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简介 Introduction
门德尔松的《第五交响曲》(宗教改革),d小调,Op.107,作于1830-1832年,预定1830年6月25日宗教改革300年纪念首演,因天主教会抗议而中止庆祝活动,后延迟于1832年春,门德尔松自己指挥在柏林合唱研究会首演。宗教改革由马丁·路德所领导。马丁·路德,德国萨克森州人,曾任天主教圣职,威登堡大学教授。1517年起对天主教非法敛财提出严厉指责,1518年出席奥古斯堡会议时因发表极端演说,1520年被罗马教皇开除教职。1521年他受命出席国会,接受皇帝诘问,未能自圆其说,后在萨克森侯爵保护下,在瓦德堡完成了新约圣经的德译本,1523年公布新教礼拜次序,确立新教,形成基督教内新旧教相对立的状态。
背景介绍
有人认为门德尔松的交响曲不甚关注重大题材,缺乏宏大叙事的气魄,其实不然,他的第二交响曲《颂赞歌》即《康塔塔交响曲》正是为纪念活字印刷术发明400周年而作,虽然门德尔松本人更愿意把它称作是“一部宗教清唱剧”,但《宗教改革交响曲》作为一部标准的交响作品是为纪念奥格斯堡会议这一宗教改革运动中的里程碑事件而创作应属确定无疑,相比之下,巴赫的第80号康塔塔1730年也是作为纪念《奥格斯堡信纲》曲目上演, 而且也是由路德的《上帝是我们的坚固堡垒》谱曲而成,名气却要大得多。很明显,不仅对门德尔松的误解与这部《宗教改革交响曲》长期被忽略有关,而且这部作品显示的创作方向转变也连带地遭到了忽视。
《宗教改革交响曲》虽然是“第五交响曲”的别称,但依写作年份排序,它实际是门德尔松的第二部交响曲。这部编号为Op.107的d小调交响曲写于1830年,适逢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奥格斯堡神圣罗马帝国会议三百周年。这一重大的宗教事件进入门德尔松的视野决非偶然。门德尔松出身殷实犹太家庭,宗教信仰氛围的濡染在其少作中即有体现,据传,他在10岁时就为圣经《诗篇》第19篇《神之行彰显其荣》谱曲。对宗教题材的热情一直延续到门德尔松创作生涯的晚期,除了《宗教改革交响曲》,后来取材于《新约·使徒行传》、《旧约·列王纪》的两部清唱剧《圣保罗》和《以利亚》也都是他的代表作。
门德尔松运用圣诗519首“德勒斯登阿们”于此曲的第一乐章导奏(Introduction)和再现部。后来瓦格纳(Richard Wagner, 1813- 1883)在他的乐剧《帕西法尔》(Parsifal)也使用了“德勒斯登阿们”当圣杯(Holy Grail)的主导动机(Leitmotiv)。宗教改革交响曲,第四乐章应用EIN FESTE BURG曲调2次,起初以G大调圣诗呈现然后转为D大调6/8拍子以奏鸣曲式及圣咏幻想曲形式处理。虽然第五交响曲不是孟德尔颂最杰出的作品,却最能表露出他虔诚的信仰。
乐章介绍
此曲共4个乐章:
1.奏鸣曲式,序奏为行板,D大调,开头的庄严旋律为《德累斯顿·阿门》的著名乐句。《德累斯顿·阿门》是17世纪左右始,德累斯顿宫廷教会启用的一种特殊“阿门”,目前已普遍为世界各地所唱的赞美歌所采用。序奏以此动机为基础构成,充满神圣的气氛。主部为热烈的快板,d小调,亦为序奏的发展。第一主题先有力地奏出,第二主题予以辅助,这两个主题以华丽的姿态发展。序奏片断出现后进人再现部,两个主题反复。
2.活泼的快板,降B大调,三段体,快速的谐谑曲。轻快的主旋律先以舞蹈般明亮的形态向前推进,经过优美的中段再回复主旋律。
3.行板,g小调,二段体,以抒情旋律为中心构成,充满宁静的气氛。因这个乐章短小,与第四乐章不间断演奏,故也可观为第四乐章的序奏。
4.序奏为流畅的行板,G大调,以马丁·路德为新教礼拜所作的《上帝是我们的坚强堡垒》(Ein’feste Burg ist unser Gbtt)旋律为中心。主部以自由形式、活泼的快板、D大调开始,转为庄严的快板。庄严的第一主题后经经过部出现赋格的第二主题,在发展中对位运用得极为出色。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