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时间:2017-01-09 11:27 解放日报 沈轶伦
张国勇
张国勇,1958年生于上海。指挥家,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本报记者 沈轶伦
历届上海之春音乐节、国际广播音乐节都以上海音乐厅为中心场所。众多的中外著名音乐家、乐团先后登临上海音乐厅舞台展现艺术风采。
这里如一个起点、一个摇篮,也像是很多音乐人必然要回去的一个故乡。她是全国第一座音乐厅,也是无数爱乐人的殿堂。
15岁的那年,张国勇把同学弄丢了。
那天,上音附中的同学们按计划一起去上海音乐厅看俞丽拿的演出。等散场后,师生集体回中学,却发现一个绰号“黄毛”的学小提琴的男生不见了。上海之大,他究竟会去哪里呢?
作为学生会干部,张国勇吓得连夜和老师们在全上海找同学。直到清晨来临,焦虑到快崩溃的张国勇才得到消息。“黄毛”找到了。这个男同学在上海音乐厅看演出时睡着了,谁也没有发觉,他就此在音乐厅过了一夜。44年之后,年近耳顺的张国勇想起这个夜晚,才觉得如一个隐喻——那一年,这群在音乐世界初出茅庐的少年,曾在这座美丽的建筑物里迷失了。
而此后,这群同学少年中,凡是立志与音乐结缘的,都再也绕不开上海音乐厅。如一个起点、一个摇篮,也像是一个必然要回去的故乡。这是全国第一座音乐厅,也是无数爱乐人的殿堂。
古稀“老人”平移大冒险
不过,在1930年3月26日诞生伊始,这座建筑并非为音乐而生。它最初的名字,是南京大戏院。
资料显示:1929年,社会名流何挺然名下的联怡公司向潮州同乡会会馆租地,在八仙桥爱多亚路523号(后改名延安东路)投资建造南京大戏院,邀请第一代留洋归来的华人设计师范文照主持设计。戏院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观众厅上下2层,整体建筑是西方古典风格,建成之初,有1540座,一揭幕即成为当时最豪华的影院之一。
南京大戏院是上海第一座由中国建筑设计师设计建造的西方古典风格建筑。内部淡雅的蓝色墙面,古典的柱子与券门配合得比例匀称,穿堂大部分用大理石和人造石。由于建厅前后适逢电影从默片向有声电影过渡时期,南京大戏院注重配音和配乐的效果,其墙壁和柱子由美国西电公司特殊设计,以烘托音效。就在南京大戏院建成启幕当天,放映的是美国歌舞片《百老汇》。
尽管南京大戏院建厅之初主要是放映电影,但也一直伴有其他艺术形式的表演。当时,上海唯一的西洋音乐专业演出团体——工部局交响乐团在南京大戏院有史可考的演出最早是在1932年,其后,工部局的夏季音乐会成为“南京”的固定演出。此外,舞台剧和地方戏也曾在早期的南京大戏院占有一席之地。抗战胜利后,大型乐剧《孟姜女》曾在此作一周的公演。南京大戏院更有1946年梅兰芳先生率团连演13天的盛况。
1950年,随着时代的更迭,这里更名为北京电影院。1959年,就在张国勇出生翌年,这座建筑更名为上海音乐厅,从此,这座建筑的属性被固定下来。这里成为全国第一座音乐厅,并作为上海音乐活动的中心至今。历届上海之春音乐节、国际广播音乐节都以此为中心场所。著名的小提琴家郑京和,大提琴家马友友,钢琴家拉罗查、傅聪、殷承宗,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等都在此表演过。
不过在2002年9月1日,上海音乐厅这位当时已过古稀的“老者”还进行了一次大冒险——在这一年的12月16日至2003年6月17日,音乐厅向东南方向移动了66.46米,并抬高3.38米,抵达新址。
这一番旧貌换新址后,音乐厅也进行了一次修缮扩建,内外部墙面颜色也清洗恢复到建厅原貌。舞台深度加大一倍,新建南厅和西厅,增加演员休息室等。重新开业后的上海音乐厅将定位进一步明晰,以高品质的古典音乐演出为主。
当年轻指挥遇到可爱的老乐手
张国勇的音乐人生也与上海音乐厅彼此照应。
在上音附中读书的日子,同学们当时住在上海中学的宿舍,每三到四周,就集体坐卡车到上海音乐厅来观看演出。这座殿堂对少年们的震慑难以用语言形容。1983年,张国勇从大学毕业。人生第一场正式执棒的音乐会,也正是在上海音乐厅举行。
张国勇记得,那时场次安排紧,为了给年轻人机会,老指挥家黄贻钧特意让出了自己的场次,让年轻的张国勇和他的同学林友声演出。第一次亮相,张国勇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出的是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和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四乐章。乐团里不成文的传统,老乐手们会故意为难年轻的新指挥家。为了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中的一个弓法问题,“不知深浅”的张国勇要乐手们修改弓法,结果遭到一致反对,尴尬到几乎下不了台,给了初出茅庐的张国勇好一个“下马威”。
然而三年后的1986年,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指挥选拔赛上,乐团的老乐手们又变得极为可爱。
原来,第一届比赛在京举办,上海籍的青年指挥家几乎全军覆没。第二届大赛移师上海,让沪籍指挥家们摩拳擦掌,莫不想一雪前耻。平日处处刁难青年指挥家的老乐手们此刻亦“同仇敌忾”。
那次演出,张国勇指挥了门德尔松的《芬格尔山洞序曲》、莫扎特《第三十九交响曲》和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理发师序曲》。有了老乐手们超级默契配合的演出,在上海音乐厅,张国勇一举捧得这一年指挥比赛一等奖的奖杯。
“妈妈的吼声可比这响”
之后的求学之路上,张国勇去了很多城市,也见到了许多比上海音乐厅更大、更棒、声效更佳的演出场所,但那座淡蓝色建筑在他心中象征的情结,却依旧不可替代。
1997年3月14日,从莫斯科音乐学院攻读完博士学位归来的张国勇回沪亮相,为上海首次献上肖斯塔科维奇的 《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和贝多芬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如同向自己的启蒙老师汇报,张国勇又一次站在上海音乐厅的舞台上。
不过这次演出却也有趣,先是小号首席在演出日上午前来走台的途中,驾驶摩托车撞到路边行道树,导致无法上台。原定乐队中应有三位小号手,最后却只有两位小号手上场。到了演出当晚,张国勇携子张橹一同登台,才满十岁的男孩正在弹贝多芬 《第一钢琴协奏曲》时,忽然上海音乐厅舞台上方的一盏灯爆炸了,“轰”的一声让大家吓了一跳。事后,小提琴首席告诉张国勇“我差点连琴也掉了”。但张国勇瞥向儿子时,却见男孩临危不惧。
演出结束后,记者们涌到后台问张橹,何以如此淡定。大家期待着男孩回答一些诸如“我沉浸在贝多芬的世界里忘记外界干扰”的“高大上”答案。孰料可爱的小男孩一语道破真相,叫大家哭笑不得——
“因为平时我练琴时,妈妈在我耳边的吼声比这响。所以不算什么咧。”
时光飞逝,对张国勇来说,从自己少年时来这里听演出,到第一次在这里亮相,再到带着自己的儿子来这里登台演出,“圣殿”已经从高不可攀变得亲切如故交。这是一个音乐人和上海音乐厅的故事,而这座建筑,也见证无数申城市民爱乐的热情。
2008年6月29日,上海为表达对四川地震灾区民众守望相助的心意,张国勇执棒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上海歌剧院全声乐阵容献演现代中国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黄河大合唱》。作为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市民普及音乐会品牌——“星期广播音乐会”内容之一,这一场演出不仅在音乐厅举办,也随着电视电台转播为无数市民共享。
即便过去近十年,张国勇也记得“那一刻,场内千人合唱的震撼”。音乐厅的建筑或许会随时光老旧,进进出出音乐厅的人或许会老去,但在这个空间里,关于音乐的初心却一直纯粹。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