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简介 Introduction
D大调第一交响曲,又名古典交响曲,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于1917年,并于当年首演。D大调第一交响曲是普罗柯菲耶夫的成名作,据说是为了向海顿表示敬意。这部作品之所以被称为古典交响曲,是因为这部作品采用古典音乐的传统技法,配器使用双管制乐队,但采用不协和和弦和新颖的节奏,是二十世纪所谓“新古典主义”音乐的范例。曾被评为“现代人所住的古镇”。曲中故意表现单纯化的形态与独特的和弦法,和当时美术界的立体派有并肩平行之感。本曲的题献对象是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阿萨菲耶夫。
背景
D大调第1号交响曲,作品25,是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作品。创作于1916年至1917年期间。首演于1918年4月21日在列宁格勒(当时称为"彼得格勒")举行。由作曲家亲自指挥。
作曲家亦替交响曲加上了标题,称为“古典”。这是由于普罗科菲耶夫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时,他的指挥课老师切列普宁(Nikolai Tcherepnin)往往都要求学生以海顿的作品作为实习,他于是运用在假期时间,尝试模仿海顿的交响曲,在和声、对位和结构上都沿用海顿时期的创作风格,但在音域或和弦的选用上,则以当时的概念,去创作一首古典而带“实验性质”的交响曲。因此整体上令人感觉是古典时期的风味,但又却会出现如第1乐章开始时,第1小提琴的最高音是D7,即高音谱号中的上加六线,又或者终曲的开头,定音鼓奏出连续而具有节奏性的和声旋律。
而这首乐曲,在学术界普遍被视为是进入新古典主义音乐时代的代表作。
创作
1904年的一天,时任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教授的格拉祖诺夫像往常一样,受人委托面见年轻学子 —— 一位由母亲陪伴来到此地的13岁少年,不寻常的是,他随身携带着大量作品,包括3部已完成、1部创作中的歌剧。这一年,少年正式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就读,十年寒窗由此而始。他就是普罗科菲耶夫。
1918年4月21日,普罗科菲耶夫指挥彼得格勒宫廷乐团(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前身)首演了他于一年前创作的D大调第一交响曲,并将其命名“古典”。普罗科菲耶夫对于这部作品有着清晰的创作理念:“我想如果海顿生活在今天,他将沿袭以往的方式继续创作,不过会加入一些创新的手法。这正是我想要创作的交响曲类型:一首古典风格的交响曲。”
民族、古典、现代与天才作曲家蓬勃个性的交辉,使得普罗科菲耶夫成为20世纪乐坛巨擘,这首“古典”交响曲也如他期许的那样,随时间的流逝,变为经典。如今仍广受喜爱、上演频繁、乃至成为众多国际乐团面试的必考曲目。
结构
本交响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由于每一个乐章的篇幅都非常短小,全曲的演奏时间大概只需要15分钟。如果不依照重复指示,演奏时间更可以缩短至12分钟左右。
- 第1乐章:快板(Allegro),2/2,约4-5分钟
- 典型的奏鸣曲式,乐曲开始便以欢乐的气氛带出第一主题,经过转调后很快便带入由木管所主导的第一副题。第一主题的片段加以发挥后,以巴松管的伴奏下由小提琴带入第二主题。中段是第一副题的小调化旋律以及第二主题的再发展,及后乐队重新返回第一主题,再现部基本上是将呈视部在不同调上重新演奏一次,乐队并以高昂的气氛结束。
- 第2乐章:小缓板(Larghetto),3/4,4分钟
- 简单的三段体音乐,四小节的弦乐前奏后,第1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八小节的主题旋律两次,随即进入中段,是以十六分音符断奏为主的乐句,慢慢带进短暂的最高潮。在中提琴及巴松管的引领下主题旋律重新出现至结尾。
- 第3乐章:嘉禾舞曲:不过分的快板(Non troppo allegro),4/4,约2分钟
- 短小的三段体乐章,各段的主题都非常简短清楚,完全遵从古典时期交响曲最常用的嘉禾舞曲作为间奏。A段以大幅度音程跳跃为主要动机,配以级进的终止式;B段则为四分音符节奏型乐句,由木管乐奏出旋律;最后长笛带回A段旋律,并由中提琴作结束。
- 第4乐章:终曲:持续的活跃板(Molto Vivace),2/2,4分钟
- 同样采用奏鸣曲式。第1小提琴奏出轻快而乐观的第1主题,然后很快变转调,木管以不断转变的和弦分解配上第1小提琴的乐句,以及重复八分音符形成了副题部分,最后长笛及第1小提琴演出新的第2主题,并在一连串的上行音列中结束呈现部。发展部是由第二主题为主导,并配以第一主题及副题的片段内容,并且自然地带回到再现部,结尾部分将第二主题稍为扩展,同样以最热闹的气氛结束。
乐队编制
本交响曲完全依照古典时期的乐队编制而创作,因此纵然当时各种木管变种乐器,长号及各类型的敲击乐器已经成为乐队的常规乐器之一,但全都不在此使用。
- 木管乐器:2长笛、2双簧管、2单簧管、2巴松管
- 铜管乐器:2圆号、2小号
- 敲击乐器:定音鼓
- 弦乐器:第1小提琴、第2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乐章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一开始便突然呈示气势恢宏的第一主题,并由长笛的演奏推进动机的发展。这一乐章简直就是海顿、莫扎特典型的第一乐章曲式的压缩,但作者用戏谑的态度进行模仿,仿佛一幅带有嘲讽意味的漫画。
第二乐章,小行板,三部曲式。在其它弦乐器的伴奏下,小提琴奏出一条优美而庄重的旋律线,随后长笛加入。整个乐章的结构几乎完全是古典的。
第三乐章,加沃特舞曲,不太快。主题由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奏出,音响纯净简洁,有进行曲的意味。这里,作者用“古典组曲”里的“加沃特舞曲”代替了古典时代交响曲中的“小步舞曲”。
第四乐章,生动的,奏鸣曲式。整个乐章极为诙谐幽默,充满了急促而连续的跳动,是充分体现作者风格的乐章,乍一听,与作者最著名的作品《彼得与狼》非常相似。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