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相关 About
丁毅 Ding Yi 男高音歌唱家 |
时间:2023-02-21 17:37 音乐周报 纪晨
文 | 纪晨
男高音歌唱家丁毅在业内是出了名的好人缘。1月8日,丁毅从艺45周年音乐会在中央歌剧院剧场举行,业内好友闻讯后纷纷前来助阵。当晚,舞台上星光熠熠,郁钧剑、吕继宏、么红、吕薇等歌唱家与杨洋执棒的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合唱团、中国歌剧舞剧院的青年演员联袂献演,演出人数超过200人。
82岁的中央歌剧院前院长王世光特意手写了一份贺词,向丁毅表示祝贺。“还有很多朋友想要来献唱或听这场音乐会,但碍于身体原因无法到场。”台下,整座剧院从池座到2至7层楼座坐得满满当当。每一首作品演唱结束,观众都给予热情的反馈。
1977年,15岁的丁毅进入甘肃省张掖县文工团,从此开始了他的艺术人生。原本这场音乐会应该在去年举行,2022年既是丁毅从艺45周年,也是他的耳顺之年。但由于疫情,演出三次改期,最终于今年农历春节前举办。丁毅将这场音乐会取名为“感恩”,“《感恩》不仅是我的一首代表作,也是我一路走来最大的感受。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教我本领,感谢祖国繁荣昌盛。”
报效国家,三代人的选择
在事业的高峰期出国从头起步,经过数载历练成为悉尼歌剧院首席男高音后,又选择回国教书——丁毅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决定,最初让很多人不理解。但如今回头看,身边人无不认可他当初的决定。“丁毅回国任教对中国歌剧界来说是件好事。”丁毅的好友、作曲家伍嘉冀说,“这让国内学生不用走出国门就接受世界一流歌唱家的指导,也让这些学生的起点远高于过去。”从丁毅身上不难发现一种奉献精神,而这不仅是他的个人特点,也是他家族三代人共同的选择。
丁毅的爷爷丁益三,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和日本早稻田大学,在周恩来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学成返乡后,他创建了甘肃省第一家罐头制造厂。实业救国的同时,他在藏区教中文、在西北高校中发展党员,多年坚持革命。1928年,丁益三被国民党抓捕入狱,1937年因狱中留下的伤残复发在兰州逝世。至今,兰州榆中县兴隆山烈士陵园立有丁益三纪念碑。
丁毅的父母大学毕业后,响应号召到祖国边疆去,热血沸腾地来到河西走廊上张掖地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这里只有两条马路,四面环山,山背后就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在丁毅的童年记忆里,母亲经常骑马到草原上的“马背小学”教牧民的孩子们唱歌。所谓“马背小学”,就是牧民们游牧到一个地区,几家孩子聚到一起,由老师们上门教学。“因为常年在边远地区工作,医疗条件落后,母亲很多身体上的不适都没有得到及时医治,46岁就去世了。”母亲的早逝,至今都让丁毅遗憾,“母亲没有看到我大学毕业,也没有看到我登上大舞台,更没有给我机会好好报答她的养育之恩。”
当丁毅在澳大利亚的舞台上大放异彩之时,一次回国演出,他遇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早在丁毅出国前,李岚清就听过他的演唱,很欣赏。多年后两个人再见面,李岚清对丁毅说:“你是我们国家自己培养出来的歌唱家,别人我不管,你必须回来,你应该为中国歌剧事业作贡献。”听了李岚清的话,丁毅毅然回国。回国后,中央歌剧院希望他能回歌剧院工作。但丁毅已经想好了,他要从事声乐教学,把自己在国外学到的东西和感悟都教给中国的学生。2006年,他进入中国音乐学院教书,2017年成为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在他从艺45周年的音乐会上,丁毅的学生扣京、李爽、阮余群、程文慧等都登台献唱。如今,他们都已成为活跃在国际歌剧舞台上的青年歌唱家。丁毅说,“看到我的学生们在歌剧舞台上演唱,是我现在最开心的事情。”
拜师沈湘,从此结缘歌剧
音乐学者赵世民在其新近完成的《沈湘传》一书中特别介绍了歌唱家、音乐教育家沈湘的几大弟子:郭淑珍、金铁霖、杨比德等,其中最后一位就是丁毅。“我是1987年跟随沈老师学习的,老师1993年离开了我们。”丁毅回忆道。而赵世民在写完这本书后评价,“沈湘是‘神话’,丁毅是‘传奇’。”
1982年,丁毅从甘肃张掖考入西安音乐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丁毅到中央音乐学院参加全国青年教师声乐艺术研修班,丁毅的好友建议他可以试试拜师沈湘。一天中午,他们在中央音乐学院办公楼下等到了沈湘,丁毅的好友直接冲上前说,“沈老师,这位是西安音乐学院青年教师丁毅,声音很出色,想请您帮忙给听一听。”沈湘看了看丁毅,询问他唱什么声部。丁毅抢前一步道:“男高音。”沈湘脸上露出笑意,那时国内最缺少的就是优秀的男高音,“好,咱们上楼去听一听。”
到了楼上,丁毅唱了一段男高音咏叹调。沈湘让他回去等消息,三天后答复他。带着忐忑的心情,丁毅艰难地熬过了三天。在第三天上午九点半,丁毅拨通了沈湘的电话,“沈老师,您好。我是西安音乐学院唱高音的……”他还没说出自己的名字,沈湘就在电话那头说,“是丁毅吧,你到我家来一趟。”到沈湘家,沈湘对他说,“咱们先学一年看看,学得好接着来。要是不行,卷铺盖回家。”丁毅激动地连忙点头。沈湘拿起一张纸给丁毅布置了很多曲目,有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的,边写边问他:“这些曲目你都知道吗?”丁毅怕自己说不知道沈湘反悔不教他了,就说:“知道,知道。”回去后,他四处查字典、翻阅资料,再去找这些曲目学习。“那时我不理解,沈老师为什么不让我唱中文歌曲。后来我懂了,作为男高音,未来无论是参加国际声乐比赛,还是站上更大的舞台,必须能诠释不同语言的作品。”
沈湘给丁毅上的第一节课是一首意大利作品《我心中的恋人》。上完课,他对丁毅说,“再给你布置一份作品,回去好好研究两部歌剧,《茶花女》和《弄臣》。”当时丁毅只知道男高音是唱歌的,从没想过自己和歌剧有什么关系。“后来,不得不佩服沈老师的预见性。我在悉尼歌剧院演出的第一部歌剧就是《茶花女》,第二部就是《弄臣》。”而早在十几年前,沈湘给丁毅上第一节课时,就觉得这两部歌剧最适合丁毅。
闯荡悉尼,歌剧院首位中国歌唱家
1996年,丁毅在中央歌剧院演出歌剧《图兰朵》后,受到中央歌剧院的赏识,将他从西安音乐学院调入中央歌剧院。他从合唱队开始唱起,不断历练,并先后在法国和日本举办的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一时间,丁毅成为国内最受关注的男高音,找上门的演出源源不断。比赛中的表现也让他获得国际声乐界关注,受邀在澳大利亚的歌剧节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1998年,国内洪灾肆虐。丁毅觉得作为文艺工作者,自己也应该做些什么,便在澳大利亚举办了四场公益音乐会,将全部收益通过国际红十字会捐助给灾区。这次音乐会也让他得到了澳大利亚同行们的认可,他们建议丁毅可以考虑到澳大利亚发展,并为他联系了知名经纪人。正是这位经纪人推荐丁毅参加了悉尼歌剧院的人才选拔。
考核当天,悉尼歌剧院歌剧厅,观众席正中间坐着音乐总监西蒙娜·杨和一位负责演出的副院长。舞台上一架钢琴,来自全球的二十多位歌唱家分别上台演唱。每个人上台唱两首作品,丁毅刚唱完第一首“冰凉的小手”,台下两位就示意他可以下台了。当时丁毅的英语不好,没明白是什么意思。下台后,他的经纪人双手攥着拳头、大喊一声“耶”,丁毅才明白过来,自己表现得应该不错。回到北京不久他就接到了悉尼歌剧院的工作邀请,但此时丁毅还没有下最后的决心,“37岁,去澳大利亚,我能不能行?一切都是未知的。”他思来想去,觉得机会难得,应该试一试,“哪怕不成,能让我站上悉尼歌剧院的舞台过把瘾,也值得了。”1999年,丁毅带着简单的行囊,独自踏上飞往悉尼的飞机。
到了悉尼歌剧院,剧院安排他主演威尔第歌剧《西蒙·波卡涅拉》。但排练时听不懂英语的他无法理解导演的意图,最终剧院在开演前十几天决定更换主演。就这样,他从男主角直接成为剧院里的“板凳队员”。之后剧院排演很多部歌剧,他都是坐在一旁看导演排练。“那时候上午去剧院看排练,下午和晚上学英语。只有先把语言学好,才有机会参加排练。”1999年到2000年,在不能演出歌剧的一年多里,他多次问自己,“既然我在这里没有登台演出歌剧的机会,为什么不回国呢?但转念一想,如果没有登上悉尼歌剧院的舞台就灰溜溜地回去了,实在抹不开面子。无论多难,都要攻克下语言关。”2001年,他迎来一个重要的机会。
热忱依旧,从舞台到讲台
2000年12月底,悉尼歌剧院上演全新制作的歌剧《茶花女》。原本在丁毅与剧院签署的合同中,这次演出由他饰演男主角,但如今作为“板凳队员”他只能坐在一旁看。排练时,丁毅注意着指挥和导演在哪里有什么要求,就在总谱上标记或画图,“在悉尼歌剧院没有A组、B组之分,只要演员不出意外,都是由一组演员来演,但每个主要的角色都有‘替补队员’。”演出从12月开始,要在三个月内演出三十多场。2001年2月12日,丁毅的经纪人打来电话,神秘兮兮地告诉他,“听说男主角的父亲病危,他可能要回美国了。估计后面的演出由你来完成。”由于母亲早逝,丁毅最不愿听到的就是身边朋友的家人生病,他为同事感到难过,但也感觉到经过一年多的等待,自己的机会来了。演出前,西蒙娜·杨告诉丁毅:“在舞台上忘记表演,只要把自己漂亮的嗓音发挥出来就行。”
第三天,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丁毅早早来到剧院后台,坐在自己的休息室里等待化装师。隔着门,他听到门口经过的合唱队队员、工作人员都在质疑他的能力。随着演出临近,剧院钟声响起,丁毅不由得紧张起来。因为更换了主演,演出开始前剧院负责人走上舞台,向观众说明情况并介绍,“今晚,将由来自中国的男高音丁毅饰演阿尔弗雷多。”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嘘声、口哨声。听到台下观众的反应,站在台口的丁毅反而不紧张了,只是在心中燃起了一团火:“我一定要唱好,让你们见识一下中国人也能把歌剧唱好。”
音乐响起,大幕拉开,丁毅上场了。《茶花女》的第一幕,台上的合唱队员们喝着红酒、香槟、咖啡,牛排热气腾腾,场景逼真。丁毅环视台上的布景,在心里确认:和在排练厅里的位置一样。然后他走到指定地点,唱起著名的“饮酒歌”。他的演唱得到了台上合唱队员和台下观众的掌声。一幕接着一幕,台下的掌声越来越热烈。演出结束,大幕拉上,侧台的导演、合唱队员、工作人员都冲上舞台拥抱丁毅,把他高高扔起,“那一刻,他们的反应,如同我在世界杯上踢进一粒点球、帮助球队赢得比赛一样。”当晚,丁毅谢幕6次,台下观众一直在高喊“Mr Yi”。在情人节当天,他成功演唱了这部著名的爱情歌剧。第二天,澳大利亚各大报纸都刊登着丁毅的照片,并以“中国男高音风靡澳大利亚”为题,这时观众才得知应该称呼他“Mr Ding”。此后6年,丁毅都作为悉尼歌剧院首席男高音在剧院登台,直至2006年他选择回国,“中国才是我的家。”
丁毅从海外归来成为一名声乐教师的消息,让国内声乐界、教育界都很欣喜。当他回国在上海举办个人音乐会时,歌唱家、教育家周小燕自己买票到现场表示支持,还在音乐会结束后,在两位学生的搀扶下,上台为丁毅献花,欢迎他回国任教。在前辈们的期许下,丁毅对待教学一丝不苟,尽自己所能帮助学生解决专业上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对学生来说,丁毅不仅是老师,也是一个可以说知心话的朋友、兄长。
丁毅的学生中不仅有来自大山里的好嗓子,还有两位公交车司机,他愿意给每一个有声乐天赋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相比在舞台上追求艺术高度,丁毅深知声乐教学不只是教授演唱与技巧,因为学习不仅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也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我从西北的陇上走来,感恩一路上遇到了很多贵人,当我成为老师,在面对我的学生时,我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他们的贵人,帮助他们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稳、更长。”回望自己从艺45载,丁毅深感自己对艺术的初心依旧,对艺术的追求依旧、热忱依旧。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