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纽约爱乐乐团与其他交响乐团在中央公园大草坪同台献艺,有史以来是第一次。

相关 About

上海交响乐团 Shanghai Symphony Orchestra 亚洲最早建立有广泛影响的乐团
纽约爱乐乐团 New York Philharmonic 美国最古老的交响乐团

2010-07-15 09:00 解放日报 伍斌

王李兰 本报记者伍斌 林环 实习生董雅玲

纽约爱乐乐团与其他交响乐团在中央公园大草坪同台献艺,有史以来是第一次。

上海交响乐团携手纽约爱乐乐团共庆东海之滨的世博盛会,有史以来也是第一次。

当地时间7月13日晚8点,享誉国际的中国指挥家余隆率领上海交响乐团,携手国际著名钢琴家郎朗、女高音歌唱家黄英和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与美 国艺术大师安德烈·包列伊科指挥的纽约爱乐乐团一起,在纽约市中央公园大草坪,分场献演了一台精彩绝伦的音乐会,既为庆祝上海世博会,也为一年一度的纽约 公园系列交响音乐会拉开帷幕。

演出开始了。在“最纽约”场景之一的中央公园,中国人用音乐这种直达人心的世界性语言,向世界传递世博佳音……

乍雨又晴,观众“占位”急

纽约的天气,真令人为晚上的演出捏把汗。瓢泼大雨一直到下午3点都不见小,原定于下午进行的露天排练不得不挪到17公里外的林肯中心的纽约州剧 院内举行。没想到,4点多雨不仅停了,阴沉了整天的天空还迅速放出一道阳光。

“感谢老天爷,直到演出前最后一刻才确定今晚的演出照常进行,揪了一天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参演的上海世博会形象大使、青年钢琴家郎朗在记者面 前脱口而出。

美国前驻华大使卜励德也打趣地说,从天气就可以看出纽约人的热情好客。

的确,白天的大雨没有挡住纽约观众的热情。据记者采访区附近位置的几位观众说,他们上午10点多就来“占位”了。等到离开演还有两小时,现场已 经陆续坐满了人,有观众见到上交的工作人员,就热情打招呼并攀谈着上海这座城市。虽然官方统计观众人数尚未出炉,但维持秩序的警察也说,这种连周围树林里 也站满了人的火爆场面并不多见。

纽约中央公园大草坪夏日交响音乐会,和帝国大厦楼顶天台、洛克菲勒中心溜冰场、大都会美术馆台阶,被公认为“最纽约”的四大场景。此次被认为 “最上海”的流动文化标志——上海交响乐团登上了这个平台,被当地多家报刊及网站报道称,两大乐团首次在中央公园大草坪同台演出,庆祝中国2010年上海 世博会,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世博造访,纽约“让”上交

走进音乐会现场,让人怀疑是不是到了一个上海世博会的“分会场”——夏日的葱翠之中,随处可以看到与上海世博相关的宣传推广品。白色的世博小旗 飘扬在各种肤色的观众中,蓝色的海宝站在路旁露出招牌式笑容。在舞台下方,还特别挂着一条绿色横幅,得到中国文化部和上海市政府鼎力支持的“来客”上海交 响乐团,向世博致意。这处处鲜明的世博标志,正如当日《纽约时报》标题——“上海交响乐团在公园里助推世博”。一位华裔观众告诉记者,由于自己无法去上海 观赏世博会,因此希望借助观看今晚演出,与绝大多数像她一样的纽约客一起,在中央公园为远道而来的上海交响乐团喝彩,为世博喝彩。

因为世博“开道”,东道主作出了一个特别的安排——把原定纽约爱乐打头、上交随后的演出顺序来了个倒转,同时也可防止多变天气再度“捣乱”。晚 8点,音乐会由上海交响乐团打头阵,奏响第一个音符。瓦格纳歌剧《唐豪瑟》那脍炙人口的《序曲》响起来了,全场观众屏息凝听这来自中国的音符,带着惊讶与 赞叹。

从上海唱向世界的歌唱家廖昌永,在余隆激情指挥下,与乐团合作演唱了他最拿手的《快给盲人让路》,声未落,喝彩声四起。常住纽约的歌唱家黄英, 用婉转声腔活现出歌剧舞台上的朱丽叶,一曲《我想活在这梦幻里》给晚会带来了一个小高潮。

音乐为媒,万人“致世博”

就在全场观众情绪被来自中国上海却异常熟稔的西洋乐声、歌声所感染时,另一段异常美妙的“世博旋律”飘入——深得美国观众赞赏的黄英与廖昌永, 返场演唱了由上海作曲家赵光谱曲的世博会主题曲《致世博》。结尾处,人们情不自禁起立击掌称叹,这种用音乐传达世博精神的效果可见一斑。

其实,当上交一行于上周末飞抵纽约时,就开始时刻感受着这座城市对世博的关注和对演出的期待。一位纽约边检工作人员得知正在面前办理入境手续的 是上交团员时,他兴奋地说:“我看到了你们的海报,这真是太棒了!我喜欢郎朗,也非常期待你们的演出。我一定会带着我女儿去的!我保证!”

演出的最后时刻到了。随着郎朗与上交奏出格什温那部全美家喻户晓的《蓝色狂想曲》,全场观众马上“疯狂”起来。郎朗与余隆的激情对视间,最后一 个音符震响,全场观众起立鼓掌。在返场加演中,郎朗应现场观众的短信要求,根据短信支持率选择了中国民间文化的代表作之一——由《彩云追月》改编的钢琴 曲。演奏前他对观众说:“我非常荣幸能作为上海世博会的大使来到纽约中央公园表演,欢迎大家到上海参观世博会!”

行云流水的中国旋律汩汩流出,有人聆听,有人点头,有人热泪盈眶……

这个夜晚,世博、中国、上海,已化为这淙淙乐音,荡入美国观众的心中。

与世界“对表”

世界顶尖乐团之于上交,正如世博会之于中国,是一个学习、思考、比对、追赶的坐标。

有过许多国际演出经验的中国音协副主席、上海歌剧院院长张国勇说,“单从纯艺术角度考量这次演出,上海交响乐团能和纽约爱乐同台对话,本身就是 提升中国地位、上海地位的一次文化行为。更何况世博盛会正在中国上海举行,这次艺术行动更具有‘文化握手’意义。且不管两支乐团水平是否等量齐观,能够受 邀站上这个平台,已经显示着上海与国际最密切的一种接轨。”

为宣传世博而赴美的上海交响乐团,就此迎来对自身发展大有裨益的一次良机。领队暨上海交响乐团团长陈光宪对记者说,这是纽约夏季音乐会45年历 史上,首次邀请其他乐团来中央公园演出。仅听此言,就可以想象其言语中自豪满溢。

上交是亚洲历史最悠久的交响乐团,于2008年7月成立中国首个交响乐团理事会,实现原有体制下的机制创新;2009年签约美国最著名的哥伦比 亚经纪公司,当年11月北美巡演,上座情况不逊于同期的柏林爱乐乐团和费城交响乐团;今年上海新年音乐会,更是迎来从未在亚洲执棒的世界顶尖指挥大师穆 蒂,并博其赞许 “你们年轻,却充满激情!”……

与世界对表,眼界在对接中一步步拓宽。其实,作为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名片,上交曾经有段相当长时间的停滞。随着母亲城的经济腾飞、文化繁荣, 才重新孕育起跻身国际知名乐团之列的梦想。乐团的点滴变化,都是城市之变的折射与渗透。

在去年11月的北美巡演中,本报记者亲见一些美国音乐界人士及普通观众在交流中提到“EXPO(世博)”。他们表示,听到来自上海的音符后,对 这座城市和世博会多了一份期待。而这一次,陈光宪刚刚通过经纪公司联系纽约爱乐时,经纪公司与纽约爱乐的负责人就不约而同地对“世博”主题表示很感兴趣。 他们说,奥运在中国很成功,相信世博活动同样会很精彩。

“在无数次的电子邮件、电话会议后,在我们飞赴纽约、他们飞来上海的一次次面谈后,终于确立了合作方式。这是一个极不容易的过程。可以说,文化 交流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碰撞。但有一点让我们有些意外又很惊喜:即便对方对曲目要求非常严苛,他们仍旧欣然接纳了上海世博会的中文主题歌《致世博》,这也是 这首歌的北美首演。”陈光宪说。

用“通码”交流

有个细节,颇能说明世博推广中某种难以察觉的变化。陈光宪透露,在沟通曲目时,原本上交想演奏一首竹笛协奏曲,没想到纽约爱乐坚决拒绝西洋古典 音乐之外的元素,只能放弃。“但这是一种开放姿态的放弃。我们已经让纽约夏季音乐会破例邀请了我们,也许明年我们的民乐演奏还能让它继续破例。”

这是一种自信积极的心态,也是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以外国人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来推广,这属于非常好的公共外交范畴,容易在情感沟通中增 加亲和力,打动人、吸引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志安博士认为,文化是多元的,走出国门的我们要有文化自信,在尊重对方文化差异的同时恰恰是寻求双方共识 的时刻。

其实,在去年11月的上交北美巡演中,融合了二胡、琵琶、古筝与女声的交响作品《蝶恋花》虽然让有些观众激赏,却也让另一些人因不习惯中国当代 作品而离场。

受众的需求始终是第一位的。作为世博推广,这一次的“走出去”任重道远。以往,国内走出国门的推广活动大多采用京剧等形式,但这些外籍人群难得 一见的形式,更多的恐怕是尝鲜,而非融入。张志安说,一般而言,外籍人群难以融入体会的文化很难引起共鸣、与之契合,所以我们应选择一种智慧的方式,并不 一定要选最好的工具,而要选最适合的工具,等受众接受并喜欢后,再让需要传递的其他含义在后续解读中逐渐显现。

张国勇说,在很多人眼中,对世博的聚焦还在于其新奇、高科技的一面,但他认为世博作为一个文明盛会,是人类文化的综合展现,其文化沟通的重要性 超出其他因素。“音乐,尤其是交响音乐无国界。它是一种通码艺术,中国和上海正在通过世博这个契机,把这种通码艺术的能量发挥得更大。这其实是上海在巧妙 运用最容易被接受的‘语言’。它让我们在同一个平台上,与世界分享同一个事物、同一种感受。”

“让音符自己去说明、传达,让人们去品味、选择、判断、取舍。在这样一种取长补短的提升中,中国人更能看清我们文化的优缺点,不妄自尊大,也不 妄自菲薄,从而判断我们应该拿出什么东西让世界来了解自己。上交与纽约爱乐的对话是一个探索,它有助于让外国更多了解中国,有助于消除文化隔阂、误会;它 也能为中国艺术家、中国文化、中国形象,赢得真正的尊重和知音。最终,有了这种文化层面的交流,才有可能产生更高层面的和谐。”张国勇说。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