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马勒的《第九交响曲》,D大调,作于1909-1910年,由布鲁诺·瓦尔特于1912年6月26日在维也纳指挥首演。

简介 Introduction

D大调第九号交响曲(MAHLER:Symphone No.9)由古斯塔夫·马勒于1909年至1910年间所作,此曲连同‘大地之歌’,成为第十套由马勒创作之交响曲。由于马勒未完成第十号交响曲便已与世长辞,故此首第九号交响曲,亦是马勒生前最后完成之交响曲。

马勒的《第九交响曲》,D大调,作于1909-1910年,由布鲁诺·瓦尔特于1912年6月26日在维也纳指挥首演。在此曲之前的《大地之歌》,原应称 为《第九交响曲》,因考虑到与第九有关连的作曲家的命运,才舍第九不用。作此曲时,马勒好像已安然超越了死亡,在第一乐章发展部也曾记有“呵,我消逝了的 青春,我消费了的爱”,第三乐章开头记有“给在阿波罗的我的弟兄”,第四乐章结尾有“像死那样结束”。

乐章

  • 第一乐章

    悠闲的行板 (D 大调) Andante comodo (D major)

  • 第二乐章

    从容不迫的兰德勒舞速度。带点笨拙,非常粗糙 (C 大调) Im Tempo eines gemächlichen Ländlers. Etwas täppisch und sehr derb (C major)

    第二乐章是一种名为兰德勒 (ländler) 的舞曲,但它已被扭曲到不再像跳舞。这让人回忆起了马勒第四交响曲中的第二乐章,那失真的传统舞蹈到舞蹈的死亡。举例来说,马勒将传统的和弦序列转为面目全非的变化。

  • 第三乐章

    轮旋曲─滑稽曲﹝极快板﹞。非常顽固 (a 小调) Rondo-Burleske: Allegro assai. Sehr trotzig (A minor)

    第三乐章采用回旋曲式,同时展现出马勒最终成熟的对位法技巧。乐曲开头以小号不协调的主题开始,逐渐发展为双赋格曲式。乐章开头的标题标示了 "Burleske" (一种滑稽性的模仿作品),带出一种既混合巴洛克时期的对位法及不协调和弦的风格。马勒在手稿中写上 "给我在亚波罗的兄弟们" (to my brothers in Apollo),正正反映他对批评者一种自嘲而枯萎回应。因为在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既是音乐灵感的守护者,也是破坏之神─他的箭会为人间带来瘟疫。

  • 第四乐章

    极慢板。非常慢和有保留地 (降 D 大调) Adagio. Sehr langsam und noch zurückhaltend (D-flat major)

    标示著 "非常慢和有保留地" 的最后乐章先由弦乐器开始。有音乐评论家认为主旋律的音型跟英国一首葬礼常用的赞美诗﹝《求主同住,夜如潮水快将降临》﹞十分相似。[1]同时更直接引用 了第三乐章中段的旋律。把这个乐章凑成有如一首挽歌。而整体的气氛都是充满著凄凉孤寂、空洞得令人毛骨悚然乐段。旋律和伴奏各自在极高音区或极低音区进 行,留下中间区域巨大的空洞缺口。因此他们认定为这首交响曲尽是充满著“死亡的预兆”。最后部份中,马勒于第一小提琴中引用《亡儿之歌》第四首的最后一句 旋律;"在远处的天空,日子将更美好",音量更见柔弱,音乐渐渐消散,最后至万籁无声。

配器模式

第九交响曲采用下列编制:

  • 木管乐器:短笛1, 长笛4, 双簧管4 (第四双簧管兼英国管), 降 E 调高音单簧管1, 降 B 调单簧管3, 降 B 调低音单簧管1, 巴松管4 (第四巴松管兼低音巴松管)
  • 铜管乐器: 圆号4, 小号3, 长号3, 大号1
  • 敲击乐器: 定音鼓, 大鼓, 小鼓, 钹, 三角铁, 锣, 3 个钟, 铁片琴
  • 弦乐器: 第一小提琴, 第二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大提琴, 竖琴 2

乐章赏析

这首作品按美国音乐评论家唐斯的说法,4个乐章好比“浩大的死亡之舞,按每乐章顺序分别为:死亡作为解放者,死亡作为死亡舞的伴奏者,死亡作为战场上的敌手,以及最后死亡作为一个起慰藉作用的友人。”共4个乐章:

  • D大调

    1.悠闲的行板,D大调,扩大的奏鸣曲式。圆号、竖琴、低音弦乐构成短小序奏后,第二小提琴呈示断断续续的第一主题,木管变形承接后,变成灰暗的D 小调。第一小提琴呈现第二主题,弦乐与木管对位,铜管加入后又回到D大调,将第一主题作发展处理,大提琴、小提琴、木管承接后,变为降B大调,展开以第二 主题为中心的对位发展。到顶点时,小提琴与木管奏第三主题,壮丽地发展,平静后,进入发展部。定音鼓表达序奏动机后,圆号抒情地处理第一主题,双簧管承 接,变成坚毅的快板。圆号表现第三主题的发展,弦乐急速作半音阶下降。变为降B小调,第二主题作热情的处理。第一、第二主题加以变形,对位达到高潮,平静 后在序奏动机上小号奏F小调葬礼进行曲曲调,不久变成D大调,以第一主题进入再现部。再现部一一再现呈现部材料。如果说发展部充满与死神的搏斗,再现部已 在平静净化的气氛中,宁静地吟咏。各乐器纷纷作华彩处理,最后以弦乐幽静的泛音而结束。这个乐章以死亡降临开头,主旋律则是告别的不同表现。柏格认为,这 是马勒 “有生以来所写的最最神圣的东西,它表现了他对人世的异常热爱,表现他多么渴望在世间平静地生活,渴望享受大自然的深邃奥秘——在死亡到来之前。因为死神 的降临是无可抗拒的,整个乐章渗透了死亡的征兆,它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尘世的一切理想都以它而告终。” 马勒的学生布鲁诺·瓦尔特则认为:“这一乐章发展成为离别情绪的一个凄恻动人而又高洁庄重的缩影.徘徊在离别的悲哀和对天国光辉的幻觉之间的遐想是独一无 二的。它使这一乐章升华到天堂幸福的境界。”

  • C大调

    2.C大调,指示“以缓慢的兰德勒舞曲速度”,相当于谐谑乐章。全乐章有3种兰德勒舞曲风格旋律,开头在低音管与中提琴所奏的轻松短小序奏引导下, 第二小提琴像古提琴呈示第一兰德勒舞曲旋律,低音管与中提琴以对位缠绕。变得活泼后,第二兰德勒舞曲旋以E大调圆舞曲风格出现于第一小提琴,结构如回旋 曲。圆号与小提琴奏缓慢的第二兰德勒舞曲旋律,低音管与大提琴引进第一兰德勒舞曲旋律的对位,进入第二段。第二段先以6个变形发展第二兰德勒舞曲旋律,再 以第二兰德勒舞曲第一插句与第三兰德勒舞曲对位,以5种变奏发展。第三段先发展第一兰德勒舞曲,再利用第二兰德勒舞曲的插句作为经过句,移至第二兰德勒舞 曲的发展,以4个变奏达高潮。第二兰德勒舞曲的插句加入,又出现4个变奏。第四段以回忆的方式暗示第一兰德勒舞曲,第三兰德勒舞曲亦加以暗示后,进入结 尾,以第一兰德勒舞曲的回忆构成宁静的尾声。

  • A小调

    3.回旋曲,幽默地,A小调,很快的快板。主题片断构成短小序奏后,第一小提琴呈示回旋曲主题,它对位、变形后,圆号与小提琴都引入新旋律,第一小 提琴再引出第一副主题,展开二重小赋格。小赋格的两个主题来自回旋曲材料,它达到顶点后,再由圆号与木管再现第一副主题,圆号奏《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的 牧羊神主题。接着,圆号与低音弦乐以对位进行,单簧管加入后,双簧管与小提琴以新旋律,F小调奏二重小赋格。这个小赋格因铜管所奏的第二副主题而中断。这 个副主题发展处理后,不久回旋曲主题再现,结尾变成急板,进行曲形态。

  • 降D大调

    4.慢板,降D大调,回旋曲式。在缓慢的小提琴动态后,小提琴奏出有些灰暗的回旋曲主题,这是第三乐章后一个小赋格引申而来的。此主题进行中,小提 琴奏第一副主题,回旋曲主题经过插句而变形,经过句作自由的幻想发展,最后是平静的结尾。这一乐章充分体现“平静地向世界告别”,中部有跌宕起伏的意大利 风格旋律,最后旋律片断越来越不协和,它最后消退为“沉寂”,就像布鲁诺·瓦尔特形容:“就像一片云彩消失在蔚蓝色的天空中。”应该说,这首交响曲以最大 限度拓展了调性的表现力,达到了词性音乐的极限。

版本可选

这首交响曲的版本可选:

  • 1.卡拉扬1979/80年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DG,金版.CD编号439024-2(2张),《企鹅》评介三星。
  • 2.巴比罗里1964年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EMI,CDM7 63115-2,《企鹅》评介三星。
  • 3.西诺波里1993年指挥爱乐乐团版,DG,CD编号445 817-2(2张),《企鹅》评介三星。
  • 4.伯恩斯坦1979年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DG,CD编号435 378-2(2张),《企鹅》评介三星。
  • 5.阿巴多1987年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版,DG,CD编号423 564-2(2张),+马勒的《第十交响曲》。
  • 6.布鲁诺·瓦尔特1961 年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版,Sony,CD编号SMK64452(2张)。这2张唱片上还有瓦尔特在现场排练的片断,《企鹅》评介三星。这首交响曲的历史录音可选布鲁诺·瓦尔特1938年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版,DUIT,CD编号CDEA5005,EMI,CDH7 63029-2,《企鹅》评介历史录音三星。
  • 7.克莱姆佩雷尔1967年指挥新爱乐乐团版,EMI,CD编号CMS 7 63277-2(+瓦格纳《齐格弗里德牧歌》,《企鹅》评介三星。
  • 8.殷巴尔指挥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版,DENO,CD编号CO 1566/7(+马勒《第十交响曲》,2张),《企鹅》评介三星。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马勒 - D大调第9交响曲
作品信息
作曲 :马勒 1909-1910
时长 :1:28:00( 平均 )
体裁 :交响曲
链接 :维基 / IMSLP乐谱
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热门音乐人 Artists

更新时间:2018-05-31 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