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相关 About
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乐圣 德国作曲家 |
贝多芬 - 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 Op.68 Beethoven: Symphony No. 6, Op. 68 |
时间:2018-10-27 15:47 解放日报 钱仁康
海顿一生写了104部交响曲,莫扎特写了不下49部,贝多芬只写了9部,然而这9部却是他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上不断发展和创新的一个个里程碑。
成于1808年的第六交响曲,也称《田园交响曲》,是最早的标题交响曲。贝多芬给每个乐章都加上了标题,分别为:到达乡村时所唤起的快感;溪边景色;乡民欢乐的集会;暴风雨;牧歌;暴风雨后的愉快和感激心情。
在贝多芬写《田园交响曲》的20多年前,德国作曲家克内希特写过一部同样题材的作品,叫作《自然界的音画》。两部作品的标题内容如出一辙,贝多芬显然受了克内希特的影响。但克内希特的作品是自然现象的绘声绘形的描写,而贝多芬的作品则着重抒写人的情感状态和田园生活的意境,所以他一再表明:“田园交响曲不是图画,而是表现了人们在乡村引起的愉快的情感,或乡村生活的某些情趣。”“任何人只要有乡村生活的观念,可以不凭借标题而弄清楚作者的意图。”“表情多于描绘。”“要让听众找出自己的立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的境界“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田园交响曲》所表现的,显然是有我之境。
例如第二乐章贯穿着12/8拍子的流水音型,但有两处突然从12/8拍子改为6/4拍子,流水中断了,注意力转移了,两小节后,才又恢复了流水的节奏;仿佛躺在小溪边草地上的贝多芬忽然发现了枝头的小鸟,因而凝神倾听它们的歌唱,可是什么也听不见,这才又把注意力从枝头转回到小溪。
第二乐章的末尾,木管乐器奏出了夜莺、杜鹃和鹌鹑的歌声。人们常常责怪贝多芬在这里用了自然主义的手法。
对此,罗曼-罗兰的见解是十分中肯的,他认为:“贝多芬实在并没有模仿,既然他什么都已无法听见:只能在精神上重造一个于他已经死灭的世界。就是这一点使他在乐章中唤起群鸟歌唱的部分显得如此动人。要听到它们的唯一的方法,是使它们在他心中歌唱。”
第六交响曲具有纯朴的民间音乐格调。第一乐章是一幅色彩鲜明的风俗画;第二乐章是清新流丽的田园曲;第三乐章是欢快的乡村舞曲,第一段的后半部分描写民间管乐器的演奏最为传神。柏辽兹形容这段音乐说:“贝多芬一定是有意借这个来表现那善良而古老的日耳曼农民,他蹲在酒桶上,手里拿着不完整的乐器,而只能在这乐器上吹出F调的两个主要音——主音和属音。每当双簧管吹奏这牧笛风格的、单纯活泼得像一个穿上节日盛装的小姑娘的调儿时,古老的大管就放送那两个音。旋律转了调,它就停下来,默默地计算着休止符,直至老调儿回来了,再重新放送它的fa一do一fa。”
(摘自《人民音乐》)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