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沂蒙》选择了大型民族交响音画这一与时俱进、传承创新的艺术形式。

2011-08-11 07:39 新芭网 谌强

谌 强

在解放军总政治部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军优秀节(剧)目展演中,济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一部大型民族交响音画《沂蒙》亮相北京中国剧院和国家大剧院,让广大观众领略到这支军旅艺术名团在民族音乐创作表演领域里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风采和魅力。

《沂蒙》选择了大型民族交响音画这一与时俱进、传承创新的艺术形式。选择这一艺术形式,对创作者和表演者的要求不仅在于观念与眼光,同时也在于条件和实力。对于一个有着辉煌成就和光荣历史、因其全军唯一的民族乐队而独步全军民乐舞台的名团而言,这种创新更具有给人欣喜和启迪的深意。

7个乐章,犹如七彩的音阶,一步一步,峰回路转,起承转合,曲径通幽。《沂蒙》在不断展现于舞台上的新奇与感动中,将观众带入了沂蒙可歌可泣的烽火岁月,带入了蒙山沂水刚强而又充满柔情的宽广胸怀,带入了沂蒙精神薪火相传、建设强大国家的时代主旋律。

《沂蒙》的深沉和厚重,它对思想精神主题和历史文化内涵的追寻和表现,仅仅从全篇的7个乐章的标题《那山那水》、《沂蒙烽火》、《母亲情怀》、《送郎参军》、《车轮滚滚》、《鱼水情深》、《永远的沂蒙》中,就能让观众强烈感受到。其中既有传统民乐中常见的民乐合奏、竹笛三重奏、打击乐等,也有丝弦乐舞、乐与舞、民乐合奏与合唱等更适合舞台表演、更适合今天民乐观众审美趣味的新形式。

第一乐章《那山那水》,在乐队前方的舞台上一袭红衣的舞蹈演员随乐起舞,展现着沂蒙姑娘的淳朴、欢快、热情和美丽,台上美景、美乐、美姿浑然天成。乐章虽名为“那山那水”,却让观众真切感受到“那人那情”。

其实,这部以《沂蒙》为名的大型民族交响音画作品,在描绘、赞美和讴歌沂蒙美丽风光的同时,真正的笔墨却落在了蒙山沂水人民的奉献、烽火岁月的记忆和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上。第二乐章《沂蒙烽火》同为民乐合奏,却与第一乐章的美丽温婉不同,舞台上一身戎装的八路军战士的男子舞蹈,使观众在感受蒙山沂水的美丽风光之后,更加为沂蒙儿女在烽火岁月中的牺牲奉献而充满敬意。

《沂蒙》的创作者深谙艺术创作之道,在两个气势恢宏的全景式篇章之后,很自然而又深情地转入到第三乐章丝弦乐舞《母亲情怀》、第四乐章竹笛三重奏《送郎参军》这两个更为温婉、抒情和动人的篇章,从历史的大视角转入细致入微的人性的小视角。而在这两个篇章中对艺术表演形式的选择,可谓神来之笔。

《母亲情怀》一章的二胡群奏、深情难抑时如歌如诉的坠胡领奏以及与之水乳交融般的双人舞表演“红嫂救伤”,动人心弦。《送郎参军》一章,器乐表演主角从二胡换为竹笛、曲风从如歌如诉转为欢快喜悦,舞蹈主角从“红嫂救伤”变成“送郎参军”。同为丝竹声声,却尽情地展现了丝的柔情、竹的高亢;同为双人舞蹈,却从救伤转为参军,军民一心、团结奋战、前赴后继、夺取胜利的历史便生动地再现在恢宏的舞台上。

这种沂蒙军民的鱼水深情在第六乐章《鱼水情深》中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尤其是与群舞相配合的民乐表演,以欢庆锣鼓为主旋律,以二胡群奏为复调及和声,既高亢又深情,既欢快又悠扬。

《沂蒙》对舞台多媒体视频手段的成功运用也值得一提。虽然每一乐章之中都有与之相关的视频形象呈现在舞台天幕上,或许最为动人的可以说是第五乐章《车轮滚滚》中,那些立在河水里用自己不屈的肩膀扛起战士们冲锋向前的沂蒙姑娘们,新奇之中更添了感人。

尤其要提到的是第七乐章《永远的沂蒙》中对沂蒙民歌《沂蒙山小调》的生动演绎。这一乐章无疑是《沂蒙》全篇的凝聚和升华,创作者选择了音乐听众耳熟能详的沂蒙民歌《沂蒙山小调》作结,却在乐队、合唱队的反复咏唱中,重新赋予这支沂蒙民歌以新意。正是这支在沂蒙人民中久久传唱的民歌,深深蕴涵着《沂蒙》所要表现的主题——永远的沂蒙、代代相传的沂蒙精神!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