装CD。EMI FRANCE的契可里尼与巴黎交响乐团之圣桑钢琴协奏曲全集,却是纸盒大全集版小胜荷兰版。DG的大花版与EMI的GROC版是极烂的转录,但国内LP版 位专业实力居首位的爱乐唱片大花陈先生却以他的音响系统向我证明出,美国制的GROC版听感极佳。

  总之,这种‘版位问题’当然不是黑白分明的法律原则,必须诉诸爱乐者最直接的听感。听不出来,对单纯的爱乐者 不见得不好;但是如果要评论‘音色’艺术或‘录音’效果,听不出版位问题的现象就必须自我警惕了。理所当然的,收集好版位唱片的人,也会有人听得出来而有 人听不出来;听得出来的人花大钱收集版位,当然天经地义;听不出来的人被批评白花钱玩物丧志,也算合情合理。这本来是很简单的原则,但是在‘圣俗二分’的 媚俗文化上,却被扭曲成自居为圣的问题。

#p#副标题#e#

  (八)莫扎特音乐的人文魅力

  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凭借“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 情节和思想的媒介。人,在音乐中表达和感受来自他人或者自己的情愫,又在感情中照见和发现或者愉快兴奋或者惆怅苦闷的心灵。音乐与人文,也是如此。不管是 音乐创作、音乐认知、音乐传统、唱片版位、音乐教学、音乐学术等等诸方面,音乐与人文的关系都不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关于音乐与人文的观点、信 息,希望对大家进一步了解音乐与人文有所帮助。

  距离莫扎特诞生之日已有250多年,作为一名莫扎特迷,都希望会有更多的人喜欢莫扎特,并且可以从他那纯真美妙的音乐中获得无上享受。但基于我们人生短促,而莫扎特的作品浩繁而又精深的缘故,这使我们不得不作出选择。

  的确是天才的奇迹!在他那短促如同朝露的一生中,除了最初的5年以外,在余下的30年中,他简直就像一架“永 动机”那样,无一天乃至无一时不在构思或写作吧?理查·施特劳斯的父亲(一位在管弦乐队中吹了几十年圆号的乐人)形容得有趣;假如叫一个熟练的抄谱手日夜 不停地抄他的所有作品,也需要好多年的功夫。

  那么我们听赏其毕生所作,需要多长时间?这笔帐并不难计算。1991年是他逝世二百周年。为了纪念,出了全集 的录音,共有180张CD。不妨作一个对比:贝多芬全集的录音有87张CD,而他比莫扎特多活了22年!哪怕你是一位莫扎特迷,恐怕也没有时间反复通读那 180张CD的莫扎特全集吧!

  为了帮助“莫迷”在有涯之生中享受莫扎特音乐之精华,这里提供一份“必读曲目”,或曰“优先选读曲”。去取之间,根据公论,也参以自己倾听的狭隘体验。聊供参考而已。

  有一点值得注意。莫扎特的作品都是编了号的,而且那编号是谨严的学术研究的结果。这首先是学者克舍尔 (Kochel)的功劳。因此在乐曲的编号之前都有一个“K”或“KV”。全集中的第一首,编号“K1”是莫扎特作于176l~1762年间的一首《小步 舞曲》,那时他才不过五六岁。全集的最末一首是“K626”,这“626”是值得人们特别记住的数字,这一曲就是《安魂曲》,他未能完篇便撒手归天了。

  不过这“626”的数字很可能要被改写,集外遗珠有时被发现,但有真有伪。1991年问世的全集录音中收了共计90分钟长的“新发现的”莫扎特之作。不久前,英国B8C电台又介绍了一些据云是新发现的作品。

  作品编号是按创作年代排的,这对我们的听赏有一种方便之处,一看它就可大约知道是他哪个时期之作。以他的钢琴协奏曲为例,以“1”或“2”起头的是他早期之作,如“K236”。至于他成熟时期(维也纳时期)的,也是最精彩的作品,编号便是从“4”或“5”开头了。

  在歌剧这种综合艺术中,最能显示出莫扎特的天才了,然而对于我们这种看不到多少现场演出的中国普通爱好者来说,只好满足子一知半解和肤浅的感受了。

  在其所作的十来部歌剧中,最值得优先听赏的有三部:1、《费加罗的婚礼》(K492),2、《唐璜》(K527),3、《魔笛》(K620)。

#p#副标题#e#

  听歌剧,只是笼统地了解剧情,那是无助于倾听的,应该认真地对照着唱词去听;好在如今的歌剧唱片,都附有包括英译唱词的台本,大可利用。

  不应该只注意听剧中的一些咏叹调,还要细听其中的重唱与合唱,歌剧的音乐性与戏剧性融为一听;在重唱、合唱中效果更显,不可闲闲听过,只听个热闹有趣。

  在莫扎特的歌剧中,乐队所奏的部分常常发挥着强化戏剧性的作用,器乐与人声形成交响,听时也不可放过。

  另外。这三部歌剧的序曲都极其精彩名贵,不但为进入剧中的规定情景提供了情绪与心理准备,并可作为美妙而又深刻的交响音乐独立地听赏。

  在莫扎特所作的41部交响曲中,最值得反复听赏的是七部:1、第31交响曲(别名“巴黎”),2、第35交响 曲(别名“哈夫纳”),3、第36交响曲(别名“林茨”)。4、第38交响曲(别名“布拉格”)   mozart Symphony No.38" Prague,5、第39交响曲,6、第40交响曲。7、第41交响曲(别名“朱庇特”)。

  这七部交响曲中,最受人重视的是最后那三部。即第39~41交响曲,可惜的是人们往往错过了那部《布拉格交响曲》。殊不知,这部作于布拉袼因而被取了那一外号的三乐章交响曲,其精彩动人处有独特的令人陶醉的魅力。每一位“莫迷”切不可对它失之交臂!

  有些人认为,在莫扎特的作品中,除了歌剧以外,最有价值的是他的钢琴协奏曲,这一评价是很有道理的。此处不能 细论,只说明一点: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包融了歌剧的戏剧性、交响乐的交响性,同时又借助钢琴这个全能的独奏乐器展示了器乐独特的不 可替代的效果。

  他的钢琴协奏曲一共有27首,除了早期的4首以外,全都值得我们通读。然而其中最为精彩的6首,我们又应该反 复倾听、精读。这6首便是:1、第19首,F大调,K459;2、第20首,d小调,K466;3、第21首,C大调,K467;4、第23首,A大 调,K488;5、第25首,C大调,K503;6、第27首,降B大调,K595。

  听他的钢琴协奏曲。必须将注意力同时指向独奏乐器钢琴与管弦乐。因为他的协奏曲虽然富于交响性,但是独奏乐器始终不失其主角的地位。钢琴有时颇似歌剧中女主人公唱一篇咏叹调,时而又和乐队对答如流,便又像是歌剧中的重唱了。

  莫扎特为十种不同的乐器写了协奏曲。最令人遗憾的是他没有为大提琴写过。

  除了前面已经讲了的钢琴协奏曲以外,他所作的各种乐器协奏曲近二十首,不仅属于协奏曲文献中的上品,也是爱好 者乐于欣赏的音乐。假如有时间,几乎全部值得一听再听,其中可以先选听是:1、小提琴协奏曲五首;2、小提琴和中提琴交响协奏曲(K364);单簧管协春 曲(K622)。

  记得指挥家索尔蒂曾说:“莫扎特的音乐无一句不美!”

  像他那样的热诚,他那样的“听功”,我辈凡人岂能做到!有些人年青时听莫扎特,只觉其平淡无奇,竟不知其妙在何处,人到暮年,才听出味道,五体投地,神魂颠倒!本人即是如此的一个过来人。愿大家借此纪念莫扎特250周年诞辰的机会,结上良缘,成为莫扎特音乐的知音。

#p#副标题#e#

  (九)人文色彩与音乐教学的融合

  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凭借“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 情节和思想的媒介。人,在音乐中表达和感受来自他人或者自己的情愫,又在感情中照见和发现或者愉快兴奋或者惆怅苦闷的心灵。音乐与人文,也是如此。不管是 音乐创作、音乐认知、音乐传统、唱片版位、音乐教学、音乐学术等等诸方面,音乐与人文的关系都不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关于音乐与人文的观点、信 息,希望对大家进一步了解音乐与人文有所帮助。

  研究表示,兴趣,一直以来都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中学的音乐课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呢?在 教学时,如果还照搬照抄原来的老方法,恐怕行不通,应在音乐欣赏的内容和含意上作更宽泛一些的探索,站在音乐文化的高度上欣赏作品,融入人文色彩,使音乐 欣赏更贴近学生已有的历史、地理、文学知识,更容易被广大的学生接受,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对作品的感受、体验、分析和理解。而 要采用“人文式”教学,相关文化之间的学科综合是至关重要的。

一、音乐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非常密切,根据文学作品创作的音乐数不胜数。虽然音乐不是对文学作品的再现,却能使作品中所 蕴合的情感与精神得到升华。学者赵鑫珊说:“莫扎特的音乐是旋律化、和声化和节奏化了的唐诗。”他认为:莫扎特的慢板乐章是他音乐的精华和灵魂,他那幽深 的意境同唐诗的钟声是如此的相似,如张悦的《山夜闻钟》中的“夜卧闻夜钟、夜静山更响”或是“相思晚望山林寺,惟有钟声出白云”。音乐与绘画是姐妹艺术, 它们有许多共同点,从画面的色彩、线条和构图中可以感到音乐旋律、节奏及曲式的流动,从音乐的音响中也能联想和想象到多姿多彩的画面。所以有专家指出: “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音乐与美术的意境竟是那样的相近!同样,音乐与历史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在历史发展中起着一定的积极作 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留下了音乐的声音。《十面埋伏》和《霸王别姬》虽是两首不同的琵琶曲,但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我国古代的楚汉战争;丁善德的 《长征交响曲》和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歌颂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通过欣赏学习,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 识。以上主要谈了三点,实际上音乐与各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重视音乐与相关学科的学习

  任何一种音乐都首先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它本身就是受着文化定义的,离开了文化,音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1.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

  在音乐教材中,许多音乐作品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瑰丽多姿的民族音乐文化,又有丰富的世界音乐文化。如 《阿细跳月》、《快乐的罗嗦》是彝族的民间音乐,《杵歌》是台湾高山族的民歌,《多快乐呀多幸福》是藏族的民歌。通过演唱或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可以使学生 了解更多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又如《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插曲,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通过观看电影,既可以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还有助于感受 歌曲所表达的感情。《草帽歌》是墨西哥歌曲、《木瓜恰恰恰》是印度尼西亚的歌曲。欣赏这些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许多国家的风土人情,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还 有教材中介绍的世界名曲,教师带领学生沿着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音乐家的足迹,走过欧洲音乐发展史的长廊。通过这些音乐作品的学习,不仅开拓了学生的 文化视野,还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与底蕴。

#p#副标题#e#

  2.可以丰富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与体验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不仅来源于音乐的音响,也来源于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信息和具体的形象。 例如欣赏《黄河船夫曲》,当学生了解到黄河的悠久历史,看到壮阔的景观时,必然会增加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学生听着高亢激昂的《黄河船夫曲》,看着船夫 们同风浪搏斗的画面,朗诵着光未然激情澎湃的诗句,丰富的文化激活了音乐的情感,仿佛自己也置身在滚滚洪流之中,为黄河的壮阔所感动。《春江花月夜》是根 据琵琶古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的,具有中国古典音乐美的特征。标题借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往往取酒还独倾”的诗句,具有古诗典 雅的神韵。《春江花月夜》的音乐优美、清新,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同名唐诗中“粼粼碧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诗句,好似一幅清丽、淡雅的山水画卷,它的审 美意境同中国的山水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可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了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音乐教学同样担负着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任务,这对传统的以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来 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转变。音乐本身就是极富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演奏、唱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由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 学生创造性的机会。如在感受《渔舟唱晚》情绪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联想创编歌词,其中很多句子都来源于古诗词,例如:山苍苍、水茫茫、船似箭、桨 激浪、歌声随风扬。鱼满仓、心欢畅、踏浪归去月如霜,难见水天长这些都是学生们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学过的知识,既增加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提 高了语文水平,从而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文字的艺术,提高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生在理解《渔舟唱晚》的基础上,还可以创造出《渔舟唱晚》的绘画作品。 有的学生画下这样一幅图画!! “夕阳西下,湖面上泛起一片金光,岸边,杨柳随风摇曳,远处,依稀可见朦胧的远山,点点白帆。”学生把远山、白帆、渔人的形象画得非常生动,还有的同学加 上海鸥、水的波纹,这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学习音乐与相关文化知识

  1.采取综合性的学习方法

  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相关文化的学习,必须以综合的方式进行,既要有学科内各种形式的综合( 欣赏、唱歌、器乐等),又要有与多学科的综合(语文、历史、地理等)。如《伏尔加船夫曲》是一首俄罗斯民歌,这首歌曲相关的文化相当广泛,有地理、历史、 绘画、人物等等。首先可以介绍伏尔加河的地理情况,让学生了解到伏尔加河就像是中国的黄河一样养育了俄罗斯儿女。然后学生自己介绍俄罗斯的历史背景,时的 俄罗斯是沙皇统治,人民生活困苦,贵族生活却非常奢侈。还可以找到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画中作者精心描绘了十一个纤夫的形象,这些纤夫衣衫褴 褛,远处纤夫所拉的船却非常豪华,画面通过纤夫的形象和后面船只的对比反映出当时社会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还可以欣赏男低音的演唱,从歌声中感受歌曲所表 达的悲愤、不平、抗争的情感,学生通过综合的方式,全方位地了解了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情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

  2.采取探究性的学习方法

  探究的方法也是学习音乐与相关文化的主要方法之一。例如,在上课之前老师给每组同学留作业,请他们查找关于 《二泉映月》的各种资料,资料来源的途径不能少于两个方面。在课上老师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把自己查阅的资料讲解给同学听,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 论,进行知识的互补。如有的学生了解到乐曲的名字原来不叫《二泉映月》,是音乐家杨荫浏根据乐曲的意境后来加上的。由此,使学生对音乐的不具象性有了更具 体的认识;有的学生了解到《二泉映月》原是一首二胡曲,后又被改编成很多种形式演奏,如民乐合奏、弦乐合奏、钢琴独奏等,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还 有的学生找了许多与音乐意境相似的绘画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音乐的体验都是正确的。通过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培养了学生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教师 在这个过程中,应与学生一起探讨音乐,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和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在师生共同参与下,探究音乐。

  3.采取合作性的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如在学习民间音 乐之京剧部分时,可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查找“生、旦、净、丑”和“唱、念、做、打”的资料,然后集体排演。在课堂上同学把各自小组查阅来的资料与大家共 同分享。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作介绍,会唱京剧的可以唱京剧片段,节奏感好的分发板鼓、锣、铙钹等乐器进行伴奏,美术好的画上几个脸谱,音乐课上得生 动活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在相互讨论和交流中学到了知识,增进了感情,提高了相互协作的能力。学生在组里各自发挥所长,充分展示自己的才 华,使每个学生的价值都得到了体现,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人文式教学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生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 情,使音乐教学真正达到了“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目标,中学音乐课的人文式教学必将散发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