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有人说,布鲁克纳是“把一首交响曲写了九遍”,这是指他创作的连续性。从这个角度来看,《第四》无疑具有某种转折意义。

相关 About

布鲁克纳 Anton Bruckner 奥地利作曲家

时间:2019-03-15 00:27 上海交响乐团 陶辛

大麻烦

布鲁克纳对自己的创作总是不停修改,有时还会请别人(包括自己的学生)帮他一起改,因而后人很难确认作品的“定本”。对此,指挥家和音乐学家们常会哀叹“真麻烦”,以至于音乐界有“布鲁克纳问题”(Bruckner problem)的说法。

《第四交响曲》是布鲁克纳第一次确立乐坛声誉的“成名作”,他对这部作品尤为上心,这样也就成了他改动最多版本最复杂的交响曲之一(关于这部作品的版本,可查阅维基百科英文版——趁还能看)。

与老巴赫那代人相比,19世纪的西方作曲家已经自恋膨胀得很厉害了,而布鲁克纳则是异类。但只要了解下他的经历,也就不难理解布鲁克纳的作为了。

布鲁克纳的音乐学习经历相当漫长,直到40多岁,还在跟老师上课做习题,从和声复调一直学到配器。除了热衷“题海”,他还是个“考证狂”。从“和声”“复调”这些单项证书(通常由专业老师直接签发)起,最终通过了维也纳音乐协会的“学院教师资格”考试,并凭此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成了教授。

布鲁克纳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担当教堂的管风琴师,他的创作不是用来获取个人名利的,而是为荣耀上帝而作。由此,他所看重的,是作品本身的“尽善尽美”,并且怀着谦卑虔诚的心,去努力达致这一境界。

他从不刻意求新求变,追求音乐语言上的“前卫”,只是顺从理性和感觉的指引。在漫长的作品修改过程中,通过自我审视来不断提升和推进。无意间,他的音乐启发了后来的马勒(也是他的学生)乃至勋伯格,成为现代音乐的先驱之一。

怎么个“浪”法?

在当代中外语境中,“浪漫”和romantic的所指,大抵跟男女情爱有关,再往大里扩展,可以是指那种跟“现实、真实”相对立的状况。只是,名为“浪漫”的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听上去,似乎跟上述概念并不搭。

西文romantic的词根是Rome(罗马),指古罗马帝国。进入文艺领域的romance则是跟“过去时代的传奇故事、幻想的、激情的”有关。到了18世纪,西方社会开始进入启蒙和工业化时代,romantic也逐渐成为一种文艺思潮乃至“主义”。这个词,既是对时代趋势的反映乃至引领,也可被当做与时代潮流的对抗。由此而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信仰、悲悯、大自然、民族性。

布鲁克纳属于音乐中的“浪漫主义”时代,尽管他与瓦格纳的私交甚笃(并怀有很深的感情),并因此而受到勃拉姆斯派的攻击,但他显然不是瓦格纳那样的时代引领者,也不是勃拉姆斯式样的古典传统守护者。他的“浪漫”含有更多的对那个时代的主流的“对抗性”。

在表现大自然这件事上,你们注重借景抒情,我更喜欢沉溺于造物的伟大,存天理灭人欲。在表达情感这件事上,你们讲求捕捉个人情感的细腻波动并着意渲染情感的燃烧性,我更乐于抒发对终极永恒的崇敬赞美和追寻。

若从这样的背景和角度来切入,也就不难理解布鲁克纳的“浪漫”了。

描绘与升华

作为一位比较纯粹的“交响曲作曲家”,布鲁克纳的音乐常会被认为是更具哲理性结构性的长大艰深之作。实际上,他的《第四》还是很讨人喜欢的,也是他的作品中上演得最多的一部。

音乐有很强的画面感,使用了大量市井晨号,狩猎号角,以及马蹄声和鸟鸣的模仿等描绘性语汇。这种写法与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主流中的交响诗和标题音乐美学有关。同样的画面,布鲁克纳的音乐更像是浓烈厚重的油画,而其他作曲家(如李斯特、德沃夏克)的交响诗更像是轻快明晰的粉彩插图。从本质上看,布鲁克纳浓烈厚重的笔触所描绘的大自然并不仅仅是为激发听众产生诗意美感,而是营造出一种瑰丽雄奇的气势,让人们感受到上帝的存在。

布鲁克纳所描绘的生活场景也并不是19世纪的现实当下的,而是更具怀旧感,是遥远的骑士时代——那个更为纯朴更有信仰的时代的回响。第二乐章中幽静沉稳的进行曲有种“梦回吹角连营”的意境,对马勒的《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夜曲”有着直接的启发。

虽然版本和细节变化复杂繁多,这部交响曲还是可以大致分成1874年“首演版”和后来的“修改版”。两个版的第一第二乐章的改动并不太大,最大的区别是“修改版”完全重写了第三乐章并对第四乐章做了较大改动。现在音乐会上演出比较多的是“修改版”。

“首演版”的第三第四乐章是世俗生活场景与大自然景色的描绘,视角上比较统一。而修改版则加大了两个乐章之间的对比:第三乐章的画面感(狩猎场景,民间舞蹈场景)更为鲜明逼真,第四乐章则削弱了原本的描绘性自然音响模拟,强化了心醉神迷的感叹和舒展开阔的咏唱。

通向天国

有人说,布鲁克纳是“把一首交响曲写了九遍”,这是指他创作的连续性。从这个角度来看,《第四》无疑具有某种转折意义。

如果说,《第四》“修改版”将“首演版”对自然与生活场景的描绘升华至对神的赞颂,那么《第四》末乐章中展示出来的感叹和咏唱到了《第九》中则变得更加纯粹——基本上没有了对自然和生活场景的描绘,而是纯粹的内心心像和信仰意志的外化。《第九》的第三乐章中出现了浩瀚的“星云”意象,这是贝多芬晚期作品中(如弦乐四重奏《大赋格》)经常出现的。只是,布鲁克纳最终没能写出《第九》的第四乐章——那是直接描绘天国的,世间凡人是写不出的。

尽管如此,布鲁克纳仍是距离天国最近的作曲家。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