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简介 Introduction
d小调第2号交响曲,作品40,是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作品。创作于1924年至1925年期间。1925年6月6日于巴黎进行首演,由库塞维兹基(Serge Koussevitzky)担任指挥。他亦是普罗科菲耶夫将这首作品的题献者。
作曲家曾形容创作这首交响曲的九个月,是“疯狂的辛劳”时期。而出来的产物,是一首“由钢和铁所制成”的作品。不过,这次首演并不算很成功。普罗科菲耶夫形容这次首演“不但听众不理解,连他自己也没法了解”。同时,在写给他的好友米亚斯科夫斯基的信件中亦怀疑自己的音乐是否写得过于复杂,可以说是作曲家首次对自己的作曲能力有所怀疑。
普罗科菲耶夫于1953年曾打算把本曲作大规模的修改,其中将本来的两乐章结构变为三乐章,并且为改编版本拟定作品号为第136号,可惜同年他过世时,仍未为本曲作任何的修改。由于后人对本曲的创作背景的认识较少,导致本曲成为作曲家七首交响曲中演奏次数最少的一首。
背景
从整首交响曲的结构来看,普罗科菲耶夫似乎参考了贝多芬的《c小调第32号钢琴奏鸣曲》。贝多芬的奏鸣曲同样为两个乐章;第2乐章亦是由一个主题的连串变奏所串连而成;演奏时间亦比第1乐章为长(差不多是1倍的时间);最后,两者皆为小调作品。
乐队编制
跟《古典交响曲》相隔七年后,《第2号交响曲》的配器明显更切合当时乐队的规模。
- 木管乐器:短笛、2长笛、2双簧管、英国管、2单簧管、低音单簧管、2巴松管、低音巴松管
- 铜管乐器:4圆号、3小号、3长号、大号
- 敲击乐器:定音鼓、大鼓、小鼓、钹、三角铁、响板、铃鼓
- 键盘乐器:钢琴
- 弦乐器:第1小提琴、第2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乐曲结构
共分为两个乐章,第2乐章为大规模的主题及变奏曲。
- 第1乐章:保持结构的快板(Allegro ben articolato),3/2及2/2为主,12分钟
- 结构上仍是跟随传统的奏鸣曲式,但却用上了大量互相缠叠的节奏形和不协调和弦,而织体亦相对较厚。木管及弦乐经常演奏八分音符、八分三连音或十六分音符节奏群。全个乐章的音量,除了在排练编号58起的段落外,均维持在forte或以上,营造出一个如同在钢铁工厂内极具压逼感的气氛。
- 第2乐章:主题及变奏曲,25分钟
- 主题:行板(Andante),4/4
在中提琴、大提琴及单簧音的琵音伴奏下,双簧管吹出主题,及后由小提琴及巴松管紧接在后,但稍作变化。 - 第1变奏:行板(Andante)-维持速度(L'istesso tempo),4/4
以八分三连音为伴奏,主题旋律被拆散至数个片段,再由不同乐器重新接驳而成,当中节奏排列亦有所改变。 - 第2变奏:不太过分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4/4
采用ABA'模式,伴奏加快为十六分音符的连奏,并突出主题中的三度音程加以变化运用;短小的中段部分令人回想第一乐章中的机动式的节奏,但不久又回到首段的模样并稍作扩展。 - 第3变奏:快板(Allegro),4/4,夹杂着3/4和2/4
带舞曲的乐段,带有史特拉汶斯基的《彼德罗斯卡》的影子,主题变成急速的八分音符组合,间中由低音弦乐的四分音符群所舒缓。 - 第4变奏:稍缓板(Larghetto),2/4
维持在高音音域中,木管乐吹奏加插了经过音的主题开头部分,并且互相紧接在一起。气氛转回为平复。 - 第5变奏:有力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4/4
在木管不同节奏的快速连奏下,先由小提琴和中提琴齐奏出变奏后的主题前部分,而钢琴、短笛及长笛则担任后部分。三者以不同的组合穿插在其中。这乐段带有欢乐而具庆典巡游式的气氛。 - 第6变奏:中速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前奏为7/4,及后为3/2、4/4混合,然后以3/4为主
- 主题:行板(Andante),4/4
基本上和第一次主题相同,结尾以d小调和f小调和弦的混合在最弱声中结束。
- 主题:行板(Andante),4/4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