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国际青少年柴科夫斯基音乐比赛中,13岁的西安音乐学院附中学生吴羽翀,获得钢琴组第二名的好成绩。而在1995年,同样是13岁的郎朗也是从这个比赛脱颖而出。

2009-07-04 08:29 华商报

吴羽翀

吴羽翀

吴羽翀练琴时全情投入本报记者汤继颖摄

李云迪、郎朗让全世界的古典乐迷眼前一亮,也让挑剔的欧洲钢琴家们对中国的年轻钢琴家投以欣赏的目光。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国际青少年柴科夫斯基 音乐比赛中,13岁的西安音乐学院附中学生吴羽翀,获得钢琴组第二名的好成绩。而在1995年,同样是13岁的郎朗也是从这个比赛脱颖而出。昨日,本报记 者采访了吴羽翀及其家人和老师。

参赛获奖最小选手赢得最高人气

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是由“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明星协会”发起创办的,发掘和培养世界各国有音乐天赋的青少年。如今活跃在国际古典音乐舞台的青年音乐家,有很多都是从这个比赛中走出去的。今年的比赛地点设在韩国,6月27日举行了颁奖仪式。

昨日,记者在西安音乐学院的琴房见到了从韩国载誉归来的吴羽翀。戴着眼镜,穿着运动装,吴羽翀和一般中学生没什么两样,见到记者时他有些腼 腆:“我没想到我能获奖,去之前只想锻炼一下,见识见识别人的水平。这一届比赛共有14个国家93名选手参加,比赛分三轮,第一轮留下46个,第二轮留下 22个,第三轮留下6个。由俄罗斯、美国、瑞士等多个国家的音乐大师担任评判专家。进行完前两轮比赛,我就开始有信心了,但是还是有些紧张。我最后一轮比 赛弹的是《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这也是郎朗当年比赛时弹奏的曲目。”

吴羽翀的妈妈是一位音乐教师,对于儿子取得的成绩,她表示:“他是这一届比赛中年龄最小的选手,开始我们对成绩也没什么把握。在比赛中他有了很多粉丝,一下台就有好多乐迷拿着鲜花和签名本围着他,我们走出会场都花了好多时间。”

学琴很苦常常边弹边哭

吴羽翀给记者弹奏了参赛曲目《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当一脸稚气的他全神贯注地演奏时,修长的十指在黑白键上舞动,人与琴声融合在一起。四岁开 始学琴,吴羽翀经历了和所有的琴童一样的“痛苦”。“每天早上5点起床,因为怕在家里练琴会吵到邻居,妈妈就带我去她学校的教室练琴,不管是周末还是寒暑 假,每天都要练5~8小时。以前常常边弹边哭。因为太羡慕别的小朋友了,我也会想办法偷懒。”

说起儿子的学琴经历,吴羽翀的爸爸妈妈都觉得很心疼,吴妈妈说:“想起这些都很心酸,但是我和他爸爸的口号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孩子几乎没 什么童年的乐趣,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练琴上。他对音乐也有一些天赋,他很小的时候,我一放音乐他就能不吵不闹地坐好几个小时,而且他的耳朵很好,‘视唱练耳 ’几乎都是满分。至于以后是往什么方面发展,边走边看吧。”而吴羽翀对自己的定位更加明确,他想做和郎朗一样优秀的钢琴家,“因为我喜欢表演,喜欢展示自 己。”

为琴“牺牲”最遗憾不能打篮球

吴羽翀说:“除了练琴,我的爱好很多,尤其喜欢体育,最擅长的是跑步、游泳,我还很喜欢篮球,特别喜欢在家看篮球比赛,可是我不能够打篮球,因为爸爸妈妈怕我把手弄伤。这其实还挺让我遗憾的。”

也许是年龄太小,吴羽翀身上还看不到成功后的浮躁,“我刚刚回来,还没有见到同学们,好多人还不知道我得奖了。我还会在音乐学院附中上学,应该和平时没什么两样,以后我想多参加比赛,从现在起把英文学好。”

对于很多和自己一样学琴的孩子,吴羽翀说:“我想告诉他们,不要太注重技巧,应该把重点放在音乐上,多分析谱子。另外练琴的时候不能埋头苦干,要多动脑子,其实边玩边弹也挺好的。”

#p#副标题#e#

演奏肖邦擅长细腻感情处理

吴羽翀最擅长的是演奏肖邦的作品。昨日记者采访到吴羽翀的钢琴老师,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副主任、副教授李壮壮,“从吴羽翀四岁开始我一直是他的 老师,这个孩子最大的优势是接受能力很强,音乐感觉很好,加上他自身的努力,所以有这样的成绩。我给他选择的参赛曲目难度并不大,是在他绝对可以掌握的范 围以内,我们主要加强了作品的细腻处理,让演奏更能打动观众,在表演上更严谨一些。”而曾为吴羽翀上过大师课的郎朗对吴羽翀的评价是,“技巧很好,音乐表 现很自然。”对于吴羽翀的发展,李壮壮老师说现在还是打好基础的阶段,不要急于求成,“但是他是个很好的职业演奏家苗子”。

采访手记

内心表达比“技巧”更重要

中国的琴童可能是全世界学钢琴的学生中最庞大的一支队伍,但是真正能够成功走进专业领域并成为演奏家的人却少之又少。参加国际钢琴比赛、经受全世界权威专家们严谨、挑剔的耳朵考验,似乎成为中国琴童成功的捷径,那么如何在大赛中脱颖而出,就成为值得思考的事。

在十年前,学习钢琴对普通的中国家庭来说还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所以能够学琴的孩子,都被套上了任重道 远的枷锁,每天陷入枯燥的技巧训练。填鸭式教育对艺术来说是可悲的,因为艺术没有像数理化一样的标准答案,音乐感觉才是成为音乐大师的前提。强迫教育是扼 杀音乐感觉的刽子手。钢琴作为西洋乐器之王,在欧美的普及率要远远高于我们,但是在钢琴教育上却显得更加开放自由,发掘潜能、培养风格比基本功更被看重。

中国从来不缺乏技艺高超的钢琴人才,但是有音乐感觉和感染力的优秀钢琴演奏家却不多,如果只是一味地 考虑技巧,那么最多只能称其为“工匠”。就像吴羽翀的老师李壮壮说的,通过近年国际钢琴大赛的评选标准来看,选手演奏的作品不在于多难、多能够表现技巧, 而是要更注重音乐本身和演奏者内心的表达。本组稿件均由本报记者潘莎莎采写

对话吴羽翀

记者(以下简称“记”):肖邦很多作品是表达爱情的。在演奏他的作品时,你在想什么?

吴羽翀(以下简称“吴”):大人们让我想象祖国的大好河山,对祖国的热爱。

记:你从什么时候发觉自己有钢琴方面的天赋?

吴:就是这两年,以前老觉得是被逼着练的,完全没有感觉。这两年进了音乐学院附中才觉得自由了,也有感觉了。

记:你喜欢郎朗演奏时的夸张吗?

吴:喜欢。以前我很喜欢那种夸张的表演,这两年慢慢更注重手上和心里面的东西了。

记:有出国学习的打算吗?

吴:想是想,但是我还没有打好基础,顺其自然。如果有一天真的弹得那么好了,应该会出去。

记:你喜欢当音乐老师,还是做演奏家?

吴:我喜欢在台上表演的感觉。成为演奏家还是可以当老师的,但老师却不一定都适合去表演。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