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朴东生数十年如一日在民乐艺术领域心无旁骛地坚守和赤诚奉献,使他在音乐人生的道路上走得高远、走得踏实、走得有质量!他树立的一种风范永远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

相关 About

朴东生 Piao Dongsheng 民乐指挥家

时间:2017-01-23 00:39 中国文化报 黄俊兰

中国文化报 2013年12月10日

朴东生
朴东生

虽然已经到了不易受感动的年龄,但当在两个月之内接连收到新出版的朴东生先生撰著的《指挥入门》(再版)、《民乐纪事60年续篇》、《指挥排练札记——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音响整合与音色调控》等三四本著作时,竟是那样地被感动了、震撼了。才刚卸下他主持工作13年的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职务,只1年7个月,他辛勤笔耕的成果就实实在在地摆在了面前,实在令人叹服!

朴东生作为享誉海内外民乐界的指挥家、作曲家、理论家、音乐活动家,从艺60余年,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转换着不同的角色,肩负着各种要责。每转换一次角色或涉猎一个新的岗位,他都带领一个个团队把工作开展得兴旺红火,成为那个领域最杰出的带头人之一。特别是他作为民族管弦乐界领军人物,在推动民乐艺术发展方面的劳绩和在指挥艺术方面的理论建树,为当今乐坛人所不及。

适逢朴东生满79岁寿辰(中国老人过生日有“过九不过十”的习俗)之喜庆,不由得拿起笔来写下发自肺腑的读后感言,以表达衷心祝福之意。

舞台千锤百炼 理论独树一帜

朴东生的书,从1981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第一本专著《乐队指挥法》以来,陆续出版的已有10余本,大多是关于指挥艺术的。虽然各部书所针对的读者群不同,有知识性、普及性、适用于初学者的如《指挥入门》、《乐队指挥法》,有作为教材指导高校音乐指挥专业学生的《合奏与指挥》,有适用于专业作曲、指挥的《民乐指挥概论》、《指挥排练札记——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音响整合与音色调控》及《中国民族管弦乐队配器实用手册》,但其理论却涉及了音乐本体、音乐美学、音乐教育、社会音乐学、指挥艺术发展历史与现状等诸多方面的探究,所有观点的阐述、理论之提升,无不体现出朴东生深厚的实践积淀、扎实的知识储备、广阔的文化视野和丰瞻的文化学养。

通览朴东生撰著的有关指挥艺术的书籍,其理论的意义和价值在于:第一,从实践出发,以多元的视角,给指挥艺术作了全面的解释和实事求是、科学的分析,从而揭示了指挥艺术的本质。

朴东生是一位职业指挥家,基于数十年指挥艺术实践和审美经验的积累,他深谙指挥的专业化职能、要求,熟悉乐队总体结构和各声部功能与特征,通晓作曲的曲式结构、织体、和声、配器的规律和内在联系。在《概论》、《指挥入门》、《乐队指挥法》以及《札记》等多本书中,通过对指挥再创作中的体验与表现,技术技巧,指挥与作曲、演奏的关系,指挥与乐队的关系,审美境界的追求等全方位的阐释和分析,指出了指挥在乐队中所具有的“核心与灵魂”的作用,揭示了指挥就是通过艺术的再创作,对各种类型的作品进行权威性的演绎阐释,统一、正确而又带有个性、发挥性地表达作曲家创作意图的本质。

第二,用文化比较、文化识别和辨证的方法,强调了民乐指挥的特殊性,开掘了民族管弦乐队指挥艺术内在的规律和艺术表象下的文化内涵。在多本论著中,作者均有对指挥艺术发展历史和中西方乐队之异同与特点方面的论述,并特别指出了虽然古今中外指挥的基本技术和理论是相通、相同的,但“中国的民族管弦乐有着鲜明、独到的特色”,民乐指挥“在对民乐团(队)的合奏训练上、对总谱的诠释上、对音响组合和音色的调配以及对作品的民族风格、地域特色的把握和统合上,则有着比交响乐指挥更艰难、更复杂得多的重要课题需要专任民乐指挥来解决”。因之作者指出“不能简单地套用交响乐队的模式来训练”。之后,作者围绕民乐指挥再创作的方方面面,用辨证的方法去论证和阐述这一问题,从而深入开掘了民乐指挥艺术特有的内在规律和文化内涵。

第三,理论的突破在于提出了民乐指挥要抓住“音响整合与音色调控”的命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出于对民族乐队构成与民族乐器性能的特殊性和民乐作品中国风格的丰富性的深刻了解,以及数十年指挥实践的感性体验,形成了朴东生对“音响文化”内涵的追求和认知。他认为,乐队必须达到有最平衡的音响与最和谐、最美音色才能完美地演绎作品。为此他提出了“音响整合与音色调控是民乐指挥特别需要重视的本质问题”这样一个命题。并在《札记》中,以6部大型民乐作品为实例,细致深入地剖析和解读如何通过排练进行音响整合和音色调控的方法。该书除文字外还集可视、可听的视频资料于一书,在感性、知性和理性综合驱动的过程中,引导读者提升对民族乐队指挥这一理论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的主心骨

朴东生65年的音乐之旅深深地印刻下他坚韧、踏实的履痕,他没有浪费过自己的岁月,用60余年时光拥抱着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并被其文化精神所滋养的民族音乐,全心全意奉献着自己的才华和心智。纵使在民族音乐遭受十年浩劫,严重停滞和发展受阻的年代,以及他个人遭遇几乎被剥夺从事音乐工作的人生低谷时,他的心仍未停止对它的热爱和追求。1979年,为了承继民族音乐传统,振兴民乐,凝聚民乐人的力量,朴东生和他的同道——著名指挥家、作曲家彭修文,民乐前辈秦鹏章,动议成立民族管弦乐学会,并为之呼吁、奔走和筹划,几年之后的1986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正式成立。

成立伊始,学会的工作气势如虹,民乐人久蓄的激情和能力终得爆发。首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上的“千人大乐”;由“五台一会”(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一、二、三届全国范围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征集、展播;“龙乐音乐周”上全国20余支民族乐队在人民大会堂展演……此后,学术研讨会、老艺术家示范演出、新人新作观摩音乐会、国际华夏器乐展演年、全国当代民乐创作理论研讨会等等,活动频频,令人目不暇接。

学会以民乐发展的丰硕成果大步跨入21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改革创新、有序开拓,陆续成立的18个专业委员会是民乐发展史上的创举,实现了民乐领域专业人士的空前大团结,有力地助推了民乐创作、演奏和教学的发展;从1997年开始主办的全国跨省民乐考级和各种民乐比赛、培训,“桃李芬芳”音乐会等活动,掀起民乐大普及热潮。在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朴东生会长明确提出了“五个意识”的理念,成为新时期学会工作的方向和目标。以此为新的起点,学会工作又实现了新的飞跃。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已打造成为海内外民乐人驰骋的大平台、“民乐之家”,越来越赢得全体会员、海内外民乐人的认同和信赖。

20多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历史长河一瞬间。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是辉煌成就,但我却深知其背后的艰辛、不易——当总体策划经由会长办公会议集体决定后,在具体实施之时,作为一个没有固定人员编制、没有公家拨款、没有企业赞助的社会团体和自愿加入、自愿结合的学术性群众组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是非常之多、之复杂,常常是不可预想的:大大小小演出、研讨会所必需的场租、食宿、交通、宣传等经费从哪里来?争取企业和朋友的赞助由谁去谈判?各项活动的组织,节目曲目的选择、场次安排,怎样保证艺术质量,谁来拍板?在全国范围內开展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这一牵涉到向数万、数十万青少年普及民乐的大事谁来决策?唯有朴东生,作为学会主要负责人之一,以他的胆识、魄力、智慧,以他对民乐艺术这块“领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勇于担当、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的主心骨。

在回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发展壮大的一桩桩往事时,我必须特别说说关于“五个意识”的提出对于学会建设的重要意义。“五个意识”即“平台意识、团队意识、自主意识、人文意识、经营意识”,其核心是平台意识。这一理念的提出,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从过去纯学术性和唯职业性的社团定位意识中解放出来,拓展为推动民乐大普及的内涵;学会的工作对象不再局限于少数专业人士和职业团队,把发展民乐的视野更广泛地扩展到青少年和各非职业民乐团队。同时,朴东生还提出,要把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当成带有文化产业性质的实体来进行管理,以便有能力扶助各专业委员会开展各项学术活动,使学会变成有良好服务性能和管理职能,并自然融入和谐社会的真正的“民乐之家”。

“五个意识”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朴东生把民族管弦乐学会工作、民乐的发展与国家社会重大文化发展总的目标联系起来思考的境界,视野开阔,起点很高,同时也体现了 “小学会也要办大事”,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进步的发展眼光,以及朴东生对于民乐事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朴东生数十年如一日在民乐艺术领域心无旁骛地坚守和赤诚奉献,使他在音乐人生的道路上走得高远、走得踏实、走得有质量!他树立的一种风范永远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

注:朴东生1934年出生于辽宁沈阳,1949年起从事文艺工作,1952年就读于东北鲁迅文艺学院。文化部正局级离休干部,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央歌舞团指挥(国家一级)、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社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中国音像协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等职。现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