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相关 About
里赫特 Sviatoslav Richter 苏联钢琴家 |
时间:2016-08-21 23:20 深圳特区报 贾晓伟
◎ 贾晓伟 (《深圳特区报》2014年11月20日)
俄罗斯作家格日迈洛1997年出版的《罗斯特罗波维奇访谈录》(东方出版社2004年推出了中文译本)一书,这样描写里赫特的钢琴演奏:“他的飓风般的演奏速度,时常会打破对一个人的极限可能性的所有设想。他的气质仿佛充载了天界的超能量,令他拥有一个奔赴战场的军人的形象与派头。”“我们还了解另外一个里赫特——雕像般静立的、孤僻的、几乎冷漠的、对于外行听众有些难以接近的里赫特。”两段话,准确道出了里赫特弹琴时感情洋溢,却又如山顶孤鹰般拥有超然一面的个性。热与冷的两极,让他在音乐光焰里燃烧,烧尽之后,便像希腊神话中的伊卡洛斯一样坠入现实冰冷的海水。
里赫特的一生可用“离奇”二字概括。他1915年生于乌克兰,父亲是德国人,一个管风琴家。最初简单的音乐启蒙来自父亲,直到二十几岁,他才到莫斯科接受高等教育。据说,父亲是与人决斗后逃到乌克兰的,对他的教育并不正规。里赫特与吉列尔斯同受师门于一代大师涅高兹,曾深受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赏识。普氏经常把自己新写的钢琴作品交给里赫特,欣赏他演奏时独特的爆发力与充满内在呼吸的断句。但好景不长,里赫特毕业后并没有吉列尔斯幸运(尽管他的演奏1949年曾获斯大林奖,但不能得到西方承认,名声不扎实)。当局因为他有德国血统,一直不放他出国。而多次在西方演出并大获成功的吉列尔斯,在接受采访时不断向媒体说,在苏联境内还有一位比他好十倍的钢琴家,名叫里赫特。1960年,45岁的里赫特终于获准到西方演出,轰动异常。尤其是美国乐界,比欧洲反响更甚。他的音乐会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场场爆满。
里赫特与中国缘分也不一般。他1957年来中国办演奏会,据说那是苏联政府第一次让他出国演出。里赫特的大名从此为中国乐迷熟知,也成了美谈。在《傅雷家书》里,对他多有评论。只是傅雷对他有微词,说他“神秘主义”。
也许里赫特在老一代乐迷中的名声与心结,国内谈论他的资讯不少。1990年代初期刚有进口镭射唱片时,我就买了四张一套的盒装里赫特,1992年法国百代出品,德国的压片。里面的曲目是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普罗科菲耶夫、贝尔格的作品。刚听他时,会觉得他的演奏是鸟瞰与飞翔式的,个人气质强烈,激情与静默时常对比。他的速度异常,表面听来似乎并不用心,其实整体与细节交代得十分清晰。他是技巧的魔术师。美国乐迷一直喜欢霍洛维茨那种非常自我的二次创造文本的演奏家,接受情感规模大而又变化多端的里赫特,基于此理。他是把作曲家的作品变成自己作品的人,有一种难以表述的魅力。
里赫特的演奏曲目极其广泛,录音很多,收集起来方便。但他时常语出惊人,说他最喜欢的作曲家是不写钢琴作品的瓦格纳,让人云里雾里。他也许借此躲避让他比较作曲家哪部钢琴作品最伟大这些老套提问,堵住记者们的嘴。有人说他的舒曼最好,也有其他各种判断。从我的聆听经验讲,他的舒伯特与普罗科菲耶夫是极品。里赫特擅长流动性强,弹性好,有爆炸力的作品。一旦他赋予作品灵气与生命力,会让人销魂。我听过一版他现场录音的舒伯特960,可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句话形容。钢琴变得很大,像游魂在夜空里飘荡。
钢琴界的一流大师通常对里赫特评价很高。霍洛维茨、古尔德、米凯兰基里都佩服他的琴艺。要让米凯兰基里这位恃才傲物的世外高人说他人好话太难了,他知道里赫特与自己是一个级别。
里赫特与拉赫玛尼诺夫一样,有双大手。晚年,他真的有点像米凯兰基里,远避辉煌的演奏厅,在小型、冷僻的厅堂里演奏,几近隐士。他开一盏小灯,如同一位东正教修士一般弹奏钢琴经文,不要仪式,也无需轰动。这恐怕是他最理想的境界:从华丽回归朴素,那时他最真实。
1997年里赫特辞世,明年是他的百年诞辰。世间沧海桑田,他算是钢琴大师里迄今为止最著名的隐士。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