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70年的风雨在他的脸上留下太多的印迹,但是20多年来他依然坚持在天津、南京两地往返,这样的举动不光因为南京有他的根,更主要的还有他热爱的故土文化———西善民歌山调。昨天,记者在西善桥街道看到了这位70岁的老人谢发宝。

2009-03-18 09:21 新华报业网 刘磊

 新华报业网讯     70年的风雨在他的脸上留下太多的印迹,但是20多年来他依然坚持在天津、南京两地往返,这样的举动不光因为南京有他的根,更主要的还有他热爱的故土文化———西善民歌山调。昨天,记者在西善桥街道看到了这位70岁的老人谢发宝。上个世纪80年代,当他发现从小耳熟能详的民歌山调渐渐消逝的时候,他就开始注意收集这些材料了。虽然已经定居天津,但是20多年来他仍然坚持两地往返,寻访了整个西善的村落,找到了近百位民歌高手,终于收集到了257首西善民歌,留住了这个差点断了根的文明。  

母亲是启蒙老师  

谢发宝先生1940年生于南京雨花台区西善桥镇谢家坝(后归入石山徐和小油坊)。1963年,他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在天津工作。说起西善民歌,谢老第一个提起的就是自己的母亲。“我从小就喜欢民歌,这主要还是受母亲的熏陶。从小母亲最常做的事就是教我唱民歌山调。”谢老至今仍记得母亲教他的《小扁担》,并唱了起来。“母亲是最好的启蒙老师,等我上学后,那时在村头巷尾、田间地头随处都能听到大家传唱民歌,耳濡目染,就渐渐喜欢上了这些歌曲。”据谢老回忆,在解放后不久,农村组成了互助组,大家一起劳动,女的一组,男的一组。“这就为民歌的传唱营造了一个最佳的环境,过上好日子的人们心情都特别好,尤其是妇女,她们在劳动的时候就把这些民歌传唱开来。”  

当谢老13岁的时候,其母亲去世,父亲瘫痪在床,他就成为全家的劳力,因为没有成人,便被安排到了女子组劳动,这样他就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了这些朴实自然的民歌。“而且我从小就有音乐细胞,和这些妇女在一起久了,许多歌我都会唱。”  

民歌的消逝让他心痛  

而真正促成谢老收集民歌之举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1963年我到北京上学后,就很少接触到故乡的民歌了。后来到80年代,我工作以后回乡探亲,突然间发现曾经无处不在的民歌山调竟然听不到了。”  

据谢老透露,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年春节,他在一个表哥家吃饭。这个表哥从前是个民歌好手,能记住100多首,席间不时用民歌小调来开玩笑逗趣。“我当时就觉得很有意思,想让他说一些,我记录下来,希望在以后的写作中能增加点素材。当时我表哥60多岁,但真正让他说完整的时候,因为20年没唱了,他只能回忆起十多首了。这些民歌是西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独具魅力,很好地反映了当地的民俗、民风,这时我才觉得,如果不赶快收集这些民歌,估计再过几年,这些民族珍宝就真的成为历史了。”  

谢老发现的这个问题,在他以后的寻访道路上也屡屡应验了。“因为我当时工作生活都在天津,每年只能过年回来。我就利用这十多天的时间到各个村子去寻找那些还会唱民歌的人。而情况真的不容乐观,印象最深的一次,头一天才让一位老人给我回想了一段歌词,第二天再去记录其他部分的时候,却发现老人已经过世了。”  

用257首民歌留住西善文化之根  

就这样,在20多年的时间里,谢老坚持天津南京两地往返。到今年,他几乎已经跑遍了西善的各个村落,共找到了近百位熟悉民歌的人,成功记录下了257首西善民歌,并在日前将其整理成册,出版了《南京西善民歌集》一书,其中大多民歌都反映了南京郊区历史上农民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劳动、爱情生活。特别是青年农民在封建压迫下的自由恋情、调情、逗情、弄情,这方面内容占了相当的篇幅,似现代版的爱情小说。“但是也有遗憾的地方,在书中收录的民歌有四五首都是不完整版本,因为已经找不到会唱的人了。”  

谢老不光收集这些民歌,而且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将收集到的每首民歌都进行了注解,甚至谱了曲。“我以前也学过音乐,因为在收录的时候,有些人需要别人起个调才能想起内容。我就将我印象里的一些曲调和已经收集来的部分传唱比较广的民歌进行谱曲,这样,在收集的时候,就可以哼个调子,勾起当事人的回忆。”  

谢老也表示,下一步就是希望能将这些收集来的民歌的曲调谱写出来。“这是很艰难的一个过程,一来我年纪大了,二来我并非专业出身,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西善民歌期待有更多传承人  

西善桥街道的朱向东主任得知谢老的故事,非常感兴趣,并对谢老的工作大力支持。前不久,他们还将街道里一些会唱民歌的老人召集起来。“这些民歌是祖辈们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资源,现在都在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谢发宝先生已经帮我们做了这么好的铺垫,我们肯定会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争取让西善民歌得以源远流长。”  

据朱向东主任透露,他们前不久召集的唱民歌的老人,最大的已经84岁,最小的也已经60多了。“现在会唱这些民歌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了,这让我们有很大的紧迫感,如果没有继承人,一旦这些老人不在了,这些宝贵的资源也将入土。虽然谢老已经整理收集了200多首,有的还谱了曲,但是如果只是根据这些内容重新传唱,肯定不如一代代相传来得朴实自然。”鉴于这些原因,朱主任表示,他们现在正在积极地发展民歌传承人,“目前已经有一些年轻人加入到唱民歌的队伍中了,但是人数相当少,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其中。”  

作者:刘磊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