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如何因势利导,发展“雇佣军”在信息占有上的及可资精深研究上的优势,从而规避因情感而失却客观的劣势?

相关 About

乐评 music critique

时间:2017-02-27 12:15 音乐周报 王安潮

音乐创演活动中常约请专人进行评论,有人将这些专人戏称为“雇佣军”。既然是“雇佣”关系,其评论中难免有失偏颇,有的甚至成为创演者自吹自擂的代言人。因此,“雇佣军”之词常有戏谑鞭讽意味。“雇佣军”是目前中国乐评队伍参差不齐状况下的产物,创演者想约请相对水准更高的乐评来为其探索增光添彩,它本来有其良好的出发点,专门人才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有益于中国音乐事业发展的,“雇佣军”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如何看待中国乐评中的“雇佣军”现象,发扬其优势,规避其劣势,使之成为音乐创演事业发展的助推之力,是需要评论界群策群力探讨的重要话题。

“雇佣军”有其利好的一面,他们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优势,是乐评深入的基础。这些乐评人能及时、深入地了解到创演作品的资讯及作品产生的前因后果等各种关系;这些乐评人可以深入地对所评对象进行创演内外因缘的调查或访谈,能直接触及作品的实质性内涵;评论者与被评论对象多会有着深入的交流,对作品内外的创作技术与情感因素多会有着较好的了解,这些都是一般乐评人隔岸观火式的资料搜寻之路所无法对等的,因而具有深入评析作品的诸多便利,使其具有“局内人”的研究之利,是评论精深化探索的基础。

“雇佣军”有其不利的一面,所谓“爱屋及乌”,他们容易陷于感情因素而有失偏颇,使评文常会变成溢美甚至过誉的吹捧式的报道,乐评的客观公正标准被撇开。笔者前不久所见的一场技术平平的某独唱音乐会,却被“雇佣军”吹为:既有科学的演唱方法,又有不同民歌传统风格的鲜活融汇;既有高亢、宽广、音色变化丰富的嗓音条件,又有悠长气息支持并富含民族韵律的技术运用,能力与实力是他人难以企及的;既是一位自幼执着聪明的“神童”,又有博采众长的刻苦好学、钻研业务的精神。不难看出,这位“雇佣军”的评论者是“太爱”被评论者,从而使其评论失去客观标准。据笔者了解,这位乐评人并未有声乐演唱的经历,他无法从技术层面评品歌者,只能仅凭情绪化的观感而做过度溢美的推介了。其实,这种非专业对口的“雇佣军”在目前不在少数,笔者所见有某些不懂现代作曲技术者对此类音乐会大加赞赏,某些不懂民乐者却敢于对此类音乐会大胆评品。从表面上看,此类现象是感情化、非专业所致,隔靴挠痒或哗众取宠的评语常成为其表征;而实质上是行业缺乏应有标准,仅从文字的层面看待这些“捧文”所致。

如何因势利导,发展“雇佣军”在信息占有上的及可资精深研究上的优势,从而规避因情感而失却客观的劣势?笔者凭着长期的观察而以为有以下诸法可供参考:一是注重专业化,其基本要求是讲究专业对口,创演者不必为仰慕某些所谓的知名评论者的名号而迁就于非专业性的选择,那些专业性强且对口的评论者自然会关注于作品本身而弱化个人情感因素,从而对作品给予较为恰当的中肯评价,而这些中肯正是读者所急需的,也是被评论者进一步完善作品乃至今后创作所需的参考资料。二是注重本体化,有些过誉的评论之所以留于溢美言辞,主要是没有触及作品本身的技术涵量或特征分析所致,从音乐技术本体评价其“好”的表现,尤其注意局部的、细节的本体分析,使所谈言之有物,而非空泛之词,没有具体的指向性;同时,如果言之凿凿的不足分析,并不会损毁被评论者的形象,相反,还会为其进一步修改而献计献策。三是注重文化属性剖析,除了具象的分析外,立意高远的文化属性解析也是“雇佣军”发挥其优势所在,将其在参与作品创演过程中所获的内外因方面的文化通晓,再行融入作品的理性认知之中,既是对作品本体升华的角度之一,也是相关作品发展契机的指引。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