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相关 About
孙颖迪 Sun Yingdi 青年钢琴演奏家 |
时间:2019-04-01 01:52 音乐周报 卢旸
“音乐不是由人的意志雕琢出来的,而是生来如此,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通往何处。”钢琴家、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孙颖迪试图抛弃几十年训练而成的“刻意控制”,追求演奏的浑然天成。近日,他的最新钢琴独奏专辑《拉威尔、巴伯、李斯特》由国家大剧院唱片公司录制发行。
最佳搭配 装进严谨结构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蓝灰色的镜头基调和沉郁压抑的叙事风格深得我心。这种生硬、乖张的节奏感在我此前经常演奏的音乐作品中并不多见。巴伯的《钢琴奏鸣曲》就是这样一部作品。”2000年初,孙颖迪备赛挑选炫技性的近现代曲目时,发现了这首作品。全曲四个乐章,极具戏剧化,动力十足,色彩丰富。起初吸引他的是作品末乐章那令人眼花缭乱的赋格。
“巴伯是一位擅长用精致、练达的音乐语言将情感抒发到极致的大师。”孙颖迪介绍,《钢琴奏鸣曲》看上去是“旧瓶装新酒”的范例。十二音、爵士摇摆乐、蓝调……这些新音乐元素都被装入一个结构严谨的标准奏鸣曲体裁中: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谐谑曲,第三乐章柔板直至终曲赋格——几乎与贝多芬时代的奏鸣曲无异。这正是巴伯显著的个人风格:音乐发展服从于结构需要,局部的无调性服从于整体的有调性。无论是从音乐上还是技术上,《钢琴奏鸣曲》都是近现代不可多得、极具分量的作品。
“解析一部音乐作品的核心素材,就是提取它的基因,破解它的密码。研读作品的乐趣存在于不同方向和不同层面。”孙颖迪对于《钢琴奏鸣曲》有着深刻的诠释,尤其对于音色及力度的控制极其细腻,充分发挥了钢琴音色的想象力。整首乐曲似乎是在柔美浪漫的本质中不断透出不同动力动机、产生冲击与碰撞的效果。
重新思考李斯特
2005年,孙颖迪在第七届李斯特国际钢琴大赛上夺得金奖,成为至今惟一获此殊荣的华人钢琴家。他因对李斯特作品的出色演绎而被西方主流媒体称为“原色李斯特”。“李斯特并非传说中那样人高马大,手没有格外长,他的钢琴也没有特别之处。人们对李斯特的了解还很片面甚至有很多误解,很多人只是将其看作提高技术的法门。其实,李斯特的作品远不止于此。李斯特拥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是非常全面的音乐家。”作为李斯特国际钢琴大赛金奖得主,孙颖迪经常在音乐会上被要求演奏李斯特的作品。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演绎,给观众提供不一样的聆听体验,引起大家的思考,挖掘李斯特音乐的艺术独创性。
“我从小就被训练如何更好地控制演奏,追求更好的比例与平衡,参加比赛时也曾经追求零失误。如今,控制对我来说已经没有很大吸引力,我更推崇‘道法自然’。当你通解作品之后,所有音乐语句便都去除刻意控制的痕迹。音乐不是由人的意志雕琢出来,而是生来如此,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通往何处。”孙颖迪试图抛掉几十年训练形成的“刻意控制”,追求演奏的浑然天成。“条条框框的规矩感觉不到了,举手投足、一停一顿都跟音乐很服帖。作品像一颗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这对我来说是更大的挑战。”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