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投身作曲事业六十年,陆在易一直专注于独唱和合唱作品创作,他的作品《桥》《盼》《家》《我爱这土地》《望乡词》曾在2001至2003年连续三年获得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

相关 About

陆在易 Lu Zaiyi 中国作曲家

时间:2018-04-04 15:21 解放日报 吴桐

作曲家陆在易日前在上海歌剧院挑选领唱人员,《向经典致敬——陆在易作品音乐会》将在今年第35届“上海之春”上演。4月29日,林大叶将指挥上海歌剧院合唱团、交响乐团,携手廖昌永、韩蓬等歌唱家,演绎陆在易的《祖国,慈祥的母亲》《桥》《望乡词》等作品。1993年的“上海之春”,贺绿汀曾为他的专场音乐会题词,最后一句写道:“真正的音乐必将经得起时间的长期考验。”今年的“上海之春”,陆在易仍将其当作一次“考验”。

保留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著名评论家居其宏曾称陆在易为“忧患诗人”。上世纪80年代,陆在易的作品多像《雨后彩虹》《彩云与鲜花》这样明朗阳光,90年代以后,他更多地转向表达对祖国的深情和对民族命运的忧患。居其宏还赞扬他“不发违心之言、不写应景之作”。对陆在易来说,爱国是一个公民基本的品格,“无论何时,艺术家都要关心祖国的命运,要保留一点传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完成于2001年的《我爱这土地》,歌词来自诗人艾青1938年的诗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他被艾青的诗句打动,经过苦苦思索和反复修改,写成一首7分多钟的艺术歌曲。陆在易曾和著名作曲家朱践耳讨论过最让自己动情的作品,那是创作于1991年至1993年的音乐抒情诗 《中国,我可爱的母亲》。这部作品取材于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可爱的中国》和《清贫》。有评论家说,听起来就像主人公的灵魂在歌唱一样。这是陆在易写作时间跨度最长的作品,创作时常情不自禁地落泪。“有些作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样全身心投入的创作状态至今只有这一次。”1993年,当时还在上海音乐学院就读的廖昌永在《中国,我可爱的母亲》中担纲方志敏的角色。谈起廖昌永的表现,陆在易不吝赞美:“在中国我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比他更合适演绎这部作品的人。”4月29日,廖昌永将再次在“上海之春”演绎这部作品。此外,廖昌永还将在本届“上海之春”上举行“中国艺术歌曲百年”系列独唱音乐会的第二场,其中也包含陆在易的作品。

他要求作品要对得起听众

投身作曲事业六十年,陆在易一直专注于独唱和合唱作品创作,在艺术歌曲创作领域成就突出。他的作品《桥》《盼》《家》《我爱这土地》《望乡词》曾在2001至2003年连续三年获得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艺术歌曲虽然看上去短小,但创作难度并不低于交响乐或歌剧。艺术歌曲的歌词大都来自诗词作品,要求创作者有深厚的文学和艺术修养。陆在易只选择那些“文学性、思想性、音乐性俱佳的诗词,有内涵、有品格的诗词。”

作曲家亨德尔的话常被陆在易提及:“假如我的音乐只能使人愉快,那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使人高尚起来。”陆在易希望用自己所掌握的音乐技法表达思想和感情,提升观众的艺术素养和审美品格。他认为,一个好的作曲家,不在于他创作了多少作品,只要有一两首(部)作品能流传下来成为经典,就很了不起。2002年出版《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艺术歌曲选》时,他从自己创作的30多首艺术歌曲中,选出7首最满意的作品,其它则不予发表。2005年出增订版时,又加入一首《望乡词》。未来若再版,他打算加入《人生啊,是一个海》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作品。前一首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电视剧《上海的早晨》的主题歌,后一首创作于2011年,迄今已上演过100多次。他说:“我没拿出来的作品一定比拿出来的作品多,因为我的作品要对得起听众,对得起国家,对得起自己。”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