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相关 About
瓦格纳 - 四联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WWV 86 Wagner: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The Ring of the Nibelung), WWV 86 |
2010-09-17 09:44 第一财经日报 吴丹
9月16日至24日,德国科隆歌剧院、科隆爱乐乐团的400余名演职员将驻扎上海大剧院完整演出两轮《尼伯龙根的指环》。对于瓦格纳的这部鸿篇巨制,哲学家尼采曾评价:“在以前的音乐中,我只感觉到短暂的幸福,而在瓦格纳的音乐中,感觉到一种持久的幸福。”
吴丹
1876年8月,马克思途径卡尔斯巴德时,碰到了让自己惊奇的一幕:“一路上,人们都在涌向市镇。”在给恩格斯的信中,他描述道:“到处都只听见人们急切地问:‘你觉得瓦格纳怎么样?’”
事实上,离卡尔斯巴德不远的拜罗伊特小镇,正举行一场万众瞩目的盛事——瓦格纳酝酿、创作达30年之久的新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下称《指环》),正在一座专为此剧而建的剧院内上演。
这一盛事的规模,即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堪称宏伟。观众席里坐着纪尧姆一世皇帝、刚加冕的威廉二世皇帝等王公贵族,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李斯特,哲 学家尼采等知识界精英,以及无数好奇而狂热的公众。朝圣般的人群从欧洲各地蜂拥而至,使得小镇拜罗伊特不堪重负,如何解决人们的膳食住宿,成为当地最头痛 的问题。
当时,人们并没有想到,这个名为“拜罗伊特音乐节”的盛事,竟然可以成为德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延续至今。在134年的历史里,除了二战结束后曾停办过几届,拜罗伊特音乐节每年都会上演瓦格纳的作品。
“在德国,每天都有新的生命诞生,每天几乎都会上演《指环》。每一代德国人都有许多机会走近瓦格纳。”德国科隆歌剧院音乐总监马库斯·施坦兹说。2008年,施坦兹携科隆爱乐乐团到访上海奏响新年音乐会,那时,他曾想过把《指环》带到上海。
“上海是一座令人激情澎湃的城市。这座伟大的城市,就应该听到最伟大的音乐。”令施坦兹感慨的是,时隔2年,他果真如愿把这部长达16个小时的鸿篇巨制带到中国。
9月16日至24日,德国科隆歌剧院、科隆爱乐乐团的400余名演职员将驻扎上海大剧院完整演出两轮《指环》。与此同时,位于世博园的德国馆将同步转播演出盛况,艺术人文频道也将用20个小时进行空前的转播。
134年前,欧洲人在拜罗伊特小镇的剧院内,被《指环》舞台上的众神、巨人和振奋人心的音乐弄得惊心动魄。一个世纪之后,《指环》远渡重洋来到上海,延续其历史的辉煌。
16个小时不过是一瞬间
为迎接《指环》的到来,整个上海大剧院严阵以待。早在半个月前,一辆辆卡车排着队驶入大剧院后台,逐一卸下海运而来的近30个巨型集装箱。来自德国的技术总监与70多位德方技术人员日以继夜地进行前期的装台、布置工作。随着400多位德国演职人员的全部到位,上海大剧院几乎变成另一个科隆歌剧院,走到哪儿都能听到德文,四处都是高大的德国人身影。
“当我听说《指环》要搬到上海来演出,倒吸了一口冷气——这是一个太艰巨的任务。一开始我不敢相信这件事能做成。”该剧技术总监于尔根·洛代将《指 环》上海之行视为“一场冒险”,“这部戏的舞台技术很繁琐,道具很多。要在上海大剧院搭建出跟科隆歌剧院一模一样的舞台,对我们来说是个挑战。”
在于尔根·洛代身后,一幅高达4米的巨幅油画,就是此次《指环》中的道具之一,而那些实木制造的桌椅,几位壮汉才能抬动的实心树桩、铁架、壁炉、火 焰轨道等道具,则体现着“德国制作”的一丝不苟与严谨态度。“每天对我们来说都像一场战斗。两个国家的技术人员三班轮流倒,没日没夜工作了10天,才搭完 台。”于尔根·洛代说,所有人付出的240多个小时的努力,就是为了带给观众完美的16个小时的演出。
科隆歌剧院版本的《指环》,将神话传说的故事挪移至20世纪中晚期,营造出一个躁动、神秘的工业化世界。为了营造出大电影的效果,舞台上不仅会出现 熊熊火海、巨人、侏儒、风云雷电以及彩虹,还会有德国牧羊犬登台。《指环》的四部戏中,除第一天的《莱茵的黄金》两个半小时外,第二场《女武神》和第三场 《齐格弗里德》都从每天6点半演至晚上近10点。最后一场《众神的黄昏》的演出时间,则长达5个半小时。
花16 个小时去看一出歌剧,对于普通的中国观众来说无疑是考验。但在马库斯·施坦兹看来,这完全不是问题:“瓦格纳音乐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能让时间随着音乐而 变得短暂,在《指环》的现场,你会觉得16个小时不过是一瞬间。瓦格纳的伟大就在于,他能把听众带入一种情绪中,不会让听众觉得这种情绪过于长久而感到厌 倦。”
施坦兹相信,对于听不懂德语的中国观众来说,瓦格纳的音乐将凝结为更纯粹的力量而撼动人心。
用神话剖析现代文明
“在以前的音乐中,我们只感觉到短暂的幸福,而在瓦格纳的音乐中,我们感觉到一种持久的幸福。”哲学家尼采曾如此评价好友瓦格纳的音乐。尽管这对挚友后来因理念分歧而分道扬镳,人们却依然能从尼采的赞许中体会到瓦格纳音乐中“一种至为纯净明澈的幸福感”。
瓦格纳被尼采称为“一个比歌德还要狂妄的天才”,瓦格纳也自命不凡地自称是“贝多芬和歌德以来德国艺术的保护人和继承者”。《指环》这部1848年开始创作、1874年才完成的空前巨作,便是瓦格纳野心的体现。
《指环》的故事来源于中世纪德国的民间叙事诗,瓦格纳加入了北欧神话成分,也吸收了莱茵河畔日耳曼英雄的传说,以及中世纪骑士所推崇的爱情和道德 观。在该剧导演劳芬伯格看来,这些故事看上去原始而古朴,却是瓦格纳在用一种未来的幻想剖析现代文明。《指环》中所流露的英武、诚实与复仇,是德意志民族 性格的体现;而处于统治地位的神族因为贪婪而引起的纷争和动荡,把世界推向绝望的境地,则是人类至今仍在面临的问题。
“《指环》讲述了太多东西,不仅是德国人,全世界的观众都对它无法拒绝。它的主线围绕着权力和战争,如果人们过分追求权力,会导致灾难性后果;另一 条线索是金钱,探讨财富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最后一条线索是艺术与爱情,这是跟权力、金钱相对立的。”劳芬伯格觉得,《指环》所阐述的主题与上海世博会紧密 相关,“它让人们反思,如何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和平共处。”
几年前,纽伦堡歌剧院曾经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演过一轮四场的《指环》,引得全国各地的瓦格纳迷和歌剧迷都赶赴盛宴。当年的激情与盛况,至今让乐迷们回味无穷。
“这一次,因为上海世博会,德国科隆市政府同意拨款支持《指环》在上海首演。”上海大剧院艺术总监钱世锦认为,如果没有德国方面的支持,仅凭一个剧 院,很难承担一场如此巨大的制作。“这一次德国方面来了400多位演职人员,我们还要在上海寻找80名群众演员,以及10位男高音、10位男低音。这种排 场,在中国目前的舞台上恐怕是空前壮观的。”
“上海引进《指环》,不仅仅是引进歌剧那么简单。”钱世锦认为,这可以说是世博会期间一个备受瞩目的文化大事件。上海歌剧院院长张国勇则将《指环》的上海之行视为一次中国观众的“文化朝圣”。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