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试听 Plays
♬ 马思聪《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刘新禹指挥珠江交响乐团) | 腾讯视频 ( 视频 ) |
简介 Introduction
马思聪降E大调第1交响曲 Op.12,抗日战争燥发后,马思聪的生活很不安定。1941年,他辗转到香港,并开始写作心中酝酿成熟的这首交响曲,以表达他爱国之情。作者在1942年11月发表的《创作的经验》一文中写道:“bE大调交响曲目前还在写着乐队配置....我想,在交响乐里,我该写我们这浩大的时代,中华民族的希望与奋斗,忍耐与光荣!”这部作品采用四乐章古典交响套曲形式,主题音调不仅直接引用了民歌,还融入了“大鼓”等北方音乐的节奏和音调。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形象,增强了音乐语言的准确性与鲜明性。
马思聪的《第一交响曲》创作于1940-1942年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构思、写作于颠沛流离的逃亡旅途(最终完成于广东坪石管阜)。作品凝聚了马思聪对家园的个人情感,反映了民族危难、抗日救亡的宏大时代主题,堪称为一部充满了家国情怀的“抗战交响曲"。同时,这部作品也集中展现了当时刚刚30岁的马思聪在交响音乐创作方面的出众才华。
背景
1937年“七七事变",此时马思聪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随着日寇全面人侵,国土半壁沦丧,国民家破人亡。1938年10月广州沦陷,马思聪从广州逃难到香港,1939年夏又从香港逃回内地并辗转于云南、四川、广西等地。在颠沛流离的旅程中,他体会了家国苦难,也看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不屈精神,他坚信中国人民最后一定胜利。这一阶段他创作了一批作品,如《自由的号声》《游击队歌》等抗日战争歌曲,并在广州指挥合唱团演唱,开展抗日救亡活动。马思聪1939年6月在香港为《大地画报》写的访谈录对理解这部交响乐的创作动机具有启发意义:“轰炸下的广州留在我心中的不是恐怖,却是激昂。一方面是警报、炸弹和高射炮的三重奏,一方面是抗战情绪的高涨浸在满城抗战的歌声中。在轰炸下所表现的广东精神可以说是英勇的了。”“生活在广州等于活在火线,炮火把屋宇震动,生命是冒险的,谁能担保自己的生命必能次次逃过轰炸呢?...这种生活也是痛快的,在高度的压力下提炼出更坚强的精神。”他要用交响音乐来表现“我们这个浩大的时代,中华民族的希望与奋斗,忍耐与光荣。”直至1984年,马思聪关于这部《第-交响曲》的创作还曾回忆道:“正当抗日战争的年代,是中华民族最艰苦同时又是最光荣的年代。当年我全国同胞生活艰苦,但意志坚强,为击败强敌而流血牺牲,那种排山倒海的气概,是我国终于赢得胜利的因素。”
作曲家正是把这些所见所感,经过酝酿,凝聚在了这部交响曲的乐章之中。如:第一乐章的号角主题,来自北平大鼓(采自“七七事变”的发生地);第二乐章有来自作曲家在云南澄江听来的民歌,也有作者游学回国途中在地中海航船上写作的温柔旋律(长笛演奏)。
乐章
《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是一个不过分 的快板( Allegro ma non troppo),回旋奏鸣 曲式结构。音乐一开始使用的是动机式短 句,这个短句的素材来源于马思聪1936年 北平之行所留的“印记”一北平大鼓书 的曲调,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磨刀调》“磨剪子来锵菜刀”的曲调一结 构最短小的 单乐段作品。
该曲调经过马思聪加工,已经远离素材形态,节奏紧缩,成为一个急迫的战斗性号角式主部主题。主题先由铜管奏出号召,弦乐、木管乐相继呼应,营造了抗战 爆发的宏大场面,而这一音调也喻示了战 斗警号肇始北平。
第二乐章是谐谑曲( Scherzo),很快的 快板( Allegro assai )。音乐结构是有引子和一个大结尾多段性的复三部曲式,以D.C.再 现,加Coda结束。 乐章一开始是引子主题。定音鼓奏出 主音bB,只有三小节,但作者表明的力度 却是从弱音到突强,有晴空炸雷的感觉, 表现突然事件的发生。接着双簧管奏出一 段哀伤的民歌风曲调,大提琴接奏这句曲 调。引子结束,弦乐开始奏出快速的段落, 音乐表现出动荡不安的状态,这种性质的 音乐素材占据乐章的大部,多次变化出现, 最后变得特别强烈。给听众联想如敌人人 侵,在战火中人民的逃难,也表现出人民 的抗争。乐章的三声中部,开始段落,节 奏稍慢,使用较为抒情的宁静的曲调,用 双簧管低音区奏出,节奏弱起、切分,音 乐摇曳延绵。作者说曲调是一个云南民歌, 是在洱海附近听一个木匠唱的。
第三乐章行板( Andante)。马思聪关于 第三乐章的介绍:“对祖国河山的赞美, 对 ” 灿烂的文化,伟大历史人物的怀念与自豪。’ 音乐结构是展开型的复三部曲式。乐章一开始是一个深沉的引子,用大管和圆号奏 出(第1一5小节),第六小节用长笛奏出 第一小段的曲调表现长远的历史与苦难。 第20小节由小提琴奏出似乎令人担忧的曲 调,调性一下从bE大调转到bC大调,这是 传统少有的转调。曲调只在表现自豪的- 乐句之后,接着就出现了表现坚强不屈的 三音短句,它是从第- -乐章开始带有战争 意味的短句转化来的,这- -音型在这-乐 章中占很重要的它的含义很深,这就是坚 强不倒的祖国大山。 这一段落做了一些发展。到第61小节 乐章结构的第二段,调性转为C大调,曲 调的元素也是来源于第-乐章的战争音型, 但现在改用十六分音符流畅的曲调,好像 寓意祖国的江水,这段音乐开始用小提琴, 其后分别用木管和铜管奏出。到第77- -79 小节以全奏和特强力度形成一个爆炸性的 效果,表现敌寇入侵。在第200小节,长 号以弱奏表现坚强不屈的三音音型开始, 圆号以五度模进叠于其上,其后黑管、双 簧管、长笛、短笛、小提琴再模进叠于其上, 形成- -个山型的音乐高潮,这代表着民族 的高强,也寓意要抗战到底。本乐章音乐以一个历史与苦难的短句结束即例外结束 在降A大调的六级和弦假终止上,这也是 意昧深长的:苦难还将持续,由此就引出 战斗性的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庄严的快板(Alegmo maestoso)。 这个乐章是全曲结构最为庞大的乐章,达: 667小节,演奏时间约二十分钟。在结构上 具有回旋、变奏、奏鸣曲快板乐章的特点, 其本体还是发展型的复三部曲式的结构, 这是马思聪所处时代突破传统结构手法的 现代音乐特点之一。作者在这个乐章运用 极致的乐队手法来表现一个宏大的音乐内 容,即中华民族要坚持反抗侵略者,最后 必定得到光荣的胜利。主要主题有两个, 第一主题是有力的、英雄气概的;第二主 题是胜利的进军号角。第一主题(第1小 节开始)E大调占全曲主要地位。这个调 性不免使人想起贝多芬写的《第三交响乐 “英雄"》,其原型和变体出现共有十次之多, 这种写法也类似回旋曲,马思聪喜欢这类体裁,他共写过四首小提琴回旋曲。第一 主题素材来自第二乐章的三声中部。
第四乐章第一主题庄严的快板:开头就是弦乐的全奏,连续的下弓强 音,切分句法似劳动号子,塑造了万众一心、 坚韧不拔的音乐形象。这个素材在第二乐 章中舒缓柔弱,而这时,则以加快的速度、4/4节拍、加强力度的连续挥弓齐奏再次出 现,表达了新的乐思,塑造了新的音乐形象, 展现了马思聪对音乐素材高超的塑造能力。
更多介绍查看:马思聪《第一交响曲》的创作及家国情怀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