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相关 About
斯特拉文斯基 Igor Stravinsky 俄国作曲家 |
斯特拉文斯基 - 芭蕾舞剧《春之祭》 Stravinsky: The Rite of Spring |
田艺苗 Tian Yimiao 青年学者,专栏作家 |
时间:2019-05-05 22:39 解放日报 田艺苗
1913年5月29日,巴黎的爱丽舍大剧院31岁的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刚来巴黎不久,《火鸟》的成功让他立刻成了红人。他坐在剧院里面靠近乐池的右侧,面无表情,单纯而高深的眼神掩饰了他的不安。
音乐声起,台上开始表演芭蕾舞剧《春之祭》。舞者们身穿宽大的俄罗斯民间袍子,袍子色彩明艳如儿童积木。一个个哀伤的小丑,脸涂得很白,围成了一圈,纵身欢跳,像一群矫健而茫然的小鹿。音乐声中展开了一片神秘大地,土地与风中传诵着陌生的语言。忽然,节奏轰鸣,土地裂开,舞者在远古的预言中颤抖,一场血淋淋的祭祀即将开始。
巴黎,习惯微风、水波和光影迷离的巴黎,立刻被这样的音乐激怒了。这是什么音乐?这怎么听?台下发出了嘘声,有人学猫叫,有人站起来大声指导音乐应该如何流畅优美。斯特拉文斯基在嘘声中坐不住了,他站起来往后台走,走到幕布边,看见编舞家尼金斯基正站在椅子上给舞者数拍子。《春之祭》中出现了大量的复合节拍、变节拍和重音换位,舞者们几乎踩不准拍子,现场的哄闹已经听不见音乐了。斯特拉文斯基站在尼金斯基背后,扯住他的礼服,生怕他激动起来冲到台上去。
此时台下已经闹翻了天,喝倒彩声逐渐演变成艺术论战,激进一方支持佳吉列夫芭蕾舞团的现代艺术实验,保守方认为这就是在胡闹。舞团的总监佳吉列夫不得不开灯让剧场肃静下来,此时警察已经冲进了音乐厅。
《春之祭》描绘的是远古蛮荒时期的一种偶像崇拜仪式:年老的智者们围成一个圆圈席地而坐,眼看着一名少女跳舞直到跳死,他们要把她作为告慰春神的奉献。《春之祭》音乐的革命性主要体现于节奏的多种突破。从音乐的一开始,低音弦乐器就隐约拨奏出切分音点,作曲家设计了一种“反逻辑重音”的“人工重音”。什么是反逻辑重音呢,所谓的逻辑重音就是我们熟悉的强弱弱,强弱次强弱,强拍一般都是重音,但是斯特拉文斯基把重音倒置,这种方法被他不停变形、重现。在“春天的轮舞”这一场中,“逻辑重音”与“人工重音”的对抗创造了厚重绵延的大地形象,在“春天的预兆”中“人工重音”又变得极不规则。各种节奏手法的重复、变形或相叠,发展到极致处往往就演变为多种固定音型共时出现。此时,节奏的对抗、节拍的对抗、调性的对抗搅和成了“一锅浓汤”。
混乱的首演结束后,斯特拉文斯基并没有像传说中那样夺门而出,而是一个人在香榭丽舍大道上徘徊。关于《春之祭》,在当时掀起了一场艺术革命,而我们至今都还在消化这场革命所带来的后果。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