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马勒的第五首交响曲作品,作于1901年至1902年。公论认为,此曲为马勒所有交响曲中最普及的,原因是在于第一乐章开头的一段小号独奏及美妙的第四乐章。

试听 Plays

♬ 马勒 - 第5号交响曲 第四乐章 新芭网 ( 音频 )

简介 Introduction

马勒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作于1901至1902年,后来马勒又对总谱进行了多次修改。1904年10月18日在科隆的乔尔采尼希演奏会上由马勒指挥首演。同马勒此前所作的四部交响曲相比,第五交响曲重新确立了纯器乐创作的道路,作品中没有运用任何声乐因素。同时各个乐章间的联系更多地依靠音乐自身逻辑的发展,而不是音乐之外的标题因素。不过正如马勒所有的交响曲一样,内在的标题性内容还是存在的,只不过更加趋向于抽象化。马勒本人曾说:“我的音乐永远都是大自然的声音。”马勒是从浪漫主义的、诗意的角度来理解“自然”的,萦绕于他脑际的是生命与死亡、大地与宇宙这些宏大而深沉的概念。

乐曲赏析

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共5个乐章:

  • 第一乐章,葬礼进行曲,升C小调,含有两个中段。指示为 “以精确的步伐,严格地,像葬礼行列”。以小号表示送葬鼓号的开始,小提琴与大提琴奏出悲哀的主题,然后出现送葬的行列。加快速度后,指示为“热情而粗犷地”,进入降B小调的第一中段,在沉重的音响背景上,小号与小提琴作对位进行。长号奏出鼓号调,在第一段基础上发展得比第一段更激烈。而热情消退,又变成葬礼节奏后,到达A小调第二中段。在进入第二中段之前,独奏中提琴奏马勒自己的《亡儿之歇》中的《在这个世界上的喜悦之光》的旋律。第二中段只是以弦乐进一步宣泄悲哀,悲哀至极,便出现小号的送葬节奏,然后再趋于平静。著名音乐评论家劳伦斯·吉尔曼对这个乐章的解读是:“就像是令人心碎的失去理智的忧愁,一发而不可收拾,在低音提琴和大管的持续低音之上,小号尖厉的音响表现天昏地暗般的悲伤。与弦乐半音进行的哀泣互为呼应,这一段音乐描写绝望之情,汹涌奔腾,前人的音乐中未有可与伦比者。”
  • 第二乐章,A小调,“如暴风雨的激烈,并更加激烈”,奏鸣曲式。在低声部激烈的序奏后,小提琴表现有力而不稳定的第一主题,它的发展加入前乐章的中段动机。第二乐章减慢速度,随着第一乐章的送葬节奏,大提琴给予F小调处理。速度回到原速后,开始发展部。按序奏动机、第一乐章中段旋律、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的顺序发展。第一主题变形后成为再现部,第二主题虽给予暗示,但不完全再现。最后边将第一主题作九度音程大跳.边轻轻地结束。
  • 第三乐章,谐谑曲,D大调,指示为“强有力而不太快地”。由木管奏维也纳舞曲的快乐的主题,展开别致的发展后,到达降B大调第一中段,小提琴奏乡村气息的旋律,大提琴给予纠缠。接着第一段以自由形态再现。第二中段减慢速度,由圆号作引导,各乐器层层发展。第一段三现后,铜管奏第一中段旋律,木管奏第二中段旋律,第二乐章第一主题加入,发展成高潮结束。
  • 第四乐章,稍慢的慢板,三段体,只用竖琴与弦乐。以竖琴伴奏,第一小提琴奏出抒情主题,变成厚重的对位后进入中段,第一小提琴奏躁动不安的旋律。第三段回到F大调,是对第一段的简化。

    第四乐章不仅是马勒的代表作,亦是被公演得最多的马勒音乐。同时,本乐章亦有用于电影配乐上。其中以1971年的《魂断威尼斯》最为著名。

    这乐章很多时都会被抽出作独立演奏,其中原因,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当时不少音乐会制作者或是评论家,都不认为演奏全首马勒的交响曲能吸引观众入场观赏。故此,只会把其中较易被接受的乐章抽出演奏。就以英国为例,第一次演绎全套第五号交响曲,是在1945年10月21日由汉森.恩格指挥伦敦管弦乐团(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的演出。比只演奏本乐章 - 由亨利·活特于1909年8月31日在伦敦的逍遥音乐会(The Proms)中作首演,足足迟了三十六年。

    本乐章的速度标示为 "小柔板" (Adagietto),同时马勒在乐谱上亦用德文标示 "sehr langsam" (非常慢)。全乐章只用上五部弦乐器及竖琴作演奏。在中提琴和竖琴的分解和弦所引领下,第一小提琴奏出第一旋律,并由大提琴再一次奏出。中段旋律亦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经过三次转调后,乐曲返回最开头的旋律,但改由第二小提琴拉奏。后来第一小提琴紧接,并引领乐团来到结尾的最高潮,然后突然之间,所有声部都收下来,最后以ppp的声量完结。

    不同指挥家对这乐章的演奏速度可以相距甚远。例如拉特尔(Simon Rattle)的录音是9分33秒,而阿巴多(Claudio Abbado)、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的版本则接近12分钟。

    1968年6月8日,在罗伯特·弗朗西斯·肯尼迪的葬礼弥撒上,指挥家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亦指挥演奏这乐章。

  • 第五乐章,回旋曲,D大调。圆号与小提琴奏暗示性的有延长记号的单音,转为快板后,管乐奏主题的断奏。接着变成游戏似的快板,圆号奏主题,其它乐器以赋格发展。大提琴奏巴赫风格的第一副主题,也作赋格发展,这一赋格乐段加入了小提琴所奏的优美新旋律。然后主要主题以小提琴开始,以赋格形态再现,接着再现第一副主题,加入了前面优美的动机,表现对位技巧、二重、三重赋格,进入结尾,铜管制造出强烈的对位高潮而结束。

配器法

  • 木管乐器:短笛2(由第三、四长笛手兼任)、长笛4、双簧管3、英国管(由第三双簧管兼任)、降E调高音单簧管(由第三单簧管兼任)、降B调单簧管3、降B调低音单簧管(亦由第三单簧管兼任)、巴松管3、低音巴松管(第三巴松管兼任)
  • 铜管乐器:圆号6、小号4、长号3、大号。第三乐章中马勒标示要有一支 "必须的圆号" (Corno Obligato),但由于该乐章只动用四支圆号,所以通常都会由第一圆号手负责 "必须的圆号",其他圆号手则负责另外的四个声部。
  • 敲击乐器:定音鼓4、大鼓、小鼓、钹、三角铁、锣、铁片琴、乐鞭
  • 弦乐器: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竖琴

乐曲版本

  • 1.巴比罗里1969年指挥新爱乐乐团版,EMI,CDM7 64749-2。
  • 2.卡拉扬1973年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DG,CD 编号447 450。
  • 3.阿巴多1993年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DG,CD 编号437 789-2。
  • 4.伯恩斯坦1987年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版,DG,CD 编号423 608-2。
  • 5.滕斯泰特1988年指挥伦敦爱乐乐团版,EMI,CDC7 49888-2。
  • 6.西诺波里1985年指挥爱乐乐团版,DG,CD 编号415 476-2。
  • 7.马克拉斯指挥利物浦爱乐乐团版,EMI,1991年版,CDEMX2164。
  • 8.殷巴尔指挥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版,DENO,CD编号CO-1088。

此曲的历史录音,马勒有1905年第一乐章录音,CARL,CD编号GLRS101。布鲁诺· 瓦尔特有1938年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第四乐章录音版,PREI,CD编号90114。门盖尔贝格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有1926年第四乐章录音,SYMP,CD编号SYMCD1078。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tt_boyFeb. 14, 2019, 11:10 p.m. 马勒《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柔板中对“浪漫”“爱情”描写的极致,或许也是马勒作品中最优美的乐章,既代表马勒对自己所拥有的爱情的无限寄托,而马勒晚年之悲更能反衬出当初自己对这视为“救赎”般的爱情之程度。对比起前3乐章在谐谑曲之前的庄严与冲突 第四乐章主题也成为终章主题,也许由最初转变到终曲天堂的正是这“爱情”。
马勒 - 升c小调第5交响曲
作品信息
作曲 :马勒 1902-1911
时长 :1:15:11( 平均 )
体裁 :交响曲
链接 :维基 / IMSLP乐谱
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热门音乐人 Artists

更新时间:2018-11-17 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