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试听 Plays
♬ 李斯特 - 第3号帕格尼尼练习曲「钟」 | 新芭网 ( 音频 ) |
♬ 李斯特 - 钟 | 新芭网 ( 音频 ) |
简介 Introduction
《钟》(Etude No.3 in G♯ minor "La Campanella" (S.141/3))是李斯特为献给德国钢琴家克拉拉、舒曼而作的钢琴曲集。《帕格尼尼主题大练习曲》六首中的第三首。李斯特的《La campanella》《钟》又名泉水, 作于1834年,钢琴独奏曲,升g小调,稍快板,6/8拍。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根据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钟》改编。
背景
据记载,1831年3月李斯特在巴黎听了帕格尼尼的音乐会之后,对他精湛高超的创作和演奏技艺惊叹不已,决心要成为钢琴上的帕格尼尼。翌年他创作了全名为《依据帕格尼尼的“钟”而作的华丽的大幻想曲》。《钟》即以此曲为基础而写成。乐曲基本上采用三段体曲式。由于运用了多次主题变化和反复,因此也具有变奏曲和回旋曲的特点。乐曲一开始,经过简练的前奏,很快在高潮音区出现了“钟的主题”钢琴高音区清脆悦耳的音色和泛音奏法形成短促有力的音响,组成了一连串生动逼真的小钟的鸣响。由于钢琴高音区的音色比小提琴更易于模仿钟声,因此钟声的效果更加明显。接下来的主题继续用钢琴高音区的音色特点,奏出了不同节奏的钟声。这两个主题交替变奏形成了高难度的辉煌华丽的段落。最后乐曲运用舞曲的体裁特点,在热烈欢快的歌舞气氛中结束。演奏时间约4分钟。
赏析
李斯特的《La Campanella》(钟)此曲原为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当时李斯特听到此曲后被深深吸引,随即改编为钢琴作品。为其帕格尼尼练习曲中的一首。此曲旋律优美动听,但需要演奏者极高超的钢琴技巧,以当时的钢琴发展来看,其艰深程度被视为“不可能弹奏”。短短4分钟的音乐中,要不断出现“轮奏”(左右手交替弹奏)、“快速变八度”及“极大音程跳动的断奏”等部分。当中最难的段落在以单手快速跳跃4个8度弹奏模仿钟声的一段。
1834年李斯特采用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帕格尼尼《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钟声回旋曲”)的主题写成一首钢琴幻想曲,后来成为《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作品67)中的第三首,题作《钟》。用变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华丽的演奏技巧和钟声的效果。全曲的基本结构是三段式,因各个段落多次变化反复而具有变奏曲和回旋曲的特点 ,其中的这首《钟》,就是李斯特借鉴帕格尼尼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的主题改编发展而成的。这是李斯特众多钢琴作品中最经常在音乐会上被演奏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里,小提琴令人眼花缭乱的演奏技巧被李斯特转化为更加出神入化的钢琴演奏技巧,他把轻盈活泼的小提琴主题移植到钢琴上,以各种不同的织体和技巧在各个不同的音区作了形形色色的变奏,我们可以从中模仿小提琴演奏技术的断奏、跳弓,十分新颖的在钢琴上做出前所未有的表现方式,像同音上的轮指、长串的半音阶进行、单手带旋律声部的颤音,连续的八度进行和左手远距离的八度大跳等等,这在当时都是骇世惊俗的,超乎一般钢琴家的能力极限,令当时的听众叹为观止。
爱乐随笔
《钟》的创作源于一场音乐会。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曾使李斯特热血沸腾,并满怀豪情地创作《革命交响曲》。然而七月革命没有成功,“光荣的三天”后什么也没有变化,人民比以往更加贫穷,李斯特迷茫的心又失去了寄托。就在李斯特郁闷的时候,1831年3月9日伟大的小提琴家尼科洛·帕格尼尼做客巴黎,并在大歌剧院大厅举行了独奏音乐会,这场音乐会让李斯特目瞪口呆,他被帕格尼尼那双魔手,那根魔杖般的弓子给征服了。这场音乐会就像一堆篝火,点燃了李斯特心灵之火。他日复一日地工作,苦练各种以前从未有过的技术,他要成为钢琴上的帕格尼尼。于是他选用了《b小调第2号小提琴协奏曲》第3乐章钟声回旋曲改编成钢琴曲《钟》(Paganini Study No 3 'La campanella')。
乐曲一开始,经过简短的前奏,很快在高音区出现了“钟”的主题。钢琴高音区清脆悦耳的音色和顿音奏法形成的短促有力的音响,组成了一连串生动逼真的小钟的鸣响。由于钢琴高音区的音色比小提琴更易于模仿钟声,因此钟声的效果更加明显。接下来的主题继续利用钢琴高音区的音色特点,奏出了不同节奏的钟声。这两个主题经交替变奏形成了高难度的辉煌华丽的段落。最后乐曲运用舞曲的体裁特点,在热烈欢快的歌舞气氛中结束。演奏时间约4分钟。在这首双主题变奏曲中,第三部分的两个变奏主题均以轮指法语汇构成,特别是第二主题复调织体的手指轮奏,使这一技巧产生新的难度。虽然全曲采用三段体的写法,由于运用了多次主题变化和重复,因此同时具有变奏曲和回旋曲的特征。
李斯特的音樂是陽光色彩和華麗技巧孕育的碩果。他善于學習,隨時把優秀人物的音樂特質都放進自己的作品,柏遼茲式的配樂張力、肖邦的詩情畫意和帕格尼尼的魔鬼技藝,都是他推崇的。他善于抓住觀眾心理,善于即興演奏,外表彬彬有禮骨子里藐視貴族,充滿個性。在作曲家已經獲得人身自由,并且社會地位與日俱增的十九世紀,這個人便注定要成為天王巨星。
他一生創作了700多首音樂作品,自己寫自己彈,并且無人能夠超越——太陽般的光輝莫能仰視。和今天的名人一樣,李斯特還寫書。他似乎是一個總想出人頭地的人。但是這種適時出現的“明星效應”確有進步的意義,他幫助后來的人們找到了自信,為那些終日奔波于糊口的藝術家爭取到了應有的社會地位。 很多人都癡迷這個家伙,因他太陽般的光芒不單單照耀自己。
鋼琴模擬的鐘聲,清脆又富有活力,其演奏難度之艱深也令人望而卻步。以經年的刻苦換來今天美的享受,留下這些聲音的炫技藝術家一樣值得我們尊敬。 (无疚)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