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相关 About
马勒 Gustav Mahler 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 |
2010-07-27 20:41 联合早报 胡文雁
游奥地利,有心人总会与马勒不期而遇,从他的“作曲小屋”到埋葬悲剧的墓地,每一处都留下马勒孤绝的身影。
谭盾的最新作品《垚(yao)乐:大地之声》上周末刚在上海大剧院首演,作品的三个乐章分别为《青春颂》《悲歌行》《春日醉》,与马勒的《大地之歌》若干乐章同名,都取自李白诗篇。
喜欢搞创意、搞“有机”(organic music)的谭盾特别托人找来两岸三地的泥土——陕西西安的黑土、香港大屿山的红土、台湾莺歌的白土——以2000年前的“老三色”捏合烧制成垚号、垚埙、垚手鼓等“垚乐器”,以最遥远的根籁“撞击”马勒的交响乐。
作品应维也纳交响乐团委约创作,是马勒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之一,特别引人瞩目和好奇。
逝世将近百年后,世界仍以各种方式纪念马勒这位20世纪音乐思潮的先驱者,单在奥地利,关于他的展览和演出活动此起彼落,脑筋转得奇快的旅游当局还推出“跟随马勒的足迹:城市漫步”路线图,让旅人也好,乐迷也罢,都能循着马勒留下的音符漫游奥地利。
150年前的7月7日,马勒诞生在今属捷克境內的卡里斯特镇(Kalischt),但他在维也纳度过生命最重要的岁月,死后亦葬在维也纳第19区的格林津(Grinzing)公墓。虽然马勒曾悲叹自己是个彻底的“三重无家可归人”,但在他心目中,奥地利永远是他的精神家园。
游奥地利,有心人总会与马勒不期而遇,从他的“作曲小屋”到埋葬悲剧的墓地,每一处都留下马勒孤绝的身影。
马勒的“作曲小屋”(Komponierhauschen)在历史上特别有名,这是他亲近自然,与万物沟通的独有方式,也是他放逐自己的行为表征。
这些建在湖畔、林中和山水之间的“小屋”,孤独而简陋,但却孕育出许多伟大的作品,包括马勒的多部交响曲和空前绝后的《大地之歌》。
马勒称自己是“夏日作曲家”,在温暖和煦的盛夏,他喜欢远离尘嚣,尽抛凡俗,在大自然的怀抱下,专心致志地作曲。
马勒一生拥有三栋“作曲小屋”,第一栋建在施特因巴赫(Steinbach)的阿特(Attersee)湖畔,屋前就是一大片水域,风光旖旎,至今仍被保留下来,作为作曲家纪念馆。
“小屋”果真小,在国际马勒协会的“抢救”下,陈设基本保持原样,有桌子、椅子、钢琴、壁炉……一间再普通不过的小屋,但却缔造很多奇迹,深幽宁谧的环境让马勒的灵感泉涌犹如神助,走笔间即完成第二和第三交响曲。
1896年,随着弟弟奥托的自杀,伤心的马勒搬离阿特湖畔,“作曲小屋”因此结束了使命。马勒后来看上了奥地利南部位于沃尔特湖(Wothersee)的迈尔尼格(Maiernigg),于树林深处建了一栋与施特因巴赫相似的“作曲小屋”,浓荫掩映,遗世独立,丝毫不受“闲人”干扰。
马勒的第三栋“作曲小屋”是在意大利境内的托布拉赫(Toblach) ,景色完全迥异于施特因巴赫和迈尔尼格,举目所及都是峡谷绝壁,峰峦叠翠,那意境,犹如浓墨重彩的中国山水画。
1908年的夏天,马勒就在托布拉赫的“作曲小屋”完成感人至深的《大地之歌》,中国的山水和中国的诗歌,仿佛给马勒提供了精神的慰藉与宣释。
“作曲小屋”无疑是马勒精神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体现,也见证了马勒人生的三个阶段,有机会瞻仰之,必将是此生难忘的触动。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