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大海》和《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组曲《贝加马斯克组曲》、《意象集》、《版画集》等;而他的创作最高峰则是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

图片 Photos

艺术家名片 Card

全名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
法语:Achille-Claude Debussy
国籍法国圣日尔曼昂莱 / 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出生1862年8月22日法国圣日尔曼昂莱逝世1918年3月25日 (55歲)法国巴黎
时期乐派浪漫主义,20世纪印象乐派擅长类型钢琴音乐,管弦乐,歌剧,室内乐,艺术歌曲
师从弗兰克,马蒙泰尔学生/受影响人物 
代表作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大海》《夜曲》,钢琴独奏《贝加马斯克组曲》《意象集》《版画集》,24首前奏曲,12首练习曲,小提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声乐套曲《游乐画》《波德莱尔诗五首》
主要成就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
家庭背景

德彪西一家原是农民世家,在约1800年他们由勃艮第迁至巴黎。其祖父是贩酒商,后则成为一名木匠。而德彪西的父亲曼纽-阿希尔(Manuel Achille)则曾在海军当步兵七年,后来与妻子维多林定居圣日耳曼昂莱并经营一家瓷器店。克劳德于1862年8月22日出生于圣日耳曼昂莱,他也是曼纽夫妇的头一胎。曼纽希望他的儿子成为一个海员。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德彪西举家搬迁到戛纳的姑姐克莱门汀(Clementine)家。克莱门汀为克劳德安排了钢琴课,由一位叫让·西汝蒂(Jean Cerutti)的意大利人担任教师。

生平经历

1871年9岁的小德彪西获得曾是肖邦学生的Marie Mauté de Fleurville的关照,1872年,德彪西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在那里学习了12年,他的作曲课、音乐理论及历史课、和声课、钢琴课、风琴课、声乐课老师们,几乎都是当时的知名音乐家。包括塞扎尔·弗兰克。德彪西是一个看谱就能知音的学生,他的钢琴弹奏得非常出色,可以进行专业演奏,他演奏过贝多芬、舒曼和韦伯的钢琴奏鸣曲,肖邦的《第二叙事曲》。

1880年到1882年,德彪西在俄罗斯,给冯·梅克夫人的孩子当音乐教师,巧的是这位夫人正是柴可夫斯基的赞助人。不过,虽然有这样的关系,看不出德彪西受过什么柴可夫斯基的影响。冯·梅克夫人曾把德彪西写的一个曲子《Danse bohémienne》寄给柴可夫斯基征求意见。柴可夫斯基回信说,这是一个非常美丽动听的段子,可惜太短了。

1883年德彪西回到巴黎音乐学院,他以他的《L'Enfant prodigue》获得罗马大奖,他获得了一份奖学金和前往设在意大利罗马的法兰西学院4年留学的资格。1885年-1887年,德彪西是在意大利罗马度过的。

1888年他没有完成罗马的学业,就离开那里,到德国拜罗伊特参加音乐节,在那里他被瓦格纳式的歌剧震憾了,他在拜罗伊特待到1889年才回到巴黎。瓦格纳早在1883年就去世了,但是他的音乐风格影响了青年德彪西。

1889年,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那一年巴黎艾菲尔铁塔树立起来。在博览会上,德彪西听到了爪哇甘美朗的演奏,对十二平均律和五声调式印象深刻。

1918年3月25日,德彪西因直腸癌於巴黎逝世,享年55歲。

婚姻生活

公正的说,德彪西的言行在许多方面跟普通人是有一定距离的,他的私 生活当然也就更是隐秘,至少以当时社会的行为规范来看有些惊世骇俗。1887 年,德彪西自罗马返回巴黎后中断了与瓦尼耶夫人的交往,与一位名叫嘉弗 丽·杜庞的姑娘开始了长达 10 年的同居生活,关于杜庞的身世人们知之甚 少。德彪西在蒙马特郊区租到了一所简陋的房屋作为他们的栖身之处,10 年 间,杜庞以自己为别人洗衣、缝纫所挣到的钱来供养、照顾德彪西的起居, 还时常为他驱赶上门的讨债者,而德彪西对她的回报却是要与一位名叫罗沙 丽·泰克瑟的女人结婚,为此,杜庞和他争吵,并企图用手枪自杀,为此俩 人的感情好像有了转机,但言归于好的日子到底没有维持多久,杜庞终于离 开了她为之伤透心的德彪西,数年后,有人曾在里昂偶然见到了杜庞,当时 她还是一副女工的打扮。杜庞的离去,为德彪西与罗沙丽·泰克瑟的婚姻铺 平了道路,然而,这一并非是良缘的结合也没有维持很长时间,此后不久德 彪西便开始向人们诉说他是如何一听到她的声音就开始不寒而栗的。1904 年,德彪西又一次打定离婚的主意,而罗沙丽也效仿起杜庞,准备用手枪自 杀的方式来使这一婚姻关系生存下去,然而,此时的德彪西已移情于一位名 叫艾玛的有夫之妇身上,日益强烈的恋意已大大超过了罗沙丽的威胁,离婚 再娶已是大势所趋,巴黎艺术界的同仁几乎都站到了德彪西的对面,指责他 的行为,断定德彪西与艾玛之间是以金钱而不是感情来作为纽带的,因为她 那未曾离婚的丈夫是位银行家。在一片怒骂声中,德彪西与艾玛依然举行了 婚礼。事实上,对德彪西来说这次婚姻所带来的欢乐要胜过前两次,尽管艾 玛比德彪西年长几岁,而且还有数位已长大成人的子女,但他仍旧满意自己 的选择。与罗沙丽相比,艾玛虽没有她那样容貌秀妍,但却谈吐文雅脱俗, 又擅长歌唱、富于机智,具有不凡的艺术感觉。艾玛嫁于德彪西后便为他生 育一女,德彪西对女儿钟爱异常,亲昵地称她为“秀秀”。也许是上帝有意 赐予德彪西一个幼小的生命,以陪伴德彪西那并不美好的晚年生活,这位黑 发的千金非常富有音乐天才,犹如父亲的翻版,在德彪西死后仅数个月,这 位仅有 14 岁的少女也匆忙追随父亲的亡灵而去。

与艾玛的结婚并没有改变德彪西一向拮据的经济状况,不但如此,因再 次结婚而造成的难题直到德彪西死后也未能得到解决。这也许可以作为反驳 德彪西与艾玛为金钱而结合的一个很好的例证。德彪西是一位虔诚的犹太教 徒,但教会却对他与艾玛的婚姻不予承认,对此,德彪西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直到 1908 年这种努力才取得成功。

进入 20 世纪后的德彪西已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取得了显赫的地位,然而, 并没有因此改变他的性格与生活状况。他依旧习惯于音乐创作时手指夹着纸 烟,一边吸烟一边来回走动;他还是那样钟爱绿色,不论什么季节都要用极 富生命力的绿色来装点自己的房间;他的听觉还是那样的灵敏,以至于许多。

评价德彪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艺术的熏陶。他在马斯奈等前辈作曲家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下,结合了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一些特点,将法国印象 派艺术手法运用到音乐上,创造出了其别具一格的和声。其音乐对自他已降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彪西被總括為印象派音乐的代表,虽然他本人并不同意, 甚至设法远离这一称谓。一些作家如罗伯·施密兹(E. Robert Schmitz),塞西·格雷(CecilGray)亦认为德彪西是一位“象征主义者”而非“印象主义者”。《新格罗夫音乐辞典》内文也写到,将德彪西的 音乐美学称为“印象主义”是不尽准确的。
全部作品德彪西的全部作品
代表作品

管弦乐

舞台作品

室内乐

  • 《弦乐四重奏》(1893年)
  • 《大提琴奏鸣曲》(1915年)
  • 《长笛、中提琴和竖琴奏鸣曲》(1915年)
  • 《小提琴奏鸣曲》(1916年-1917年)

钢琴曲

  • 《两首阿拉贝斯克(另译:华丽曲)》(1888年~1891年)
  • 《梦》(1890年)
  • 《贝加马斯克组曲》(1890年)
  • 《版画》(1903年)
  • 《快乐岛》(1904年)
  • 《映像 第1集》(1905年)
  • 《映像 第2集》(1907年)
  • 《儿童天地》(1906年~1908年)

合唱

  • 《浪子》(1884年)
  • 《中选的小姐》(1888年)

歌曲

  • 计五十余首

简介 Biography

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法语: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又译德布西,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大海》和《牧神午後前奏曲》,钢琴组曲《贝加莫组曲》、《意象集》、《版画集》等;而他的创作最高峰则是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成就

德彪西被认为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虽然他本人并不同意并设法远离这一称谓。一些作家如罗伯·施密兹(E. Robert Schmitz),塞西·格雷(CecilGray)认为德彪西是一位“象征主义者”而非“印象主义者”。《新格罗夫音乐辞典》内文也写到,将德彪西的音 乐美学称为“印象主义”是不尽准确的。不管怎样,德彪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艺术的熏陶。他在马斯奈等前辈作曲家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下,结合了东方 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一些特点,将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运用到音乐上,创造出了其别具一格的和声。其音乐对其他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历

出生

德彪西一家原是农民世家,在约1800年他们由勃艮第迁至巴黎。其祖父是贩酒商,后则成为一名木匠。而德彪西的父亲曼纽-阿希尔(Manuel Achille)则曾在海军当步兵七年,后来与妻子维多林定居圣日耳曼昂莱并经营一家瓷器店。

德彪西于1862年8月22日出生于圣日耳曼昂莱,他也是曼纽夫妇的头一胎。曼纽希望他的儿子成为一个海员。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德彪西举家搬 迁到戛纳的姑姐克莱门汀(Clementine)家。虽然德彪西并非出身音乐世家,也没有良好的音乐环境,但他却十分热爱音乐,幼年时就显露出显著的音乐 才能。克莱门汀为德彪西安排了钢琴课,由一位叫让·西汝蒂(Jean Cerutti)的意大利人担任教师,于七岁开始学习钢琴。

求学

1871年10岁的德彪西获得曾是肖邦学生的Marie Mauté de Fleurville的关照。1872年,11岁的德彪西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在那里学习了12年,他的作曲课、音乐理论及历史课、和声课、钢琴课、风琴 课、声乐课老师们,几乎都是当时的知名音乐家。有Ernest Guiraud、Louis-Albert Bourgault-Ducoudray、Émile Durand、Antoine-François Marmontel、César Franck、Albert Lavignac。德彪西是一个看谱就能知音的学生,他的钢琴提弹奏得非常出色,可以进行专业演奏,他演奏过贝多芬、舒曼和韦伯的钢琴奏鸣曲,肖邦的《第 二叙事曲》。

德彪西在音乐学院学习时,就显露出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他在自己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打破陈规、探索新领域的强烈愿望。为了寻求一种 新的音响组合,他常常在钢琴上连续弹奏一串串的增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以及全音音阶等等。他弹奏的和弦,全然不按照传统规则予以预备和解决。为此,他常 常遭到教师们的责备。

升华

1880年,德彪西到俄国担任了柴科夫斯基的至交——梅克夫人的家庭钢琴师。这个机会使他受益匪浅。他由此开始接触到许多俄国音乐大师的作品,特别 是穆索尔斯基的作品。这位大师的极富特色的新颖和声,对年轻的德彪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他后来所开创的“印象主义”音乐奠定了基础。

1883年德彪西回到巴黎音乐学院,他以他的《L'Enfant prodigue》获得罗马大奖,他获得了一份奖学金和前往设在意大利罗马的法兰西学院4年留学的资格。

扬名

1884年,德彪西以大合唱《浪荡儿》荣获罗马大奖。从此,他的创作活动逐渐频繁起来,同时,他还广泛结交当时欧洲最活跃和最有影响的作曲家,并对瓦格纳的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85年-1887年,德彪西是在意大利罗马度过的。

1888年他没有完成罗马的学业,就离开那里,到德国拜罗伊特参加音乐节,在那里他被瓦格纳式的歌剧震撼了,他在拜罗伊特呆到1889年才回到巴黎。瓦格纳早在1883年就去世了,但是他的音乐风格影响了青年德彪西。

1889年,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那一年巴黎艾菲尔铁塔树立起来。在博览会上,德彪西听到了爪哇甘美朗的演奏,对十二平均律和五声调式影响深刻。

成型

1890年以后,德彪西和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结识,他加入了以马拉美为首的巴黎文艺沙龙。在这里,德彪西结识了许多青年艺术家。他经常参加他们的艺术 讨论聚会,这些艺术家们的一些全新的艺术观点和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德彪西。他开始欣赏他们的诗,并为这些诗歌谱曲。这时,他的音乐已开始带有“印象主义”色 彩,并逐渐发展成为他最后总的艺术风格。

主要作品

(1) 管弦乐曲: 《春》(1886); 《牧神午后前奏曲》(1894); 《夜曲》(1899); 《大海》(1905); 《意象》(1912).

(2) 室内乐: 《弦乐四重奏》(1893); 《大提琴奏鸣曲》(1915); 《长笛、中提琴和竖琴奏鸣曲》(1915); 《小提琴奏曲》(1916-1917).

(3) 钢琴曲: 《贝加莫组曲》(1905); 《钢琴曲》(1901); 《版画》(1903); 《意象》(1905和1907); 《儿童园地》(1908); 《前奏曲》(卷I:1910,卷ii:1913); 《练习曲》(1915); 《白与黑》,供两架钢琴演奏(1915).

(4) 合唱作品: 《浪子》(1884); 《中选的小姐》(1888); 《圣塞巴斯蒂安之殉难》(1911).

(5) 歌剧: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1902).

(6) 歌曲:五十余首.

评价

德彪西这位现代音乐的创始者,开发了任何音乐家都没有发现过的、奇怪的音的世界。他生于 1862年。他的前辈中并没有音乐家,他的父亲是一个店主,穷得不能给他的儿子任何种类的教育, 因此他计划使他的孩子成为一个水手。但是一位曾经做过肖邦学生的好心肠的夫人,对这个有音乐天赋的 孩子很感兴趣,于是免费给他上课。德彪西十分珍惜这个机会,他努力学习,十一岁的时候, 德彪西就考上了巴黎音乐学院。 德彪西在音乐学院期间,成为某位有钱的俄国贵夫人的一个三重奏中的钢琴家,并且有机会到欧洲各地旅行——佛罗伦萨、维也纳、威尼斯,而且最后在那个贵夫人 的俄罗斯庄园里住了一段时间。 在那里,德彪西遇到一些正在努力从民间音乐中为他们的祖国创造一种民族音乐的俄国作曲家。德彪西对这些俄国音乐家所使用的,与别国作曲家们所用的大调、小 调音阶大相径庭的奇怪音阶 非常感兴趣,这些音阶是建立在狂热的东方民族的民间音乐基础之上的。

一年以后,德彪西回到巴黎音乐学院,并像许多别的法国音乐家们一样,赢得了罗马奖而完成了 他的音乐学院课程。但是他写的音乐与别的音乐家完全不同,他不常使用那些传统古典音乐中所用的大调 和小调音阶。有时,他会回到早期教堂音乐的那些有点古怪的古老调式上去,他还经常使用一种 全音音阶。 我们的大调和小调音阶是由七个音组成的,五个全音和两个半音,而大调与小调音阶之间的区别在于 那些半音放在哪里。在大调音阶里,半音总是处于第三音和第四音,和第七音和第八音(3-4;7-1) 之间。在小调音阶里,其中的一个半音总是在第二音和第三音之间,但是也有几种不同的小调间音阶, 在那里,第二个半音处在不同的地方。德彪西最喜欢的音阶有六个全音而完全没有半音 (如C、D、E、升F、升G、升A),所以他的旋律听起来同任何过去的音乐都不一样,而他的和弦就更加奇怪。德彪西正是运用了他所偏爱的全音音阶,构筑起 他与众不同的“梦幻世界”。

德彪西对传统音乐作了许多大胆革新。之所以只有他敢这样做,也许是因为任何一个音乐家都 不曾有过他这样的一双敏锐的耳朵:德彪西实际上比一般人听得见更多的泛音。 正像一种颜色往往是由一些别的颜色组成的那样(紫=蓝+红,橙=红+黄,等等),一个音往往也是 由许多音组合而成的。各种音是由空气中的各种振动引起的,而正如我们从希腊的单弦琴上看到的那样,一个音是高还是低,要看振动有多快。但是,一个音除了第 一个或主要的振动之外, 还有一些次要的、共鸣式的振动,正象一块扔到水里的石头引起的不是一个波,而是一圈圈不断扩展开的波纹。 泛音中的第一个和最强的是基音上面的第五个音,这是德彪西不用助听器也能听得见的音。假如我们有一架调音调得很准的钢琴,不出声地按下一个琴键,然后很响 地敲击它上面或下面的 第五个音,我们就往往能听见它作为另一个音的泛音,发出德彪西曾经用耳朵听得见的效果。第二个泛音是原来的音(基音)上面的第十个音,第三个泛音还要高, 但已十分微弱。 下面的泛音依此类推。

造成不同乐器音色差别的主要原因,就是泛音的不同。一把像小提琴那样的乐器,其中的较低的泛音较强,就有一种平滑而圆润的音质;而一把象小号那样的 乐器,其中较高的泛音较强,就有一种较为洪亮的音质。德彪西建造他那古怪的、非尘世的音乐,用的就是这些在空气中听不见其振动的音。他为了让所有的人们都 听见,大胆地敲响了那些人们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听见了的声音。由于德彪西敏感的耳朵,他还在管弦乐队里使用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发出柔和的、闪烁着的音 响效果。起初人们还被他的音乐所困惑,并且不知道怎样理解它,但是一旦听惯了,就会非常喜欢它。德彪西所创立的这种音乐,就是被后人称为“印象主义”的音 乐。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爱乐小子2019-01-19 11:58:09 德彪西说: “唯有音乐能够自如地唤起人们对似真非真的美景,对将信将疑的世界的想象。这个世界悄悄地创造了黑夜的神秘诗歌,创造了月光抚摸着树叶所产生的千万种不可名状的沙沙声。”
德彪西
音乐人信息
简介:法国作曲家
指数: 9.5
类型:人物 男
出生:1862年8月22日
逝世:1918年3月25日
年龄:55岁
地区:法国
职业:作曲家
时期:浪漫时期 / 现代音乐
派别:印象派
老师:弗兰克 / 马蒙泰尔
链接:维基
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热门音乐人 Artists

更新时间:2020-01-09 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