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试听 Plays
♬ 柴科夫斯基 - b小调第6号交响曲「悲怆」Op.74 第3乐章 | 新芭网 ( 音频 ) |
♬ 柴科夫斯基 - b小调第6交响曲「悲怆」Op.74 第2乐章 | 新芭网 ( 音频 ) |
资讯 Guides
浅谈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 2019-02-25 00:27 |
简介 Introduction
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 Symphony No.6 in b Minor Op.74
《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Symphony No.6 in b Minor "Pathétique" Op.74 ,大约在1893年8月末至9月间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介绍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大概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本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作者所体现出的这类情绪,实际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国末期,俄罗斯人民处于一种被压抑状况下的真实心态。
本曲虽属于标题音乐,但决不是针对某一特定事件或某一特殊个人的感情描写,只是以抽象手法表现人类共同具有的悲怆情绪而已。因此有的乐评家认为,本曲不应视为纯粹的标题音乐。
乐章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 第一乐章 慢板-不很快的快板,b小调,4/4拍,奏鸣曲形式。序奏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区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乐器则如叹息般地继续。乐曲自开始就笼罩在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后乐曲的速度旋即转成行板,第二主题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本乐章的终结部十分柔美、温和,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 第二乐章 温柔的快板,D大调,5/4拍。自始自终 一贯单纯的色彩,其构想似乎来自俄罗斯民谣。5/4拍子的分配方式为, 各小节的前半部分为二拍,后半部分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乐,全乐章呈现出昏暗、低迷的状态。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
- 第三乐章 甚活泼的快板,G大调,4/4拍,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而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这一乐章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人们四处奔忙、积极生活的景象,有人认为这一乐章体现出作者对过去的回忆。本乐章第一主题为谐谑曲式,轻快、活泼,与前两个乐章的主题形成对比。 乐章的第二主题很像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族舞蹈音乐——塔兰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战斗般的感觉,但这一主题在进行曲般的旋律中,并没有明朗、快活的气息,反而呈现出一种悲壮感。 这一主题旨在表现人类的苦恼爆发时,所发泄出的反抗力量。 此部分略经扩展后,再次出现诙谐曲主题而达到高潮。紧接着进行曲主题再现,乐章的终结部便在进行曲主题片断堆积的形态下强烈地结束。
- 第四乐章 终曲,哀伤的慢板,b小调,3/4拍,自由的三段体。本乐章的主题极为沉郁、晦暗(一般交响曲的终曲都是最为快速、壮丽的乐章,而本交响曲正相反,充分强调了“悲怆”的主题),悲伤的旋律在两声圆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凄凉。 本乐章在无限凄寂当中结束。这一乐章正如本交响曲的标题,描写人生的哀伤、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之美。
赏析
《悲怆》(柴科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 随笔
作者:秦鹰
1890年,与柴科夫斯基精神交往了十四年的友人、资助者梅克夫人突然以令人匪夷所思的方式中断了与柴的交往。梅克此举,令柴感到极度的悲伤和不解。 1891年柴萌生了写一部“生活”交响乐的想法,但一直未能落笔成曲,直至1893年2月才终于完成了总谱。柴在给朋友家人的书信中说:“我正经历着走向坟墓道路上的神秘阶段”。“我将自己全部的心都放在这首交响曲中了”。在完成了这部交响曲后,柴表示“我生平没有像现在这么满足过、骄傲过和愉快过,因为我确实完成了一件佳作。”……
低低的,沉沉的号音,犹如一层迷蒙的阴霾悄悄地漫延过来,浓密不透,湿重抑郁,一种深沉的诡秘,一种怪异的莫测笼罩在心头。须臾,一切被包围在扑朔迷离的苍茫之中。
几声幽幽的短笛,弦乐绷弓擦弦,一阵紧似一阵,随后,单簧管几声轻微的低吟,旋即是紧起的号声。短笛、管乐、弦乐交替反复,循序推进,汇成一股暗流在凝聚,在推动,在逼近,在挤压,继而又渐渐放缓,趋于式微,几近消逝。最后,旋律化成了一片梦幻般的意境,一股暖流弥漫全身,温柔舒适。短笛与黑管交替,在阵阵弦乐的伴奏下,进入一段回忆般的甜蜜畅想。此刻,仿佛只有一支黑管在延续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
骤然,乐队加快了步伐,一点点进逼,低音号和鼓声如天边遥远的滚雷,近处听到短笛的急促声,预示着一场雷暴雨即将来临,空气中飘荡着一股惴惴不安的气息。丝弦阵阵,号音层叠,鼓锤跳动。号角声中,似有一股莫名的暗流在涌动,鼓荡。透过一片躁动的旋律,似乎看到命运之神在闪烁,在摇曳、在呼唤,却听不到它的声音。在低低的隆隆声中,一切都是那样的不清晰,模糊和琢磨不定。
突然,犹如晴天霹雳般,一声铿锵、振聋发聩的鼓锣声,一刹那间将梦幻砸得粉碎。抬眼望去,黝黑的天边划过一道耀眼的闪电,刺破苍穹,撕裂了半爿天空。那是什么征兆?乌云翻卷,闷雷声从远处滚过来,沉沉地轧过心头。继而,在紧张的气氛中,短笛不时闪电般地滑过,乐队催动着翻滚的乌云,层层压来。管号紧逼,滋生阵阵焦躁的骚动,是一股欲冲破躯壳的力量,是一串欲喷出喉咙的疾呼;是一声失望的哀嚎,是一场瓢泼如注的骤雨;还是一阵喷涌而出的发泄?面对命运,胸中充满了激动、期盼、梦幻、局促、不安、忐忑……千头万绪,万绪千头,翻江倒海,汹涌澎湃,欲遏难止,欲罢不能。一切都是未知,一切又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安排。
乐声渐渐趋缓,远处隐隐传来风声的呜咽,天际间似乎响起一支安魂曲,幽幽怨怨,夹带着几许不甘与忧郁的离愁别绪。一支黑管悠悠地吹着,低音号隐隐相伴,一阵缓缓而来的低音拨弦,优雅无比,又似诡谲的精灵,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一蹦一跳地逐渐离去,难道这是命运之神投下的一道告别音符?
一支优美的圆舞曲缓缓而起,在旋律的催动下,仿佛从深蓝色的天幕深处飞起了蓝色与金色的精灵,它们相互缠绕,轻盈回旋,温情脉脉地翩翩起舞。间隔几小节舞曲之后,弓琴在弦上顿擦,似乎可以听到那蕴藏在心底的欢笑声。那轻捷的拨弦,如舞者欢快的脚步,踏着节拍飞旋,双目对视,一切都在无言的音韵中传递,语言已荡然无需,从每一个音符中可以听到心的博动。一轮之后,圆舞曲再起,幸福的时刻重现,舞步在号声中飞旋,顿擦琴弦的弓,弹跳的指尖,似在撩拨着心底的那根弦。须臾,鼓声轻起,伴随着带有一些忧郁的乐律渐渐地漫延过来,有些不安的,有些忧虑。舞步稍缓,似乎进入温馨的倾述,美好的憧憬,由衷的向往,然而,又有一缕无名状的忐忑。此刻,圆舞曲再起,单簧管、弦乐相互交替,旋转轮回,继而,众号加入,把舞会推上一层高潮,然后,再缓缓地滑落下来。在乐号的余音声中,一支单簧管,在惴惴不安的弦乐陪伴下,显得孤独悠幽地延续着,乐曲依旧,然而,已显现疲弱,在淡淡的复奏中绵延,最后,消逝在几声低沉的拨弦之中。
乐声轻起,行色匆匆。几声拨弦,紧跟着阵阵急弦,再度拨弦,紧接着几声清脆短促短笛之后,旋律跟进,形成了一股紧迫逼人的气势,在凝聚,膨胀,加剧。一支单簧管幽幽地出现,漂浮在旋律之上。短笛与提琴,轮流呈现,一连串的低音拨弦,呈现出一种心灵的悸动不安,一种不祥的失落与惆怅。旋律之中始终有一股暗流在涌动,套着弱音器的长短号不断催动,乐势滔滔,前赴后继,不可遏止。突然,一声雷鸣电闪,鼓声隆隆滚来,笛短仓促纷乱,如秋风中狂飞乱舞的枯叶;号音滑动翻腾,似层层飓风骇浪拍岸;鼓声滚滚,如天边隆隆的闷雷滚过。由管、弦、号、鼓编织的乐潮轮番推进,滋生着一种惶惶的焦虑,一份飘忽不定的失落,一缕怅然若失的无奈,一股内心强行克制、随时欲喷涌而出的呐喊。骤然,一声响亮的铜钹,管号、弦乐、短笛齐奏,仿佛天边的闷雷压顶而至,电闪雷鸣,最后,乐章在一阵愤然的宣泄中嗄然截止。
沉沉阴晦的乐声,长长拖踏的号声,似一支黑色的送葬队伍在缓步行进。天边一簇祥光穿破阴沉的云层,响起了一支《安魂曲》,温雅地安抚着那颗悲伤的心。缓缓的队伍,带着悲痛,移向墓地,哀伤的气氛笼罩在心头,而那颗心则在流泪淌血,天地灰暗,泣不成声,悲恸嚎啕,撕心裂肺。鼓声骤起,顿足捶胸,又一阵剧痛袭上心头,悲伤哀恸之中夹着一阵阵的“嚓…嚓…”声,阴森瘆人。继而,传来“咣”的一声,拖长、阴沉的铜锣,如哀钟鸣响,冥府洞开,准备迎接一位不幸的来者。最后的告别时刻来临。一个巨大的“殇”字由远而近,直抵眼前。那个极不情愿的幽魂,被夹裹在一群穿黑袍、戴黑尖角帽,面目不清的使者之间,亦步亦趋地走向幽暗。那尊幽魂频频回头,却停滞不了足下的步履,只有无奈地远去,消失在沉寂的墓地暮色之中。
这部《悲怆》可以说是柴科夫斯基的《命运》交响曲。柴科夫斯基在这部乐曲中注入了自己的生活和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本人以为这是柴冥冥之中的“天鹅之歌”——临终的绝唱,因为在他完成《悲怆》的10个月之后就去世了,然而,他并不知道,命运会如此匆忙地将他带走。
若要给这支乐曲的四个乐章各附上一个标题的话,本人将称之为:“命兆”、“爱情”、“失望”与“心殇”。
柴科夫斯基对这部作品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自信,当第六交响曲初演时,遭到人们的不理解和批评,但通常对人们批评颇为敏感的柴科夫斯基,却对《悲怆》表现出了少有的坚定,认定这是他的一部最佳作品。“强烈集团”的里姆斯基说,当初“可惜人们没有听懂它的深层涵义”。在柴科夫斯基去世之后,各地都在演奏《悲怆》,这时人们才开始对《悲怆》有所认识。虽然,这是一部悲怆的乐曲,但,悲而不伤,叙述的是对生活、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