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时间:2019-07-23 00:08 音乐周报 马金泉
文 | 马金泉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要给学生指明前行的方向和道路;“授业”就是要给学生前行的手段和方法;“解惑”就是给前行中遭遇困境的学生指点迷津。
在中国的声乐教师队伍中,有以声乐教学为职业任职于大学、中专声乐专业学科的群族;有以独唱、合唱为职业,任职于艺术院团但热衷声乐教学的群族;有在专业音乐学院系统地学习了声乐,毕业后进入学校、团体困难而遁入培训机构从事声乐教学的群族;有热衷声乐艺术,或能唱、或不能唱的非职业声乐教学发烧友群族;还有水准参差不齐,担任歌者钢琴伴奏为主,辅以指导音准、节奏、语言、风格及简单的声乐技术提示的艺术指导,以及为歌者伴奏的同时“也能教声乐”(也敢教声乐)的“艺术指导”群族;还有那些难以数计,且好为人师的“地下声乐系主任”群族……在各群族声乐教师或声乐教学爱好者的队伍中,到底有多少人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使命?
院校声乐教师: 舞台演唱能力不能忽视
20年来,中国高等乃至中专艺术院校声乐学科教师队伍的结构快速产生变化,特别是美声专业教师的标准,从过去的国产学士、硕士,逐步向有海外留学经历的硕士、博士过渡。从中央到地方,高等艺术院校或是综合大学的美声声乐专业教师的演唱、语言、风格、教学等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但这仍处于一个过渡时期,没有彻底改变声乐教师队伍的结构。很多用人单位“重学历,不重能力”,特别是地方院校仍处于一个“低学历向高学历过渡”的阶段。作为音乐表演专业的声乐最终要在舞台上展示高低,声乐教师的舞台演唱能力不能忽视。但在声乐教师“低学历向高学历过渡”的历史进程中,声乐教师的演唱能力值得拷问。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职业声乐教师“重能力不重学历”或是“既重学历,更重能力”的用人标准,最终会成为现实。学校的任务不单单是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对教师专业水准的不断提升是必须。四川音乐学院就曾经实施过教师专业考核的“末位淘汰制”和“不合格者进修学习制”(这个制度是针对每年专业考核不合格者设定的一项督促学习的举措,当事人经过国内外音乐院校一年的学习后回川音考核上岗,学习费用均采取自付),杜绝了进入教师岗位后一劳永逸的“铁饭碗”意识。
院团职业歌者:利弊并存
艺术院团的职业歌者热衷声乐教学的情况久而有之,特别是在梨园界,讲求的是个门派,“师傅带徒弟”是天经地义。艺术院团的职业歌者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比起院校的声乐教师,他们可能更懂得舞台需要什么、观众需要什么,特别是如何获得舞台上而不是琴房里的演唱感觉。在艺术院团的职业歌者声乐教师群族中,有的是有名的歌唱家,有的是十分老道的舞台演唱实战高手,有的虽是“龙套”歌者却因常年与大腕同台而对演唱水平高低的分辨力“门儿清”,这些人中不乏十分愿意把“自己的演唱经验”或是“听过的高规格的声音标准”传递给年轻人者。院团歌手教学生的好处不言自喻,它的弊端是没有教学管理与教学监督机制,教好、教坏无人评说。
培训机构教师:升学之道在于“运作”
那些从音乐院校毕业即在培训机构从事声乐教学的群族,他们大多是专业水准不是特别出色(除少数专业水平尚好,但不愿被体制内单位“捆绑”者),也就是说找工作比较困难,而为了生存不得不做一份工作的人。这些毕业生教师没有太多的舞台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加之低薪下从朝到夜的艰辛劳作,除少数“幸运”学生凭本事升学外,他们很难保证声乐学生(特别是艺术高考生)演唱能力的提高。而那些艺术高考生的升学之道,往往不是从这些年轻老师的教授下习得与投报院校招生标准对应的演唱水准,而更多靠的是培训机构(或中介)、家长以及某些院校“线人”的“升学运作”而进入高等学府。
发烧友:切勿迷信“头头是道”者
在中国各地,声乐发烧友的圈子是最大的。在这些热衷声乐艺术,能唱、或不能唱的非职业声乐教学群族中,有商人、院校非声乐专业的教师、国企或私企的工作人员等,他们有的是以歌会友,有的是以歌养心,有的是以歌为命,也有的是“一定要与专业声乐人一拼高下”,不一而足。以歌会友是要将唱歌作为找朋友的手段;以歌养心是消除世间烦恼,用唱歌来修身养性;以歌为命者,即把唱歌看成是自己生命中最大的乐趣,不求其为职业,只是视之为人生精神支柱的一支;而那些“一定要与专业声乐人一拼高下”者,则是不服命运的安排,认为自己就应该是专业的,而且是十分专业。他们有些人对声乐教学这件事很下功夫,虽从没有获得过够规格的声音,但理论上却“头头是道”。有些人无论是演唱或理论研究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声乐教育和足够的声乐实践,以为“写本书足以证明把声乐艺术搞通了”,便“四处布道”并“周游列国”,但真的也会笼络一些不明真相者迷信“这就是真经”,“玩”得有些过头。
艺术指导:指点江山者泛滥
对于声乐而言的“艺术指导”专业,正在被国人重视,由于重视的程度和方式尚待完善,导致了从事这个专业的人鱼龙混杂。恕我直言,目前在国内真正有足够实力并被称得上是艺术指导的人凤毛麟角,更多的是一般意义上的钢琴伴奏。在不具备艺术指导能力的群族中,好指点江山者呈泛滥状,他们认为“如果不对歌者说出个一二三四,那就很难被人认为是艺术指导”。于是,说得多比弹得好的人越来越多,更见不少人疯狂涉足声乐技术教学。他们在客观上不是起到帮助声乐教师施教的应有功能,反之,影响了声乐教学进程、扰乱了声乐学生的歌唱思维。
综上,声乐圈子里,年轻的好为人师者难以数计,多数人自己的歌唱理念尚未清楚,便以“专家”的面目游走于年轻的声乐学生和爱好者之间,以一己之见否定师长和他人的教学,他们倒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但足以“扰乱军心”。
由于声乐教学是一门“怎么教也不会死人”的专业,就连专业艺术院校的声乐学科也不会惩罚哪个“把学生教得不可从事声乐专业”的教师。不仅如此,如果某位老师“命好”,还会遇到“瞎猫碰上死耗子”的奇迹,“教出”个好学生。于是,“教好了是老师有本事,教坏了是学生太笨”便成了一顶牢固的教学保护伞。其实,无论水平高低,一如“某个学生声带是否被教出了问题”“某个学生是否是自己教出来的”等等,每个声乐教师或是每个热衷于声乐教学的人心里是最清楚的。
在一档访谈节目中,舞蹈家金星直言:“中国的艺术教育人群中,混子太多!”声乐家梁宁呼吁:“家长们一定要知道并做好两件事:一是你的孩子学习音乐,一定是出于他(她)特别热爱;二是一定要找到好的老师。”两位艺术家各自的一句话,说穿了现状、指明了方向。希望莘莘学子远离声乐教学混子、骗子,找到有能力、有责任感的明师。作为高校声乐教育者,无论是对自己或是对同行,乃至热衷于声乐教学的群族,我想说:师者,当以自重为重,不可误人子弟。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