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相关 About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 Shanghai Spring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 创办于1960年 |
2010-05-13 21:41 新民晚报 杨建国
“上海之春”自1960年创办以来,到今年已经走过50年历程。在本市昨天召开的“上海之春”50周年纪念会 上,音乐界人士纷纷回顾这个艺术活动坚持“扶持新人、推出新作”的宗旨,积极推动上海以及全国新人新作的涌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振武出席会议并致辞, 期望“上海之春”越办越好。
全国首办 贡献极大
上海音协主席、作曲家陆在易介绍了“上海之春”的历史。1960年,上海的音乐舞蹈界人士在本市成功举行“音乐舞蹈展演月”的基础上,认为应该每年举办 一次以“力推新人新作”为主旨的活动,“春天,象征着欣欣向荣”,因此定名为“上海之春”音乐舞蹈节,并于当年5月由上海音协与上海市文化局共同主办,正 式拉开了“上海之春”的历史帷幕。这也是全国第一个每年举办的音乐节活动。1960年至1966年,“上海之春”每年举办一届,“文革”期间中 断,1978年恢复举办,至2000年共举办了18届。2001年起“上海之春”与“上海国际广播音乐节”合并,并改名为“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至今年 又举办到了第9届。50年共举办了27届的“上海之春”,为推动和发展上海的音乐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佳作频出 新人纷涌
在昨天的纪念会上,朱践耳、李仲林、胡蓉蓉、陈钢、金复载等音乐舞蹈界人士,根据自身经历,用现场或书面的发言形式,讲述了自己与“上海之春”的“亲密 关系”。何占豪回忆起《梁祝》的创作经过,吕其明谈到了《红旗颂》的首演前后。陆在易指出,在“上海之春”中问世的音乐新作举不胜举,许多作品还成为我国 音乐、舞蹈创作园地中的珍品。不但促使上海作曲家们走向成熟,青年表演人才也从“上海之春”脱颖而出。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在第四届“上海之春”举办的 全国二胡比赛中一举夺冠时,是上音附中17岁的学生;上音学生俞丽拿通过演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而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小提琴名家;获得“上海之春”小提 琴比赛第一名的郑石生,如今是桃李遍天下的音乐教育家。
完善机制 越办越好
近年来,“上海之春”在坚持“新人新作”主旨的同时,还积极引进国外名团名家和加强群众文化活动,为活跃上海市民的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效应。一些音乐 界人士指出,要努力打造“上海之春”这张闪亮的上海城市音乐名片,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在前18届“上海之春”期间,实施了严格的“作品准入”制,每一部 入选作品都要经过艺术委员会的严格筛选,保证了参演节目的质量,今后的“上海之春”应恢复这一机制;有的作曲家认为,当年何占豪和陈钢创作《梁祝》时都是 学生,吕其明创作《红旗颂》时仅35岁,朱践耳的大合唱《英雄的诗篇》首演时,也只有37岁,因此,要把“上海之春”越办越好,必须向扶持和鼓励青年创作 人才倾斜,让50岁的“上海之春”焕发青春活力。
本报记者 杨建国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