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08-11-28 17:52 中国音乐报
“我是中华的儿女,是家乡土地和人民哺育了我的成长和创作生涯。我从事的文艺事业是要为祖国人民服务的,离开了家乡人民,离开了中国土地,我的艺术事业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浓浓的乡音古韵,深深的赤子情怀,这就是音乐家肖云翔老先生在采访过程中最为内心的情感流露。
同样是祖国的一名普通儿子,他却肩负着不平凡的使命。在历史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肖老先生创作了大量题材多样、风格迥异、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
无论是当年的奋斗少年,还是现在的人民深爱的音乐家,无论在战火纷飞的“铁血”年代,还是在安定生活的新世纪,无论从事革命工作,还是文艺事业,肖老先生始终具有实干、勤奋、进取、严谨的态度、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他的高贵品质和为民服务的精神以及深厚的艺术修养,深深感动着人民,影响着人民,受到了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肖老先生现为天津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一级作曲,历任天津歌舞剧院院长、天津艺术学院教务长以及其它方面多种社会职务。鉴于他的卓越贡献,国务院政府给予特殊津贴。
作为后生晚辈,为这样一位音乐家写专访,笔尖难免会有些抖动。但肖老先生却说:“我曾经为音乐添砖加瓦,现在有人为我增添亮色,也是我的荣幸啊。”如此勉励,笔尖不得不随音符尽情流淌开去。
少年英雄,激情抗战
1926年,肖老先生出生在太行山区的农民家庭。这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有着极其“丰富”的童年经历。他经历了敌军飞机对家乡的轰炸,目睹了敌人烧杀抢掠的残暴。随后,八路军来到他的家乡,就把他卷入全民抗战的洪流。从此,他的身上流淌着一股浓浓的革命鲜血。他处处起到带头作用,因此被选为儿童团长,成为全县模范儿童团,带领大伙学唱抗日歌曲、站岗、放哨、送信、操练等,这些如今只在电影里才能看到的画面,却是肖老先生那时候每天必修的“功课”,也是他成长阅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8年,他正式参加革命工作。年仅12岁的他,就懂得肩负革命重任,时刻为革命事业准备着。他不怕艰苦甚至不畏牺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一直转战在太行山区抗日根据地和华北解放区,跟着革命队伍打游击、反扫荡、开荒、生产、行军、背粮、搞土改、作宣传。艰苦的岁月磨练了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肖老先生正是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慢慢锻炼成长起来,而成为革命的文艺战士。
长期与劳动人民一起战斗、生活在太行山区,积累了他对家乡人民的深切热爱。他时刻惦记着家乡的一切,在肖老先生创作中,也不乏有歌颂家乡人民的作品,其中《怎能不唱家乡好》、《悠悠故乡情》等甜美的乡音旋律流露出他对家乡的赞颂和情怀。
“骑虎难下”,硕果累累
很难想象这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音乐家,在最初的时候并非酷爱音乐,反倒是对美术和文学特别感兴趣。肖老先生声称自己虽然走上了音乐创作生涯,但一直有“骑虎难下”之感。特别到了天津以后,长期在文艺团体担任领导工作,而且多数时间分管党务、行政和思想工作,无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p#副标题#e# 从事文艺工作,说喜欢倒不如说是客观环境和工作的需要而把他推上了这一岗位。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一切服从民族大业,一切听从组织的安排。年幼的肖老先生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他深知这是革命的需要,对国家对民族对解放战争都会有帮助,况且当时的服务对象是工农兵,音乐比其它艺术更便于交流,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
在这种“骑虎难下”的情况下,他开始学习小提琴和音乐创作。在工作空隙间,他抓紧一切时间,中午也不休息,不管炎热的夏天还是严寒的深冬,他坚持不懈。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他就到野外庄稼地里去练琴,没有学习材料,就将群众歌曲或民歌小调当作练习曲。日子久了,他与音乐“朝夕相处”并且产生了浓厚的感情,终于作为一名小提琴手参加演出工作。肖老先生曾多年工作在晋察冀边区群众剧社。采访过程中,意外得知今年是晋察冀边区群众剧社成立70周年。剧社涌现了许多人才和作品,肖老先生也是群众剧社成长起来的音乐家,与火星、王莘是长期相处的老战友。他们都曾为天津文艺团体建设、人才培养、艺术繁荣付出过辛勤的汗水和大量的心血。
或许是因为音乐艺术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魅力,促使肖老先生最终同它结下情缘。 早在解放区,尚不满16岁的他就写过不少作品。那年他从华北联大文艺学院学习后回到县教育岗位上工作。不久,在“五四青年节”活动期间,他创作了第一首作品《纪念五四歌》,得到了老师和学生们的喜爱和认可。而后在解放战争时期,又创作了许多作品,如反映土改内容的歌曲《大进攻》、《我们不怕反动》、《保卫毛主席》等和为中小型歌剧作曲的《全家忙》、《农民当家》等。其中有些作品发表在当时刊物报纸上,也曾在晋察冀边区许多地区广泛演出。
1949年1月,从解放区来到天津市,创作服务对象有了新的变化,从过去主要为农民士兵服务而转向了为工人阶级及其它更广泛的领域扩展,处在青少年时期的肖老先生,一进城就一头扎进工人生活中去,与工人们同吃同劳动,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因此,一系列的反映工人生活的歌曲诞生了,如《运输工人歌》、《码头工人歌》、《钢铁工人联唱》以及后来还创作了《月夜清洁工》、《纺织姑娘歌》和大合唱《建设者》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不同领域工人生活,这些作品大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尤其是《运输工人歌》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工人们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唱到了八十年代,从中青年一直唱到了白发退休。
不仅如此,在此期间,肖老先生还创作了其它题材的作品,如独唱歌曲《新四季歌》、《夕阳无限好》,合唱《祖国之歌》、《大江东去》及燕赵英雄谱叙事大合唱《白维鹏》等。
在民间音乐创作方面,肖老先生也颇有成就。他将山西民歌《夸女婿》、《采花》、《丰收小调》;河北民歌《茉莉花》、《对花》;山东民歌《馋大嫂》、《大实话》等加以改编和加工,并在保留原民歌的基础上,在声部、合声、演唱形式、乐队配置等方面都做了大胆的新的尝试和探索,将其搬上艺术舞台后,当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些当即录制了唱片,许多刊物刊载。其中《夸女婿》、《菜花》分别获得天津文艺作品评奖中一等奖和三等奖。
除了歌曲和民间音乐创作外,肖老先生对歌剧创作也十分偏爱。在解放区期间,他同新歌剧就有了情缘。到了天津以后,为小歌剧《献礼》、《搬新房》、《双喜临门》谱曲,六十年代又为大型歌剧作曲如《红根花》、《我们走在大路上》,到了八十年代初期,他又同人合作为大型古装歌剧《宦娘》作曲,首次将《聊斋》故事搬上歌剧艺术舞台,此剧曾在天津、北京、上海、成都等地连演百场以上,受到各地好评并获得天津首届鲁迅文艺奖励基金优秀创作剧目奖。#p#副标题#e# 除以上主要作品外,肖老先生还与人合著《笙的演奏法》一书,由中国音乐社出版社出版并多次再版,以至于传至海外。
回忆峥嵘,感叹往昔
1991年,对于肖老先生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由天津市音乐家协会、天津市文化局、天津音乐学院、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等10家单位联合举办了“云翔作品音乐会”,天津市有关领导,文艺界,中国音乐家协会协书记处和部分省市著名音乐家及战友等出席祝贺,歌唱家于淑珍、陈蓉蓉、郭振清等也参加了音乐会的演出。天津歌舞剧院及其它业余合唱团,共达数百人在无任何经济报酬的情况下,承担了合唱和伴奏任务。在座谈会上,都给予了肖老先生音乐作品很高评价。
音乐会过后,音乐界朋友又建议肖老先生将作品整理出版,但作品的收集也陷入了困境,曾发生过一段令人难忘的“小插曲”。在“文革”中,肖老先生受到了残酷迫害,家里的部分财产和全部书籍、音乐相关资料和创作的作品及手稿全被抄走,几乎散失殆尽。现在选集里的作品多是从朋友手头留下来的歌篇或从出版物上收集起来的。终于在1992年肖老先生出版了《云翔作品选集》,可谓“不幸中的大幸”。
肖老先生认为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当初的作品,免不了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甚至谈不上“优秀”,但作品中所展现出的那些纯朴的思想感情,激越奔腾的时代脉搏以及浓郁的生活气息仍可从中体察一二。
得知《云翔作品选集》即将出版,文艺界的知名人士纷纷为其题词,著名老一辈音乐家吕骥题写了书名和音乐会会标。中国音协主席作曲家李焕之写到:云霞歌乐飞,翔驰神大地。作家冯骥才评价这部选集是斧头和镰刀的激情颂歌。白华认为肖老先生的作品:每一个音符都抒发了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的豪情,每一个节拍都奏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凯歌。此外,李霁野、王莘、火星等都题词祝贺。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如今,已届高龄的肖老先生,早已办了离休手续,但音协的职务因种种原因所在,一直未能卸任。所以他依然忙碌着,每日总有办不完的事情。除参加必要的社会活动外,还主编了多部有关音乐方面的书籍,写了部分回忆录文章,为学校创作校歌和其它有特定意义的歌曲。在2002年从他人手中接过了《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天津卷)编纂任务,一干就是五年多的时间,直到2007年才圆满完成任务。在此期间,他不仅担当主编,领导一个班子加班加点的工作,而且还亲自动手书写了数万文字卷本的综述文章,仅查阅资料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这对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来说可谓难能可贵、精神可嘉。
82岁的高龄应是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可他却无怨无悔地耕耘着,他认为对一个从事创作的老文艺工作者来说,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无所谓的“离休”。所以他趁身体状况和记忆力还允许的情况下,尽力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便对失去的时光做些补偿。这就是他对人生的宗旨。
肖云翔老先生把毕生的精力都花费于潜心民族事业的发展,我们为之感动,为之骄傲,同时我们也衷心祝福这位深受人民尊敬和爱戴的艺术家能够健康长寿!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