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乐会的压轴是贝多芬的奏鸣曲(Op.110)。科迪是演绎德奥作品的权威,贝多芬更是如此,也是整场音乐会最能体现其演奏艺术上的传统。

2009-10-25 19:34 林 达

当“技巧派”与“炫技派”蜂拥而至时,时下的钢琴演奏艺术似乎已塑造成一座被“快速跑奏”、“疯狂击弦”堆积而成的金字塔。“明星效应”所产生的“新派别”永远在与以往的传统演奏抗衡,以致忽略学术与传统的重要性。但庆幸的是,琴坛依然活跃着一批具有极高音乐素养的钢琴家,他们崇尚传统,钻研作品本身的意义,也为钢琴界的平衡发展而努力。其中,加拿大钢琴大师安东·科迪赫然在列。他是目前为数不多的真正继承德奥演奏系脉的艺术家。10月17日,在上海音乐厅,他带来了自己的独奏音乐会。

曲目以德奥作品为主,开场是莫扎特的《c小调幻想曲》。安东·科迪在这首情绪多变的作品中,出乎寻常的冷静。开头的和弦便证明了钢琴家的立场,莫扎特悲剧性“小调 ”的独特魅力都包囊于此。随着音乐的发展,作品情绪的变化被牢牢控制住。对于科迪而言,这是渲染其个性的时机。抒情片段的歌唱具有明确的方向感,音色上的对比让旋律蒙上了更多想象的空间,以致成为一种语言,就像莫扎特歌剧中的咏叹调。 

海顿的《降E大调奏鸣曲》,娴熟的音阶跑动成为了科迪演奏中致胜法宝。那不是走马观花的絮絮而过,而是如珍珠般地干净利索。科迪演奏的古典作品略显保守,对于音乐上的处理,极具控制。技术与音响像是被埋藏在冰岩之中,这当然是为了迎合作品本身的风格要求。而在之后的音乐会中,科迪流露出演奏风格的另一面,那隐藏在冰岩中的大炮开始发挥自己的威力。 

舒曼的《g小调奏鸣曲》是上半场最后一曲,在音乐会上选择这部作品具有挑战性。在舒曼的大型钢琴作品中,冲动与不安成了音乐最典型的特征,时而滋生一些神经质的现象在内。科迪诠释的“舒曼”,在理顺逻辑的同时,将这些元素充分体现出来。听他的“舒曼”,可以感觉到只有一条主线,像是一个探险家在叙述自己的冒险故事,让听众身临其境。 

下半场,科迪选择了门德尔松作为开场,其中《庄严变奏曲》最为精彩。这首“愈演愈烈”的作品似乎很适合科迪这样慢热型钢琴家。末尾段出人意料的震撼,让笔者联想起俄罗斯钢琴家里赫特在纪录片《The Enigma》中最后超自然的绝伦演绎的几节变奏。

  音乐会的压轴是贝多芬的奏鸣曲(Op.110)。科迪是演绎德奥作品的权威,贝多芬更是如此,也是整场音乐会最能体现其演奏艺术上的传统。赋格贯穿了整个末乐章,他把握了贝多芬晚年独有的音乐气息,音乐层次鲜明而富有活力。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他的演奏血脉中,已经稳固了自己的风格领地。就贝多芬而言,把科迪与其师塞尔金相比,已经毫无意义。 

无论是冰岩,还是大炮,安东·科迪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演奏像“唐尼采蒂-李斯特”那样的炫技作品。然而他让我们欣赏到一位真正艺术家的魅力。伟大的演奏永远来源于钢琴家自身的价值观与审美需求,就像在钢琴演奏史上,图雷克演奏巴赫、齐夫拉演奏李斯特、拉罗查演奏格纳拉多斯,乃至今日,安东·科迪演奏贝多芬……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