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简介 Introduction
《黔岭素描》朱践耳创作的交响组曲。1982年在第十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首演。含赛芦笙、吹直箫的老人、月色情歌、节日4个乐章。
第一乐章《赛芦笙》I. A festival contest of Lusheng 创作受侗族民间赛芦笙时几个芦笙队在不同调性上重叠演奏的热烈场景的启发,以木管、铜管和弦乐 3个乐器组分别代表不同芦笙队,同时演奏不同调性和模仿各种芦笙音色的音乐,气势粗犷宏大,极富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
第二乐章《吹直箫的老人》II. The old xiao player 由小提琴、中提琴以颤音弱奏反向级进不协和和弦,以长笛和低音单簧管模仿直箫音色,表现出民间老艺人飘逸若仙、怡然自得的吹箫情景。
第三乐章《月色情歌》III. Serenade on a moonlight night 以双簧管恬美如歌的主题和大提琴热情洋溢的对比性音乐,描绘青年男女倾心相爱、互诉衷肠的景象。
第四乐章《节日》IV. The festival 展现人们由远而近、逐渐聚集而欢歌狂舞的热烈场面。乐曲将绚丽多姿的民俗内容、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素材与各种现代音乐创作技法巧妙结合,是中国当代管弦乐作品中以传统的、现代的创作技法与中国民族风格相结合的成功之作。
朱践耳:
“1981年,我应邀去贵阳观摩‘苗岭音乐节',而后前往黔东南的山区生活了一个月,亲历了他们的生活风情,我惊喜地发现少数民族的音乐中充满了十二音,使我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感染和震撼,好似发现新大陆似的兴奋不已”
朱践耳说,《黔岭素描》是他用音乐的刻刀刻画成的一组“单色木刻”,对民间音乐素材的加工,对多调性的运用等,在当时既标新立异,又返璞归真。
朱践耳介绍,《月夜情歌》的创作灵感来自侗族的“琵琶歌”。侗族小琵琶四根弦的定音很别致,两根低音弦始终只用空弦,弹奏时有一种奇特的音响效果。人声唱出来的旋律与小琵琶弹奏的特殊音律有着相同的音律,而且无法用常规音阶记谱,听来十分奇特,令人摸不着音准,却又委婉动人。朱践耳回忆说,“情歌”主题的神来之笔是他在傍晚时分依傍窗口,贵州山寨篝火晚会飘来的歌声, “当时我凭栏而望,远处篝火晚会飘来的歌声好似一曲情歌,我就想到创作这个曲子”。而《节日》,则引用了苗族“飞歌”的音调。当年,朱践耳到雷山县 (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时正逢阴历八月十五,是苗族的“吃新节”。有的人跳“芦笙舞”,有的人跳
“铜鼓舞”,一边的长者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飞歌”。关于“铜鼓舞”,也有些小故事:因为历史原因,苗族各村各户的世代相传的铜鼓逐渐流失,有一位自治州歌舞团的演员偷偷把自家的铜鼓埋在了地下才得以保存。
在苗岭采风时适逢春节,少数民族同胞热情邀请形单影只的作曲家一同回家吃年夜饭,菜肴里有一道生牛肉沾牛苦胆算当地名菜,盛情难却只能频频举箸。但第二天 南方人的肠胃立刻“抗议”,上吐下泻,天旋地转。但大过年的,旅馆里连个值班员都没有,几经挣扎,只能自己扒着墙一路挨到了卫生所,从值班护士那里讨得几 片“救命药”。
《黔岭素描》于1982年5月“上海之春”音乐节首演,朱践耳在后台被一位白族听众拉住,“我们少数民族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在今年上交的新春音乐会上,《黔岭素描》 将再次上演。与苗族少男少女共同围着篝火跳舞,用借来的破旧录音机收集各式各样的声音,为了寻找遗失的铜鼓翻山越岭……一幕幕,无不蕴藏着一位老人对音乐的执着追求。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