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微信公众号“橄榄古典音乐”想做的,就是把古典音乐做成很多道“菜”,为现代人一一端上来。因为,“你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某道‘菜’,然后由此爱上更多的菜式。”

相关 About

古典音乐 Classical Music

时间:2016-03-12 13:16 解放日报 刘璐 龚媛媛

本报记者 刘璐 实习生 龚媛媛

跨越时空的古典音乐,能为忙碌的现代生活带来什么,让柴米油盐中的人们从中感受到什么?

微信公众号“橄榄古典音乐”想做的,就是把古典音乐做成很多道“菜”,为现代人一一端上来。因为,“你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某道‘菜’,然后由此爱上更多的菜式。”

无意中的碰撞

虽然身边一直不乏音乐圈的朋友,但“橄榄古典音乐”创始人秦晶与古典音乐的结缘,并不算早。

在北大中文系念书时,他的一位室友突然疯狂爱上了小提琴,20岁“高龄”学起了小提琴,每到下午5点就开始旁若无人地练琴。对秦晶来说,那段时间简直就是“噩梦”——不仅要忍受室友不成调的琴声,还要应对楼道里前来敲门的同学,向他们挨个儿解释和道歉。

“噩梦”的正效应是,秦晶的古典音乐启蒙由此完成。“第一个能完整拼写名字的音乐家是巴赫,因为那是室友电脑的屏保密码。”他笑着向记者回忆。

秦晶懂得古典音乐的好处,是在工作多年以后。有一段时间,连续加班的高压让他疲惫不堪。此时,他会偶尔听听古典音乐。就是这样无意中的碰撞,让他发现自己竟与古典音乐产生了共鸣。在古典音乐的怀抱中,他觉得自己得到了彻底的放松,获得了一种毫无负担的愉悦。“可能我比较笨吧,所以对古典音乐的理解是一个渐悟的过程,而非顿悟。”

“橄榄古典音乐”现任总监刘婕,同样经历了这样一番与古典音乐的结缘。

这个80后江苏女孩出生在一个摄影师家庭,是个“放养”大的“假小子”。小学二年级时,她在少年宫学舞蹈的间隙,突然听到一阵美妙的琴声。顺着琴声寻找,她走到一间钢琴教室前,透过一扇半掩的门,看到一位长发飘飘的女老师正在弹奏莫扎特的曲子。那个画面,她至今历历在目。

“当时觉得太美了!回家以后,我立马跟爸妈提出要学钢琴。”刘婕告诉记者。学习钢琴的过程枯燥而辛苦,但因为是自己的选择,她坚持下来了。奇妙的是,自从学了古典音乐,好动的刘婕慢慢坐得住了。

后来刘婕如愿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大学毕业后,她做过演出经纪、新媒体公关等工作。两年前,因为对古典音乐的共同兴趣,她与秦晶一拍即合,投入“橄榄古典音乐”的创建。

从大众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

作为“橄榄古典音乐”最早的员工,刘婕曾花了一个月时间研究国内外各种音乐网站。

最初,大家的构想是把微信公众号做成一个古典音乐数据库,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查询关于古典音乐的各种资料。做到第200个关键词时,由于平台技术上的限制,这个建立“古典音乐博物馆”的“野心”不得已作罢。

刘婕又做了各种尝试,结果发现从大家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更容易让毫无专业基础的用户亲近古典音乐。翻看“橄榄古典音乐”阅读量最高的历史文章,有不少是适合起床、睡前、旅途等场合的音乐推荐。

如果说这类推荐好比饭后“甜点”,那么“正餐”的品类可谓丰富多样。在贝多芬诞辰245周年之际,“橄榄古典音乐”以时间轴为序,回顾了贝多芬作为最早 “走进”中国的西方古典音乐家,在中国风雨兼程的110年。“乐圣”之称源于谁?国内最受认可的贝多芬传是哪个版本?简单的图文与相应的音乐片段交织,基本能满足大众了解这位著名古典音乐家的胃口。

偶尔也来点“麻辣”作料挑逗味蕾。不想上班的时候,什么样的古典音乐可以助力摆脱“假期综合征”?股票暴跌时,如何用古典音乐形容戏剧化的情绪?

更青睐非专业的视角

但无论怎么“烧”,都是家常“菜”的口味。让经典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正是“橄榄古典音乐”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为了弥合古典音乐与普通用户的距离感,刘婕甚至更青睐非专业编辑的稿件。深度上的优势,有时反而可能带来视角上的狭窄。在刘婕看来,非专业编辑更懂得如何从普通人的角度去理解古典音乐,表达也更为通俗。“有时候,相比专业性,我们更看重对古典音乐发自内心的这份热爱。”

秦晶的表述更为“通俗”:“我自己也不是行家,只是出于喜爱才分享。我们的工作就是端上很多‘菜’让用户去品尝。你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某道‘菜’,然后由此爱上更多的菜式。”

为了让“食客”们有彼此交流的机会,“橄榄古典音乐”会不定时分享各大城市的音乐会信息,还按地区分类建了一些听众群。兼任这些交流群管理员的时候,刘婕称自己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收发信息,“连手机都是烫的。”有人在群里相约共赴音乐会,也有人在一场音乐会结束后意犹未尽地讨论现场的某个细节。目前,“橄榄古典音乐”有26万粉丝,在古典音乐普及类微信公众号中位列第一。

采访中,秦晶讲了这样一桩趣事。有一次,他的岳母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你平常工作那么累,我给你推荐一个古典音乐的公众号吧,是出国旅行时一位同游的老太太告诉我的。”

一看到岳母手机里“橄榄古典音乐”几个字,秦晶就乐了。他自豪地告诉岳母:“妈,这个公众号就是我们公司做的!”

现在的新媒体有一个“心病”

解放周一:为什么把“古典音乐”与“橄榄”联系在一起?

秦晶:“橄榄古典音乐”是橄榄新媒体联盟中的一员,此外我们还有一些有关婚尚、食材、红酒等内容的公众号。

原本只是想找一种具象的东西来表达我们对生活的态度,橄榄代表了绿色、健康,很符合我们的需求。另外,它的英文是Olive,在我们看来还可理解为office live,我们想给办公室白领提供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解放周一:据说你们还要出一本有关古典音乐的杂志,在纸媒被唱衰的今天,为什么要“逆势”做这件事?

秦晶:确实有不少朋友认为这个想法有点“疯狂”。做杂志需要投入很大成本,并且短时间内难有回报。不过,我相信人总是需要有一些精神追求的。

中国现在大概有3000万琴童,我觉得这一代家长对孩子艺术教育的理念跟过去已经有很大不同了,他们让孩子学琴未必是冲着考试加分去的,而是真正想让孩子受到艺术的熏陶。很多家长在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也爱上了音乐。我认为艺术教育,包括成年人自身对于艺术的需求,在今后会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解放周一:你是做纸媒出身,在建立橄榄新媒体联盟后再做纸质杂志,是不是出于内心的纸媒情结?

秦晶:确实是。几年前,我们和英国BBC方面谈合作,对方带了一本音乐杂志BBC Mu-sic。一打开那本杂志,我就被它的气质深深吸引了,当时就萌生了要办一本有品格的音乐杂志的想法。

现在的新媒体有一个“心病”,就是总被阅读量所驱使。“橄榄古典音乐”也存在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的公众号做得还不够好,粉丝时有流失的一个原因是,一个零基础的用户关注我们一段时间后,在了解古典音乐的路上迅速成长,就完全可以脱离我们了。因为他会觉得我们已经不能再提供更多的营养了。这是目前我们做新媒体遇到的一个瓶颈。

解放周一:还是停留在“浅阅读”。

秦晶:是的。如果说这个公众号是给入门级爱好者做导赏的话,那么我们希望所办的纸质杂志能给“中度”音乐爱好者提供更有深度的阅读。在这里,我们会坚持传统杂志的一些做法,比如按流派和地区来做一些专题。

相对来说,微信适合在碎片化的时间里阅读,比如早晨起来或者晚上睡前,大家可以跟着我们的推荐听听古典音乐。而杂志则适合人们在比较安静的场景,细细品味。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